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型開放式在線課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領域再現巨額融資案例。7月20日晚間, 上市公司中國高科發布公告稱,擬與上海觀臻基金出資不超過4500萬元控股過來人公開課平臺。而在此前,果殼網曾獲2000萬美元融資,學堂在線曾獲1500萬美元融資。有分析稱,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MOOC之所以屢獲資本青睞,更多是因為政策紅利。在大額融資后,MOOC又該何去何從?
MOOC融資后的高校競爭
2013年被稱為中國MOOC元年。這種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在進入國內后便在一片質疑聲中戴上光環,迎來了迅猛的發展。目前國內MOOC領域已分為兩種,一為以果殼網等公司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二為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國內高校。今年4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進一步將國內的MOOC課程發展定義為“高校主體、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的路線。
“MOOC實際上促進了高校的教學改革,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上海交通大學慕課推進辦公室副主任蔣健偉表示,“MOOC能有效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通過校際間的課程互補,提高各所學校的教學能力。”
在MOOC逐漸受到關注的同時,資本也開始發力。2014年12月,果殼網與學堂在線分別獲得C輪和A輪融資。據了解,自B輪起,果殼網便開始將資金投入MOOC社區產品中,并令它迅速成為了互聯網企業MOOC的代表性產品之一,而C輪2000萬美元的融資也與MOOC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繼果殼網后,學堂在線也宣布了獲得1500萬美元A輪融資的消息。相較于果殼網,由清華大學研發的學堂在線則直接面對的是來自國內其他高校MOOC平臺之間的激烈競爭,北京大學的華文慕課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好大學在線都是類似的平臺。
此次中國高科與過來人的合作同樣身后少不了高校的身影。據了解,中國高科是由北京大學控股的惟一一家由北大、清華、人大等高校作為股東發起的上市公司。在這個以高校為主導的市場中,MOOC從一定程度上而言已成為一種展現高校教學資源和教學實力的途徑。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呂森林表示,MOOC實際上引發了高校之間的競爭。“以前高等教育壟斷,用戶沒有選擇權,但現在那些知名度不是很高、師資力量不太好的學校能夠自主選擇好院校的課程,這也就意味著只有好的課程才可以生存下來。所以各個院校之間都在大量投入,讓自己跟上時代步伐以免被淘汰。”
學歷化成MOOC盈利突破點
來自國家政策的扶持令高校的MOOC發展如虎添翼,但各MOOC平臺發展之余仍然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即商業模式。呂森林表示:“目前國內的MOOC以高校為主,但在高等教育領域MOOC依然尚未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現在之所以獲得融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紅利。”高校間激烈的競爭意味著高昂的課程研發成本,只進不出的項目顯然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那么在融資階段后,MOOC又該何以為繼?
過來人聯合創始人張有明認為,事情無需太過悲觀。“MOOC平臺可以依靠自身發展,不需要政府支持。”他坦言道,“盈利從來不是問題,我們從今年開始就可以實現盈利。MOOC在學校內部可能會有一定限制,但在高校之外以及職業教育領域將大有可為。”
據了解,美國MOOC平臺Coursera采取的商業模式現在已成為MOOC平臺的一類范本。盡管Coursera的線上課程免費,但學生需要支付一定費用才能獲得Coursera提供的認證證書。通過這樣的案例便能解釋為何盈利性的MOOC在校外和職業教育領域“大有可為”。 “學歷化、教考分離是MOOC發展的必然趨勢。”呂森林認為,傳統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及其制度限制了MOOC的發展,但如今高等教育普及化導致證書含金量大大降低。MOOC打破了傳統招生局面,學歷化是其必然的發展方向。
“海外的大學已經通過MOOC提供了包括AP課程、本科、碩士、博士等在內的所有教育體系,目前清華大學也已經提供了二學位、MBA和碩士教育的課程學習。”張有明表示,“高等教育在任何國家都是由國家主導的,MOOC已經是現在最‘市場化’的表現了。”據了解,過來人一直致力于大學生職業培訓。對不少人而言都屬于剛需的職業教育,在打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壁壘,進而形成閉環后,或可成為MOOC盈利的起點。
資本助MOOC迎來新拐點
同樣,此次中國高科控股過來人再次釋放出了來自資本的信號。在高校面臨日益激烈的MOOC競爭的時候,尋求資本的幫助是否有可能成為日益普遍的做法?張有明表示,高科與過來人的合作,既是特例,又是MOOC在中國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的開始。
“最近幾年市場上比較紅火的在線教育公司基本上都屬于體制外,例如英語、K12、課外輔導等,高等教育的進入門檻最高是公認的事情。”張有明說道,“高科控股過來人,可以理解為高等教育將在保持公益性的同時,通過MOOC向在線教育邁出的重要一步,將北京大學的教育資源向社會進一步開放。”
資本的進入對MOOC的發展無疑有巨大的推力,在資本的支持下MOOC的研發和推廣將會更具活力。然而資本必然要求有所回報,因此商業化不可避免,但目前高校教育認為MOOC仍然應以公益性為優先。
“MOOC教育本身的作用并不是為了滿足投資市場的要求,MOOC是一件越功利越做不好的事情,高校不應先從盈利的角度考慮。”蔣健偉表示,“MOOC需要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需要更多的學生和教師發現其中的好處,進而愿意把公益做下去,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但張有明則認為公益性與盈利并不沖突。“學分、學歷、職業教育這些都可以成為MOOC在體制外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體制外的MOOC或將更能尋求到公益與盈利之間的平衡。
由于政策等多方面原因,目前院校MOOC與體制外的MOOC尚未形成競爭格局,但呂森林預言,未來擺脫體制束縛的MOOC同樣也會面對這樣的競爭壓力。“互聯網對教育的顛覆是必然的,可能需要一個過程,但這種滲透是無法阻止的。傳統模式下院校掌握了對知識的壟斷權,但現在已經今非昔比,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找到自己想學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