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會讓教育變得更公平嗎?在日前舉行的“長三角教育信息化論壇”上,來自中央和安徽、江蘇、新疆的四位電化教育館負責人的觀點發生碰撞:在經濟發達地區,互聯網的發展給學生個體帶來公平的教育機會,也縮小了區域間的教育差異,但在西部地區,很多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資源等還十分薄弱,互聯網反而可能擴大其與發達地區的教育鴻溝。
“互聯網+”對東西部地區教育影響不同
50多個學生分為四五個年級,卻只有一位50歲左右的教師負責上課,其實這位老師更多起到的是看護作用,這是過去安徽省農村教學點常見的場景。如今,互聯網與教育結合的“在線課堂”讓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城市里優質資源在農村學習點得到共享,體育、藝術、音樂等課程通過慕課的形式傳播到這些教學點中。一位農村教師對安徽省電化教育館副館長楊善竑說:“我終于知道城里的老師都是如何上課的了!”在她看來,互聯網縮小了城市與農村的教育鴻溝,促進了教育公平。
對此,江蘇省電化教育館副館長施永進感同身受。教育公平不僅體現在不同區域之間,對個體而言,互聯網讓每個人得到教育的機會均等。他表示,2005年在蘇北絕大多數農村家庭沒有手機和電腦,通過政府的投入和經濟的提升,如今這些地區擁有智能化設備的家庭超過總數的50%,可以實現互聯網教育。
“但就目前很多西部地區的情況來看,發展互聯網教育,存在基礎設施、師資、教學資源和教育教學方法等難題,如果這些差距不能盡快縮小,互聯網+教育只會拉大他們與東部地區的教育鴻溝。”新疆電化教育館副館長周學和道出了西部地區在互聯網時代所面臨的教育困境。
近幾年來,西部不少省份的教育經費投入盡管在逐年增多,但很多學校才剛剛“觸網”,還有部分尚無力“觸網”。
同時,周學和還提到,漢語教學資源豐富,但很多少數民族語言的教學資源卻相當缺乏。周學和說,這些雙語教學的資源制作周期長,要在“互聯網+教育”上趕上東部地區,確實相當有難度。
值得欣慰的是,互聯網在西部教師培訓上起到了積極作用。2014年,新疆投入4300萬元用于建設“雙語教學的新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新疆30萬新教師中,有約10萬人借助這個平臺完成了培訓。
“互聯網+教育”應體現教育資源多樣化
中央電化教育館館長王珠珠強調,“互聯網+教育”的意義并不等同于把最好的課程放在網絡上就好,而是應該通過多樣化、多結構的知識內容,豐富孩子們的選擇。讓每個人都能通過教學實現自我志趣,從而獲得不同的生活。
2000年初,王珠珠給農村教師培訓word軟件的使用方法,農村教師始終不能理解“復制”功能的意思,一位老師解釋道:“例如你家西屋里有一把鐵鍬,做了一把同樣的放到東屋里去,這就叫復制。”農村教師恍然大悟。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適用于不同師生群體,“機器人和人下象棋會贏,是因為象棋有固定的規則。而教育是變化的,每個人都是唯一的,而且時代也在不停轉換,教育永遠無法用軟件來終止和替代。”
縮小教育鴻溝,也可以將農村教育資源與城市共享。楊善竑舉例說,安徽農村的孩子可以采集蛐蛐、雞鴨的叫聲等傳遞給城市的孩子們聽,分享給他們大自然的聽覺。借助這樣的思維,西部地區豐富的物產和資源也可給分享給東部地區的學生。王珠珠說,例如曾經獲得世界大獎的新疆“坎兒井”技術,就值得東部地區師生學習。
了解最新教育動態,如何提升教育效果,如何運營教育網校,教育同行交流……歡迎點擊標題下方微學云平臺,查看并訂閱“微學云平臺”公眾號,或掃文章下方的二維碼。微學云平臺精選最有價值的教育資訊,每日按主題為您推送,節約您的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