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國:互聯網對教育的顛覆性挑戰
袁振國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
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摘要
互聯網為教育提供了空前的機遇,也對教育提出了顛覆性的挑戰,它將重新定義課堂、課程,教師、教學,班級、學校這樣一些教育的基本概念,將引發教育革命性的變化。
目前我國的網民數字已經達到6.6億,如果減去占人口6.5%的1~5歲兒童和占人口2%的80歲以上老人,中國適齡人口的上網人數已經超過了60%,15~40歲高峰上網人數則更達到了90%?;ヂ摼W正在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東西”,它日益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的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毫無疑問,也深刻地改變著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互聯網為教育提供了空前的機遇:以前許多教育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現在可以做到了;以前許多教育想改變而改變不了的事情,現在可以改變了。與此同時,互聯網也對教育提出了顛覆性的挑戰,它將重新定義課堂、課程,教師、教學,班級、學校這樣一些教育的基本概念,將引發教育革命性的變化。對此,我們需要做好準備。
挑戰教育功能
教育育的功能是什么?按照前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的經典解釋,教育的功能是系統地傳授人類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雖然不同的教育學理論對教育功能的理解各有不同,在這上面做了一些加法或減法,但把傳授知識作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大體相同的,事實上教育實踐中傳授知識也都是教育的主要任務。
但是有了互聯網以后情形就大不一樣了。以前的知識在書本里,在課堂上,在圖書館,要想獲得知識就要上學——讀書。可是現在互聯網已經成為知識的海洋,所有的課本、教材、圖書館都淹沒在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互聯網不斷普及的同時,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訊、機器學習、穿戴計算紛紛取得突破,使得互聯網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豐富多樣。互聯網突破了學習的時間限制,一天24小時,互聯網隨時向你開放;互聯網突破了空間的限制,你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寢室、賓館、飛機、海灘獲得你想要獲得的任何信息;互聯網突破了人數的限制,以前再大的課堂容納的人數都是有限的,現在上萬人、幾十萬人,在理論上可以無數人在同一時間進行同一內容的在線學習;互聯網突破了內容的限制,可以通過軟件、微型課程等技術手段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易學,可以把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知識匯聚到一起,使你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你在百度搜索里輸入“教育”這個詞,馬上就會跳出當前與教育有關的熱詞:教育部、教育網、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教育學、教育培訓、教育考試中心等;你輸入“學習”這個詞,馬上就會跳出當前與學習有關的熱詞:學習機、學習英語、學習寶、學習之神、學習炒股、學習計劃、學習軟件、學習日語、學習方法等??傊潭ǖ娜?、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學習固定內容的傳統學習模式已將讓位給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的泛在學習模式。在互聯網上學習知識比在課堂上、學校里學習知識更方便、更隨意、更及時,甚至更有效。
為此,有人提出了學校消亡論。
學校會消亡嗎?如果學校仍然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答案恐怕是肯定的。但是,教育回歸教育應有功能的機遇也正在這里。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所謂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后剩下的東西?!彼鶎W全部是什么呢?——知識;剩下的是什么呢?——能力、素質。由于我們把過多的時間用于學習知識、練習知識、考查知識,結果忽視了、擠掉了只有教育才能承擔的功能:發展人,促進人的健康成長。
幾年前在加拿大出現了“翻轉課堂”的嘗試,結果不脛而走,反映了人們對互聯網挑戰的積極回應。所謂翻轉課堂,就是把課堂上傳授知識的功能轉移到課外去、家庭去,把在課外內化知識,交流、討論、自我展示的功能拉回到課堂來。這樣的創新相信會層出不窮地涌現。傳授知識的功能交給互聯網,教育做只有教育才能做的事情:人和人的交流,情感和情感的溝通,生命和生命的對話,——讓學校成為點燃人的生命火焰、追求希望和理想的地方。
挑戰師生關系
