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具,你還去傳統賣場?那你就落伍啦!
對于尚品宅配的客戶來說,買家具就像“試衣服”一樣簡單。消費者只需登錄其官網,參照戶型圖的房間形狀、長度、寬度、門位、窗位等,就可以在網上搜索到上萬款由專業設計師設計的家具解決方案。通過三維虛擬實況技術,消費者可以看到家具的擺放效果,然后通過免費電話預約,尚品宅配派專人上門免費量房。
尚品宅配是廣州傳統行業基于“互聯網+制造”的一個嘗試。互聯網+”,這一新興概念在今年迅速成為熱詞。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
“這一源于互聯網行業的概念被提到國家行動的高度”,突出了互聯網在經濟結構轉型中的重要地位。在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還形象地表示,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
在日前舉行的一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發布會上,工信部表示將大力推進“互聯網+制造業”。
記者發現,在一向引領改革之先的廣州,“互聯網+”的概念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加速投向互聯網的懷抱。
1 當傳統產業遇上互聯網
“互聯網+制造”對于對企業意義重大,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消費者實現無縫對接后,企業可以輕易地獲得他們的使用數據。
深耕家具行業多年,廣州尚品宅配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尚品宅配”)董事長李連柱深刻地體會到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沖擊。
過去,傳統的家具制造商采用的是大批量的標準化家具生產方式,款式、尺寸、色彩都是固定的,消費者只能被動選擇。后來,出現了定制化家具生產,消費者的自主權得到了一定的滿足,但是如何實現規模化定制則成為家具廠家的難題。
“定制家具每一份訂單不一樣,產品不一樣,生產工藝不一樣,生產流程不一樣,勢必出錯率會大,生產成本會高,生產周期會長。”李連柱坦言,傳統制造業不擁抱互聯網,遲早要走進死胡同。“這個道理我很早就明白,我們摸索的只是擁抱互聯網的方式。”
經過一系列的研發、調整,尚品宅配利用互聯網和先進的信息技術,采用柔性生產方式,把消費者被動接受產品轉變為主動參與到產品的設計、制造過程中,提供全程數碼服務,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全國有上萬個樓盤,十幾萬個房型,每一種房型都有無數個對應方案。”李連柱說,尚品宅配云計算數據庫里存有大量對應方案,消費者的想法基本上都能滿足。
而且,“互聯網+制造”對于企業意義重大,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消費者實現無縫對接后,企業可以輕易地獲得他們的使用數據。
“我們搭建了一個大的數據平臺,對數據進行分析后,可以知道用戶更喜歡什么模式、功能。在接下來的產品研發中,我們就能開發更多相應的功能。”李連柱告訴記者,“我們還能了解到哪款產品容易出什么問題,在研發中就能有針對性地解決產品的bug(漏洞)。”
“互聯網+制造”僅僅是“互聯網+”的一個側面。近日,知名購物網站京東與廣州傳統紡織行業擦出了“互聯網+時尚”的火花。京東與廣州輕紡交易園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把“互聯網+”聚焦于華南傳統服裝行業,一起幫助服裝企業構建“互聯網+”模式,建立對華南優秀設計師品牌的線上扶持平臺。
“廣州有很多優秀的本土設計師,但設計出來的服裝不一定能很好地在市場上銷售。借助京東這個平臺,可以為交易園的優秀設計師提供便捷服務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助推更多原創設計商業落地。”廣州輕紡交易園總經理楊志雄表示。
互聯網“大咖”騰訊在去年就開始與政府合作,由微信推出的城市服務,可以打包提供公交查詢、生活繳費、醫院掛號等各類服務。近日,廣州市也將“互聯網+”思維應用于社會管理中。從4月29日起,全市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實行網絡資格認證,只要在有互聯網和攝像頭的地方“掃臉”就可以完成年度認證,從而免去了跑腿之苦。
此外,在試水“互聯網+”的過程中,零售企業也是蠻拼的。早在去年5月,老牌百貨廣州友誼就推出了微信服務號“廣州友誼”,開通在線購物、會員服務、品牌推薦等功能。摩登百貨也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等先進技術,發揮微信的信息傳播功能,開展大規模的微信營銷活動,目前微信粉絲數量增長至25萬人。
2 “+”出乘數效應
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廣州的支柱產業,包括珠三角龐大的制造業企業都有著迫切的轉型升級需求。傳統制造業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帶動走向現代化。
從廣州的產業結構來看,2015年第一季度廣州市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46.23億元、1214.12億元和2508.05億元,分別增長2.5%、7.0%和7.9%,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2 32.2 66.6,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進一步提高。
