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極度亢奮”的情緒正在02O行業中蔓延。但是,不容忽視的是,截止目前,垂直領域O2O相對成功的平臺或模式,大多集中在具有“標準化”特性的服務領域,比如,外賣、出行、家政、搬家等。
如今,O2O熱風也吹進了“教育圈”。O2O教育平臺模式與傳統模式屢屢“擦槍走火”,尤其在K12(幼兒園至高中階段)領域中,兩股力量PK呈現愈演愈烈之勢。
前者初生牛犢不怕虎,高唱必將顛覆傳統模式,后者手握用戶及成績兩張王牌,仍受眾多人擁躉,毫不退讓。O2O教育平臺一心想用互聯網模式撐起整個教育市場,而傳統教育品牌則堅守現有教育模式融合互聯網。
面對無法提供標準化教學服務的K12領域戰場,這場革新之爭到底會鹿死誰手?究竟是O2O后來者居上還是傳統模式穩固其位?
黃粱一夢:O2O教育平臺或成“空中樓閣“?
高舉“互聯網+教育”大旗,O2O教育平臺來勢洶洶欲分羹教育市場。在這些O2O教育平臺看來,時下教育培訓模式過于繁瑣已經過時,新模式必將取代“舊模式”。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O2O教育平臺的短板或弊端也不斷顯現。
短板1:“圈用戶”難如登天。用戶量是一種商業模式能否存活的關鍵,O2O教育平臺也不例外。教育O2O平臺的用戶有老師和學生,”師資”和”生源”連結著供與需,其中任何一個數量有問題,都會導致失衡。
目前,平臺對于用戶的攝取上基本為先用熱錢拉老師,再由老師拉學生,但這種形式,使學生的數量后續不足,學生來源無法穩定,同時由于平臺只承擔交易撮合的角色,無法保證教學質量,而學生如果不能在初次就找到合適的家教,很快他們也會拋棄此類家教類O2O平臺,使得O2O教育平臺極易陷入“學生流失-老師流失-學生再流失-老師再流失……”的惡性循環中。
短板2:管理缺失,難成閉環。由于用戶獲取難,使平臺只能夠依靠瘋狂燒錢來維持發展,但”金錢”從來不是教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如果缺乏教學服務、完善的管理,對學生、家長、老師均不可能實現有效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O2O教育平臺把關不嚴,會有一批沒有責任感的老師帶壞企業口碑,甚至會對學生身心產生不利影響。而這就需要平臺樹立責任意識對授課的教師有嚴格的質量管理措施。
而一旦平臺管理環節缺失,后續如無改善的話,其結果大多數將是錢燒完了,平臺散了,留下無法解決的爛賬。前有團購野蠻生長的“千團大戰”教訓,近有上千家P2P平臺跑路潮的參照。
短板3:師資培養成最大短板。進入家教O2O平臺的老師相當于個體戶,這些老師只能在不斷的工作中增長經驗,依靠個人悟性和時間去成長。平臺只是負責交易,沒有師資培養的投入,這使老師不能及時跟上最新教學資訊,再者個體戶老師是沒有時間和能力去了解大綱、每年的考試動向的,這需要專業的團隊去研究。
而老師的成長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體現,這一壁壘不打通,家教O2O必難存活。另一方面,名師是長期系統的教學和培養的結果,如果初期在資本的烘托下,平臺“挖”到部分家教名師入駐,卻無法對新入駐的老師進行培養提高,那么名師的資源最終將會枯竭。
由此可見,如果O2O教育平臺不能盡快破解上述三大“短板”,其勾勒的未來無異于空中樓閣。
事實上,傳統模式中的一系列人性化服務不能輕易抹滅,尤其在K12的個性化教育領域,目前平臺僅僅是搭建了一個交易渠道,“輕服務、重資本”成了很多平臺的特點。O2O教育平臺現在談顛覆為時尚早。
O2O平臺短板向傳統模式要解決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O2O教育平臺已然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并開始全力尋求解決之道,但由于新模式本身并不具備完善這些短板的能力,其無奈所采用的解決之道,其實是向傳統教育機構靠攏,用傳統教育模式進行補漏,大致分三步:
首先,求合作,求溫暖。一頭是平臺等不來用戶“上門”,另一頭是傳統教育機構用戶充足,又有老師又有學生。因此,很多O2O教育平臺都希望能與傳統教育機構合作。
不過,這種“只需要把老師‘掛’在平臺上,交易也從平臺上走就可以了”的“嫁接或聯姻”模式,有涉及虛假交易之嫌,極易遭致線下教育機構的抵制,其結果是,這種求合作、求溫暖的方式也不了了之。
其次,挖老師,搶學生。第一步求合作受到阻礙,O2O平臺所能想到最好的解決用戶之困的方法,就是挖傳統機構的用戶。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依靠“高薪、提成”從傳統機構挖老師,再通過老師一對一把學生帶到平臺,形成第一階段的用戶池,但由于模式弊端,對于老師質量及輔導效果的無法把控,使學生用戶后續使用動力不足,平臺活躍度低下,形成的惡性循環,又導致已有老師流失。因此目前來此種方式只能成為O2O教育平臺短期的“救命稻草”。
最后,學經驗,仿模式。面對殘酷現實,有些O2O教育平臺開始冷靜思考如何為自己彌補短板的問題,其中借鑒線下經驗、模式成為了捷徑。
比如,請他教在獲得8600萬元A+輪融資后,宣稱計劃建設培訓中心,并逐步開展教師培訓以及教學研發,大舉布局線下,以事實表明將向傳統機構靠攏。此外,幾乎所有的O2O教育平臺也都在線下招生,發傳單、見面咨詢需求等等,其模式與傳統教育機構并無二致。
O2O教育平臺用傳統模式自救,這種靠攏是否預示著新模式的低頭?用于避免短板的解決之道,是否代表著新模式的不戰而敗?
日前《商道》雜志刊登了一篇血淋淋的O2O生存報告,揭示了眾多O2O平臺扎堆死亡的真相——死于流量、死于賬單、死于傳統企業,而O2O教育平臺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此種問題。
傳統教育模式仍具有再生能力?
相較于O2O教育平臺別別扭扭靠近傳統教育模式的曖昧態度,包括新東方、學大等在內的傳統教育機構已經開始大刀闊斧行進轉型之路。
對于傳統模式來說深度轉型也是任重道遠,如何尋得教育與互聯網的完美契合點,更新現有教育模式,推進教育市場的進展,都是傳統教育品牌需要考慮的問題。雖說轉型之路漫漫,但他們的轉型之路對比O2O平臺的生硬前進具有絕對優勢。
首先,新東方、學大等傳統教育品牌辦學經驗豐富。在長達十幾年的摸爬滾打中,這些傳統教育機構建立了完善的運作體系,培養了可觀的師資團隊。
其次,長達十幾年的口碑已經形成自然的品牌效應。多年成績的沉淀,也在廣大用戶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不容忽視的實力加上互聯網的新技術,也許能將教育市場的能力超量激發,實現真正的革新。傳統教育模式現下首要思考的是,快速找到自身實力與互聯網飛船的完美契合點。
他們比新晉入圍者更懂得教育規律和教育特點,所以,手握多年教育資源、方法優勢的傳統教育機構,其能力或將強于O2O的新生力量,成為未來互聯網教育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