教育學的書上大抵會這么說:教師是知識較多者,學生是知識較少者(慚愧,筆者所編的教育學也是這么說的),教師是真理的擁有者,學生是學習知識的追隨者,教師的功能是“傳道、授業、解惑”,學生的職責是認真聽講,完成作業??墒牵ヂ摼W徹底打破了這種平衡,在互聯網面前,一位教授和一位小學生在知識上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計,互聯網之前的文盲是不識字的人,互聯網以后的文盲是不能運用網絡的人。在知識不斷更新、技術不斷創新的時代,能不能善于運用互聯網成為知識多少的新標準。在互聯網深入普及的教育過程中,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的優勢——年齡的優勢、知識的優勢、經驗的優勢大大削減了,甚至轉化為了逆勢,傳統的師生關系自然難以維系了。
互聯網明確地提出了轉變教師角色、重建師生關系的要求。
從教導者轉變為學習伙伴。中國有句俗話,叫“好為人師”,意思是像教師一樣喜歡教導人。可見喜歡教導人是教師的一大特點。作為真理的擁有者和知之較多者,教導學生自然是教師的天責??墒窃诨ヂ摼W日益普及的情況下,教師的這種優勢已然失去,教師和學生更多地是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是共同學習、相互啟發的伙伴。教師的經驗、閱歷和社會成熟性是學生的向導,學生的敏銳、無羈和創新精神是教師學習的動力。教學相長不再是號召或要求,而是自然的選擇和必然的趨勢。
從傳播者轉變為對話人。傳播是你講我聽,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定位,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具有單向性、權威性和強迫性,學生則是接受者,具有服從性和向師性。而對話是平等交流,自由討論,互相借鑒,是質疑和回應,猜想和反駁,是互惠互利,互相促進。——進入互聯網時代,知識多少變得不重要,知識結構的合理性才更重要。教師和學生不是知識多少的差異,而是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差異。一多一少是傳播,一同一異是對話。對話的過程既是交流的過程,也是創新的過程,在平等、熱烈的討論交流過程中,相互激發出智慧的火花,創新的靈感。
從監管者轉變為激勵者。“教”的篆體字在《說文解字》里解釋為成人手里拿著小木棒和孩子在一起。《三字經》里說:養不教父子過,教不嚴師子惰。中國傳統里賦予了教師監管者、執法者的權利和職責。在文明社會的早期,孩子能否盡快學到成人趨利避害的本領生命攸關,來不得半點的仁慈和猶豫,必須有強迫的手段幫助孩子盡快成長。后來,掌握成人的規則和社會的禮數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對一個人的成功立業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一個封閉的、強迫的社會里,教育具有強迫性是理所當然的事,教師具有監管者的功能也是伴隨相生的。雖然到了開放、民主的社會里傳統意義上的“嚴厲”已經沒有必要和不合時宜,但由于教師在知識上的權威性,其監管者的身份依然若隱若現。而在互聯網的環境里,教師的監管者省份不僅沒有必要而且無法維系,它順理成章地轉化為學習伙伴,成為學習的激勵著、贊賞者,成為學習群體中最活躍的一份子。
從演員轉變為導演。傳統教育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是課堂上的表演者,學生是觀眾、聽眾。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里,教師的角色則需要從演員轉變為導演,教師不是自己表演,而是幫助、協助、欣賞學生表演;學生應該從觀眾、聽眾席上走向教學舞臺的中心,成為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增強自信,實現人格的健全發展。
挑戰課程體系
各國政府普遍有一種良好愿望,而且對實現這一愿望充滿了自信,那就是為下一代選擇最好的教育內容,以便他們用最短的時間掌握人類最重要的知識。因此,集中了優秀的科學家、教育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等,制定課程標準,編制教學大綱,編寫教科書,甚至還組織編寫練習薄。在知識增長緩慢、互聯網尚未出現之前的時候,有沒有人們期望的“最好”的內容呢?不敢說,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世界很多國家都具有這一愿望,都致力于編寫最好的教材和教學用書,但世界上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沒有一個國家的教材是相同的。這至少說明即使有最好的內容,也還沒有得到哪怕是兩個國家的共同認可。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后,情形迥異了,首先是信息以幾何級數增長,有研究報告稱,現在互聯網每年產生的信息量相當于人類文明以來信息量的總和;其次,新知識不斷增加,各個學科繼續向分化方向發展的同時,又不斷交叉、重疊、綜合,新的學科和知識不斷涌現,現在海洋科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計算機科學、大腦科學成了科學發展的新領頭羊;異軍突起的大數據科學則不僅是一門新興學科,而且為人們提供了空前廣闊的信息來源;第三,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有一種形象的說法,大學生一年級學習的知識到大學畢業的時候有四分之一已經被不同程度更新了;第四,知識向技術轉化的速度日益加快。請看下面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表,從科學發明到技術轉化的時間越來越短:
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轉化的速度更是大大加快,以互聯網本身為例,互聯網誕生還不到30年,進入民用也就20多年,可對人類影響的廣度和深度超出了所有最大膽的想象。
而一本新教材的問世,從編寫、出版到使用,少則四五年,長則十來年,結果必然是剛剛投入使用的教材就已經過時了。所以集中編寫教材的觀點和做法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了。
那么,我們需要什么的課程,需要什么樣的課程建設路徑呢?