“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廣州的支柱產業,包括珠三角龐大的制造業企業都有著迫切的轉型升級需求。第三產業與互聯網的碰撞,衍生了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教育、互聯網交通等新業態,傳統制造業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帶動走向現代化。”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稱,“互聯網+”帶來的不止是“1+1=2”的融合效應,而是不可想象的乘數效應。
以微信為例,數據顯示,2014年,微信拉動了952億元的信息消費,相當于同期中國信息消費總規模的3.4%,帶動社會就業1007萬人;預計2015年帶動的信息消費將增長至1428億元。
“像摩登百貨在廣州率先開通了微信支付功能,為80后、90后年輕群體消費提供了便利,目前微信支付已經占到電商銷售總額的35%。這就是微信與百貨業的雙贏。”向曉梅指出。
而率先擁抱“互聯網+”的廣州金融行業就從“乘數效應”中收獲了巨大的紅利。
目前,廣東省第三方支付互聯網理財、P2P網絡借貸等互聯網業態發展迅猛,在全國位居領先地位,互聯網交易規模超過1.5億萬元,占全國的20%。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廣東有P2P網站平臺359家,占全國的21%,貸款額占全國的26.7%,股權綜合平臺累計融資金額3.88億元。
“廣州的金融行業,是真正的 藏富于民 ,但中小企業也是真正的 融資難 。如果沒有互聯網思維,大量社會資金就處于無序、閑散的狀態,閑錢沒有出口,需要錢的人也借不到錢。”向曉梅認為。
“互聯網時代的互聯網化產品,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尤其是廣州發力服務業最大的機會之一。”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看來,今天絕大部分廣州的服務或是產品依然是按照老板、按照傳統的標準,關著廠門研發和生產出來的東西,不太會考慮市場乃至消費者的感受,可謂是“兩耳不聞窗外事”。擁抱“互聯網+”時代,更需要開放、交互以及接地氣的心態。
3 風來了,如何能飛得更快
廣州的制造業有個較高的起點,我們的先進制造業,如汽車制造等領域,非常容易與“互聯網+”實現對接。
目前,就家電、廚具、服裝等各個行業而言,“互聯網+”的融合只是剛剛開始,運作模式還遠未成熟。
“簡單地建立一個網站,把自己的信息在網上一公布,或者將傳統產品放到網上去賣,這種簡單的將互聯網作為工具或者符號的 觸網 方式,離 互聯網+ 的精髓還相距甚遠,甚至連皮毛都未觸及。”彭澎認為。
“互聯網+”的模式不僅僅是簡單相加,更多的是讓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化制造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商業模式。
彭澎指出,“互聯網+”為企業的內部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尤其是對跨區域、跨境公司來講,能夠帶來信息溝通的便捷、及時等優勢。而在營銷方面,互聯網使得各類營銷渠道得以整合,通過網絡,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實現商品的展示和客戶資源的擴展。
那么,“互聯網+”的東風已經吹來,廣州如何才能飛得更快?
在彭澎看來,擁抱“互聯網+”,廣州已經具備了一定優勢條件。“首先是廣州已有的制造業基礎將為 互聯網+ 在制造業的實現提供條件,雖然廣州的制造業與深圳、佛山等相比并不占優勢,但廣州的制造業有個較高的起點,我們的先進制造業,如汽車制造等領域,非常容易與 互聯網+ 實現對接。”
除此之外,彭澎也指出,一些互聯網企業、電子信息企業如唯品會、佳都科技等都落戶廣州,為廣州與“互聯網+”牽手帶來了優質的互聯網基因。
但從當前來看,廣州的“互聯網+”發展還存在一定的障礙。
唯品會董事長兼CEO沈亞曾表示,廣州的互聯網意識并不強。他舉例說,唯品會想發展互聯網金融,申請小額貸款公司的牌照,因不符合廣東要求連續三年盈利的硬門檻,始終拿不下來,但他們到重慶、天津,馬上就獲批了。同樣,廣州作為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也是一樣,在國務院批下來的首批5個城市中,廣州沒有入選,很多企業就跑到了重慶去做跨境電商。
他還舉例稱,廣州擁有很多發達的國際國內批發市場,“但批發市場還沒有實現互聯網革命”。沈亞表示,在批發市場的經營和轉型方面,廣州可向義烏學習。在義烏,一整棟樓里面有9萬個小商品批發市場,其中有6.8萬個有自己的網絡。“廣州的批發市場連邁出第一步,開設網站的主動性都沒有。”
“我給廣州出個主意,可以復制小米模式。”向曉梅說,小米只會專注于目前的產品市場,不會涉足過多品類,如果朝大而全方向發展,公司反應速度必將降低,就會失去競爭力,而互聯網有著共同的方法論,小米摸索出來的經驗,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結合,這對廣州大量的小家電等各種消費類電子企業,將很有幫助。
在實現“互聯網+”的道路上,廣州在摸索、在前行。彭澎也指出,這條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互聯網+”模式下的新興行業,還將面臨政府監管、法律規范、傳統行業的壓制等方面的問題。然而,“互聯網+”已是大勢所趨,他建議,傳統行業要以開放的心態來擁抱“互聯網+”,尋找到適合自己行業的特點來與互聯網接軌,突破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弱項,由易到難,逐步實現。
了解最新教育動態,如何提升教育效果,如何運營教育網校,教育同行交流……歡迎點擊標題下方微學云平臺,查看并訂閱“微學云平臺”公眾號,或掃文章下方的二維碼。微學云平臺精選最有價值的教育資訊,每日按主題為您推送,節約您的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