武昌區委黨校位于武漢市武昌區丁字橋路98號,涂家嶺車站下車即到,交通位置十分便利。校園占地面積約為17畝,總建筑面積近8000平方米,教學辦公一體的綜合大樓內,擁有寬敞明亮、設施完善、裝備現代適應各種需求的教學辦公場所,包括容納不同人次的多媒體教室,可容納近300人的學術報告廳,規范整齊的微機教室,,電教控制室、會議室、辦公室、學員餐廳、學員休息標準間、學員活動室,配套功能一應齊全,校內環境優美,綠化率高,規范美觀。
武昌區委黨校成立于1958年,1998年同時掛牌“武昌區行政學?!薄N迨嗄陙?,經歷了前二十年的曲折,跨過了八十年代的正規化學歷教育,進入了九十年代的專題教學,邁向了新世紀的研究式教學。武昌區委黨校充分發揮干部教育培訓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每年除承擔區管干部培訓班、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公務員培訓班等主體班次培訓任務外,還與區內各單位各部門的培訓提供培訓場所,開展聯合辦學,并利用空閑教育資源支持社會辦學,每年各類培訓達到數千人次。1998年起兼辦省、市委黨校函授教育,為社會培訓了2400多名函授本、??茖W員。
在新的歷史時期,黨校深入貫徹《黨校工作條例》和全國黨校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的要求,充分發揮“三個陣地,一個熔爐”的作用,圍繞“學習型、特色、文明、和諧黨?!钡慕ㄔO,在教學、科研和管理上注重創特色、出精品、樹形象,努力為武昌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為打造武漢江南金融商務中心和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加強師資建設
多年來,區委黨校從實際出發,探索了一條整合資源、專兼職教師隊伍結合的新路,彌補了黨校學科不全、師資力量不足的缺憾。一大批省市黨校、地區高校專家教授和區黨政領導進入黨校講堂,受學員歡迎的優質課明顯增多,教學質量大幅上升。
創新辦學模式
區管干部進修班探索形成了理論武裝、區情研究和能力訓練三大板塊的教學新布局。
中青班圍繞理論武裝、世界眼光、應變能力、黨性修養開展教學活動,在全市交流了經驗,優秀青年干部培訓班產生了重大影響。
公務員班突出能力訓練,形成了以學習、創新、執行、服務四種能力為培訓內容的教學新體系。
與區屬單位聯合辦班,直接服務于區屬部門、服務于全區干部培養。
開設 “菜單式”選學名家講堂,邀請武昌地區大專院校和省市黨校專家教授到黨校講課。
開設武昌區內網干部在線學習窗口,2010年正式著手構建武昌區委黨校網上黨校系統,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廣泛收集高質量視頻專題放入網上學習平臺,供全區領導干部在線點擊收看,拓展放大了黨校辦學功能,適應了干部培訓個性化、高層次的發展趨勢。
創新教學內容
確立了“一個核心,三個貼近”的教學內容總體原則,即: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核心,貼近當前形勢,貼近武昌實際,貼近干部需求。緊密結合全區的中心工作,真正把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計劃安排的著眼點放在領導干部的能力素質提高上。
創新教學方式
以不斷提高干部執政能力為著眼點,轉變傳統的接受型教學方式。
注重研究式教學。尤其是案例教學,針對區管干部的特點,讓他們將平時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帶到黨校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員為主體開展研究,尋找對策。以此強化學員分析、研究、解決問題和說武昌話的能力。
圍繞能力訓練,設置演講比賽、拓展訓練、區情調研、編寫案例等活動,強化學員的綜合能力。
加強合作辦學
加大與區屬單位合作辦學,提升黨校影響力。城管局、檢察院、團委、掛牌黨校,建立培訓基地;組織部、建設系統、人事局、民政局、信訪辦經常在黨校辦班,延伸了黨校課堂。
通過與兄弟黨校的互動,擴大影響,交流辦學經驗,共享教育資源。分別與重慶沙坪壩區委黨校、洛陽市委黨校、九江縣委黨校互為異地辦學基地。近幾年,多次組織主題班學員帶著課題到上海、深圳、溫州、長沙等地學習考察,并當地黨校開展異地辦學活動。
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接待了越南胡志明政治學院河內分院和法國里昂行政學院的來訪。
科研結碩果
堅持“區委、政府出題目、科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積極探索教學科研一體化,促進教學科研協調發展。
科研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做文章 :
一是圍繞區委區政府及區屬各部門的工作實際開展應用對策研究,在區級課題研究上,我們先后研究的課題有《武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建設概念性規劃》、《服務型政府建設與干事文化》等,其中,與文體局合作的《武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建設概念性規劃》引起了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
二是按照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指導區管干部班學員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開展研究。十一五第二期進修班學員研究的《挖掘歷史文化底蘊,彰顯武昌江灘魅力》等課題,緊扣武昌文化產業實際,有很強的操作性,作為政協議案,受到市領導批示肯定。
三是按照教學科研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原則,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專題研究。如《學習月刊》上登出的《加強黨性鍛煉,提高黨員素質》就是我校教師針對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集體研究思考的結晶,組織教師編寫的《武昌區行政案例選編》,為全區新一輪思想大解放提供了教材,提高了學員依法行政、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校刊《武昌探索》作為武昌區的一個理論平臺,在立足武昌、宣傳武昌、研究武昌、服務武昌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現。
建設上臺階
90年代以來,黨校興建了一棟3000平方米教學綜合樓和一棟4700平方米的現代化教學綜合大樓,硬件建設上了一個大臺階。
行政后勤服務工作,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注重服務質量,不斷創新服務辦法,努力為學員提供優質學習環境。教室、宿舍、校園面貌煥然一新。食堂不斷改進飯菜可口,創新服務方式,屢獲學員好評。
2010年構建于公共互聯網上的武昌區委黨校校園網正式開通,并將網上黨校系統,電子校務系統集成在此平臺之上,使我校的信息化建設大大向前邁進一步。
近10年來區委黨校連年被評為區級最佳文明單位,黨總支連年被區直機關工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