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學的10個核心問題
1
大學做實還是做虛?
這就像去問年輕夫妻要不要買房一樣,如果你有足夠的資金,為何不建造屬于自己的實體,學員感知會好那么一點,企業形象也不錯,但是,硬件肯定不是企業大學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當前,很多公司采用的是虛擬企業大學的模式,依然很成功,只是在策劃培訓項目時,充分考慮到硬件的限制,以保證最終的效果。
2
人力資源 部的關系?
企業大學希望更多的自主權,而人力資源部則希望一個聲音,兩者的沖突和摩擦會一直存在。企業大學如果要真正得到人力資源部的認可,關鍵還是專業說話,或者說如何體現獨特價值。這也有一個悖論,當專業發揮作用的時候,自主性或試驗性的項目會不斷納入到人力資源統籌體系中,如果不加干涉,大學承擔的工作量勢必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3
如何確定核心定位?
企業大學目標應該是做“自己”的企業大學,而不是簡單模仿和抄襲,企業大學是姓“企”的,要服務于企業戰略要求。通常,企業大學一般是以 領導力 培養與發展起步,逐步輻射到全體員工,而 在線學習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線學習同樣也會面臨做實還是做虛的選擇)。
4
如何選擇組織架構?
企業大學在發展的初期,一般是以客戶群來設置組織架構,好處是能夠快速響應組織的要求,提升影響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則是以提升內部能力為目標,強調分工和流程,逐漸整合為類似于人力資源三支柱的分工:SSC、COE和BP。而終極的組織架構,我認為是以職能分工為基礎的項目制,兼顧到效率和專業化。
5
如何招募核心人才?
企業大學需要兩類人,一類是來自于企業內部,了解企業、懂業務,加入后能夠快速彌補在組織發展和人才發展的專業知識,一類則是來自于企業外部,具備專業知識或最佳實踐,有可能是企業大學從業者、人力資源從業者、 咨詢公司 顧問等,也包括有專業背景的應屆畢業生。外部智庫如何能夠存活下來?大學要營造氛圍,但是個人必須主動適應企業文化!
6
如何看待課程開發?
掌握課程開發的理論和技能,應該是企業大學的立足之本,也是企業大學能夠長久發展的核心驅動。每個企業大學的課程開發,會走過外包開發、合作開發、自主開發的歷程,企業大學管理者需要通過體制和機制縮短這個周期。當企業大學具備了自主開發能力以后,還會因為自身資源的限制,引入外部合作伙伴(采用外包或合作開發的形式合作),但是大學管理供應商的能力(主要指專業方面)會明顯提高。為了內部的專業共享和管理,大學一定要在鼓勵百花齊放的基礎下,選擇一種課程開發的理論和工具,并固化到流程中。
7
如何看待師資培養?
企業大學的專業人員自身要能夠授課,主要目的是課程或項目的研發和運營需要,而不是成為專職講師(個別企業大學因為承擔大量的內訓工作,會組建專職講師隊伍)。企業大學更主要的工作應該是搭建內訓師的平臺,建機制,促活力,并根據企業規模來決定企業大學參與的深度和廣度。
8
如何看待培訓評估?
從柯氏四級評估來看,一二級評估因為實施簡單,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當到行為層和結果層就會遇到很多現實的挑戰,比如科學性(其他影響因素的剝離)、投入成本的限制等,更不用說投資回報率(ROI)評估。個人認為,評估還是要適可而止,在項目啟動時如果能夠與項目贊助人關于成功標準達成一致,則會讓評估工作變成相對簡單,而未來,成功案例法會因為其的簡單和有效,有可能被更多的中國同行所接受和應用。當然,如何判斷一個項目是否成功,還有很多更加直觀的方法和指標,比如推薦率、回頭客等。
9
如何看待高效運營?
企業大學不管是做實還是做虛,都是需要高效運營——做“輕”公司,否則,企業大學的專業化的屬性很容易被弱化。輕運營的前提要明確核心業務,然后是非核心業務外包,成熟的業務眾包(移動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
10
大學的未來是什么?
企業大學的核心優勢是什么?硬件、課程、項目、流程等都可以被模仿,甚至被超越,但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被簡單復制,因此,成熟的企業大學最終會以內部顧問的角色出現。一方面,面向企業內部扮演內部顧問的角色,提供組織發展和人才發展的專業支持和服務(企業大學不能替代外部顧問的全部職能,同時也具有外部顧問不能替代的功能);一方面,則可以面向其他企業輸出成熟的咨詢服務和產品。
以上問題,都是在與企業大學同行們交流中,經常會被問起,很多其實沒有唯一的答案,因為不同的企業大學處于不同的階段,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和挑戰!
(作者:張中海 來源:學習生態圈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