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科發布公告稱,欲與上海觀臻擬最多以4500萬元的價格控股國內MOOC綜合運營商“過來人”。過來人旗下擁有頂你學堂、北大華文幕課兩個MOOC平臺。
此消息一出,不少人直呼這個控股“太廉價”。的確,以當下在線教育項目價格不斷攀升的勢頭來看,4500萬人民幣也就折合700萬美元左右,基本就是平臺類在線教育產品A輪的價格。
雖然前有美國鬧得轟轟烈烈的edX,Coursera,后有國內的好未來投資的果殼網,MOOC曾經以“即將顛覆國內高等教育”的勢頭掀起了熱潮。可是這各種充滿想象力的熱潮之下,現實卻有些骨感—MOOC的完成率不到10%,且沒有盈利模式。尤其是第二點,對于在線教育從業者來說就是最雞肋不過的事情,試問,有哪家投資人投資只是為了從事慈善事業?
那是什么原因導致 MOOC如此尷尬的境地?
1、課程資源大而全,用戶學習成本高
無論是哪家MOOC平臺,上面的課程資源都是大而全,這是由MOOC平臺的性質決定的。因為大而全的資源才能吸引到各種各樣的大量用戶。但是,用戶的實際需求是很細分的。EdX副總裁Kathy Pugh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學習MOOC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群僅僅是為獲得一部分訊息。面對著大而全的課程資源,這無疑造成了用戶的學習成本上升。
相比之下,用戶在知乎、某一領域的垂直社區獲取信息所花費的時間更短,用戶需求能夠得到更有針對性的滿足,這些完全可以滿足這部分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的用戶需求。
而果殼旗下的在行更是為想要迅速了解某一領域的用戶提供面對面約談行業專業人士的機會。面對面的雙向交流遠比觀看錄播視頻的體驗更好。
2、學分認定和資格認證推進緩慢,國內外就業環境大不同
在MOOC學院發布的《2014年幕課學習者調查報告》中顯示,能夠促進MOOC學習的五大外界動力中,“證書或學分被大學認可”、“證書或學分被企業認可”分列一、二位。
盡管教育部在2015年出臺了“推進高校MOOC學分認定和學分管理制度創新”的通知,但現實情況是,一些高校對在大學推廣MOOC是一種出滿不在乎的態度。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在去高校推廣MOOC時,教務人員對此完全不感冒。
在企業認證方面,國內企業對MOOC課程認證的態度較以前有所轉變,但與國外比仍然存在明顯差距。Coursera聯合創始人吳恩達去年稱,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美國雇主把MOOC認證當回事了,如果你有一個在線課程的認證,雇主會因此給你一個工作。在中國,這點仍然在推進之中。
3、變現難:用戶無付費習慣,還要PK課程資源豐富的名校MOOC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用戶付費習慣都不是很好,畢竟領頭羊Coursera的探索都是以“賣證書”起步的。另一方面,MOOC的制作成本高昂。據了解,清華大學MOOC課程的制作預算高達100萬元/門。
雖然平臺方和內容商都投入了很大精力,以上因素導致的MOOC平臺課程完成率低,變現難的情況沒有出現較大改觀。至此,MOOC平臺紛紛變通,尋找出路。比如,高校自建MOOC平臺,由其他高校付費購買課程。
清華、北大作為國內優質課程資源的擁有者,紛紛建立了自己的MOOC平臺。這一舉動促使“過來人”變得廉價。上述業內人士稱,MOOC平臺對資源支持、壟斷資源的能力要求很高,與高校相比,過來人缺乏這種能力。
鑒于部分高校對于MOOC持消極態度,想要通過完全市場化的手段推動高校MOOC平臺發展有很大難度。因此,高校MOOC平臺嘗試通過行政手段推進MOOC在高校的發展。比如學堂在線目前通過地推的方式進入各大高校,借助會議營銷或者其他方式促使國內其他高校直接購買學堂在線上面的清華課程。
高校購買課程后,一些課程的學習模式轉變為混合式學習,基礎課或者通識課程通過視頻學習。專業內容則由老師在課堂當面講授。
為了豐富課程內容,提高和名校MOOC的競爭能力,或者做差異化競爭。體制外MOOC平臺趨向與企業合作,推出促進就業、技能提升或某一垂直領域的課程。比如新東方在線和Coursera達成戰略合作,新東方將在自己的MOOC平臺上引入Coursera上課程。新東方在線MOOC平臺的主打課程是新東方原創和版權引進的垂直類語言學習資源,另外可以和高校的MOOC實現聯盟和共享,并支持學分共建。
果殼網旗下MOOC學院宣布與極客學院建立合作,MOOC學院將通過“課程體驗員”的選拔活動,邀請MOOC學院社區內的活躍用戶免費體驗極客學院平臺上的熱門收費課程,并撰寫學習點評。
雖然,關于MOOC的嘗試一直沒有終止,可是也沒有尋找到一條很完善的解決方法。尚德機構創始人歐蓬在接受采訪時,將MOOC定位“保健品”:難以取代現有教育體系,被當做現有教育體系的配套和輔助,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保健品”的比喻雖未必恰當,卻是道出了MOOC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