——師生共建課程。師生共建課程目標,共建課程資源,共建評價標準,共建創新知識,轉變課程以學科為依據的模式為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一書中預測,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未來社會有兩個最明顯的特征,一是人口年齡老化,一是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成為教育的核心任務。從分化的學科知識傳授到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培養,只有通過師生共建課程才能真正實現。
挑戰教育制度
今天的所謂現代教育制度,是工業化之后的產物,是順應實用和效率兩大基本價值取向的制度體系,由課程和教材、教師和教學、專業和學科、考試和測量、學分和文憑、升級和留級、類型和等級等基本要素組成,是一個閉環系統。雖然20世紀70年代以后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概念帶來了教育的新理念,對傳統教育制度產生了沖擊,構造了正規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的新體系,提出了繼續教育、課程超市、學分銀行等新主張,但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文憑為紐帶,從小學到大學的層次等級依然是教育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模式。而在互聯網的新環境下,隨著泛在教育的廣泛實踐,傳統教育制度必然不能容納新的教育形式并成為互聯網教育發展的阻力。2012年慕課(MOOC)登上歷史舞臺時,曾經被稱為教育界的“雪崩來了”,被認為是教育新紀元的開始。美國《華盛頓郵報》有文章甚至預言,慕課將把全世界的高等學校進行重新分類,一類是主導慕課的大學,而且甚至認為這類高校全世界只需要300所左右,另一類上萬所大學則將淪為主導大學的面授點、輔導站。但時間不長,慕課的命運已經受到懷疑。去年,筆者在美國會晤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談及它們的世界三大慕課之一Coursera的前景時,她似乎并不樂觀。她說,慕課因為是免費的,所以注冊的人很多,但堅持完成學習的卻不到3%,其原因她認為主要是動力不足,沒有被社會和企業認可的機制。這種情況與在我們國內的情況很相似,“叫好不叫座”,我們還沒有建成適應慕課的教育制度。但是,基于互聯網的新興教育形式一定會不斷推陳出新,與現行教育制度的矛盾也一定會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尖銳。現在互聯網在教育上運用比較成功的大都在培訓領域、校外補習領域,并沒有體現互聯網的主導功能和真正價值?,F在互聯網在教育上的技術運用明顯遇到了制度的瓶頸。不說招生制度、文憑制度、學籍管理制度、與社會其他領域的銜接制度,等等,單說互聯網設備由誰來付費這個“坎”,就把很多先進的技術阻擋在了學校之外,這也是為什么網絡教育在培訓、校外補習領域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隨著互聯網教育個性化服務、定制化服務能力的不斷增強,必然要求更靈活、更多樣、更可選擇的教育制度。
互聯網對實體世界的影響存在多種方式,手機與座機的關系是替代,電商與店商的關系是線上線下的融合,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關系相信是超越,是開放的、多元的、個性化的教育對封閉的、標準的、統一的教育的超越。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ヂ摼W改變著世界,改變著教育,我們必須學會改變自己。
來源: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號:ce30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