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在國外的前世今生
MOOC到底是什么
既然不是專業人事,那咱們就把定義說的通俗點,MOOC這個大規模的在線課程,小白的我一度將他跟網易公開課混成一談。后來了解的結果就是,公開課那是上課順便錄像,MOOC這是專為互聯網定制。
通過MOOC學習并不是干巴巴的看那個老師瞪著你的視頻、也不是像個局外人一樣觀賞老師的現場實錄,他就是把完整的把學校搬到網上來——注意我說的是學校,不是教室或教師!
上圖是筆者從Coursera(簡稱C站)上面給大家搬來的一個課程截圖,這個上面有課程大綱,大綱先于課程產生,跟你讀書每個學期前的選課一樣——一開始你就知道哪個老師教、那間教室上、課程內容是啥、最后考試形式……學生提前根據大綱和宣傳片來選擇課程,并且要完全按照上面的進度進行學習、參與討論和完成作業,整個學習過程中一起學習的同學就會變成一個虛擬集體,最后老師會根據你上課和作業情況給你學分和證書——好吧,這是MOOC。
MOOC緣何在美興起
那么他又是怎么從美國興起?興起的土壤是什么呢?讀過介紹美國教育介紹的朋友大致會知道,美國教育是比較強調“學以致用”的,學生想要了解一個未知領域可以通過什么途徑呢?A、請教他人;B、查閱資料;C、閉門苦思;D、找個大學針對該領域去進修。無疑這里面D選項是完整了解知識最好的途徑,因為你可以在那里遇到一位博通經籍的導師,他可以給你提供多年查閱資料后的經驗心得;你還會找到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不僅有請教而且還是集思廣益。
當然這背后的困難就是1、一個頂尖大學的該學科錄取你;2、你能有充分的時間去學校學習。基本上這在過去無異于白日做夢,拿咱們國家做比方,清華、北大那是說上就上的嗎?你能考學只學一個學科的24課時嗎?你遠在海南能輕易來北京讀兩周課程再回去嗎?但是互聯網和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幫了大忙,當這一切都是用互聯網來解決豈不是容易很多,在這個思路下MOOC開始被量身定做。——你可以全球選擇大學課程,并且入學不考試;你可以隨時聽課,全球范圍內跟“同學”交流;你可以足不出戶,甚至完全利用課余碎片時間。
另外,MOOCs在美國還有一種現實意義,那就是美國讀大學很貴,根據學校地理位置、性質、專業設置等因素,學費從幾千美金到三四萬美金不等,再加上一年1萬左右的生活費,一個學生一年費用在3-5萬美金是非常常見的。回想一下當年喬布斯不是也因為學費貴而退學的嗎?所以MOOCs出現其實還在一方面解決學費昂貴現象。
中國到底哪些人在用?為啥用?
反觀中國,我們的學生基本上從小就被打造成“高分低能”,十一回家表妹就苦著臉告訴我“7天假期,7斤作業”!不要怪中國孩子在學習上面功利,那是由于考試已經占用了她們大量思考的時間,從小形成的學習文化的差異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MOOC在中國只是一個長尾需求,我們教育環境下能有多少具備探索研究精神的孩子,這在短期不可能成為主流。那么中國到底都是什么人在用呢?此前我們對果殼網采訪中曾經得到過一個數據“50%為大學在校生、40%為職場人群;還有10%左右是中學生”
在校大學生
這部分是MOOC主力,為什么?因為他們是最有時間、最渴求知識的人群,他們在大學里“吃不飽”!
另外還有一種,筆者用自己經歷來說話,那就是上課的時候沒有好好上,后來考學發現要用了,趕緊打開教材一看整個書上的批注傻眼了“此處有填空、此處有選擇、此處不出大題……”小伙伴們知道嗎?當時想死的心都有!怎么辦,那個時候并沒有MOOC,只能竄著教室蹭學弟學妹的課、網上到處找相關視頻以及自己啃——也就是基于升學、求職等“要用”需求下,美國孩子那種主動學習的勁頭被激發了,所以需求和解決之道自然也就統一了!
職場人群
中國職場人群使用MOOC我認為也是分為兩類,一類是興趣,一類是需要。 第二類需要者,中國職業培訓其實是很大程度上是空白的,并且由于過去幾年就業壓力大,很多人就業本身就跨裝爺,所學非所用。到了崗位,為了適應工作,就必須要補習相關知識。
部分中學生
在果殼網的MOOC學院中有10%左右的用戶是中學生。 有沒有注意到SAT輔導量近年來的飛速增長,有沒有注意到留學已經日趨低齡化,曾經有個1對1機構告訴我“之所以出現非常高的單價輔導是因為有家長要求:老師要用英語給他家孩子講數學”。現在有不少孩子在中學階段就訂立了要去國外讀本科的目標,那么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這些孩子使用MOOC學習國外大學基礎課程的行動了。
中國能出現大規模平臺嗎?
探討這個問題錢我覺得需要先想一想中國需要什么樣的定制MOOC,我的觀點是:
我們的MOOC短期是服務小眾的。看上面分析的中國現有MOOC用戶不難發現,他們整體是小眾——小眾的優秀人才或者當有需求的時候。試想無論是絕頂聰明的還是努力上進的,這些人群或許以現在\未來的社會精英為主,那么我們面向的是精英化長尾市場。
我們的MOOC是難以用學分盈利的。中國大學不難考,學費也不貴,有數據顯示中國學生繳納學費實際上只覆蓋20%的教學成本。正是因為不難考,所以遠程教育學歷在國內含金量是較低的;因為學費低,那么基于此計算的單位學分收入其實完成平臺的成本覆蓋都不現實。
我們的MOOC是難以撼動高等教育的。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給出的學分互認是高校間的互認,所描繪的藍圖是完成“學生交換”。學生在清華學了一門課程可以獲得其所在學校的承認,也就是或許你覺得自己學校的《大學物理》老師講的不好,在完成一定流程后,你可以通過網絡來學清華大學的,最后清華大學老師認定你成績合格,你學校給你這門課程學分。
在美國的創業環境和創新機制下,英雄不問出處是可行的,學了斯坦福、哈佛的課程,只要掌握度跟他們的學生一樣,可以獲得一樣的offer和認可。但是在中國這點很難,尤其對于沒有職場經驗的人,你很難用“清華、北大、人大課都學了,證沒拿到”來說服人力給你機會,因為簡歷或許在盲選階段就消失了。
我們的MOOC或將在企業應用層面顯力。有人曾經說過,創新最容易在原本薄弱的地方顯現威力,那么試想中國現在教育既薄弱又有需求,而且約束比較少的地方在哪里呢?答案是企業層面,其實包括雅虎在內很多公司已經開始嘗試將其應用于企業內部員工訓練中,結合mooc學員主動、積極的特點和所學習內容可以在網上形成完整的記錄,企業完全有機會將完成一些課程作為獲得公司面試的條件,并且設計出融入企業文化、產品等議題的課程進行品牌宣傳。
雖然目前有不少機構在走各種嘗試,但我們看到多數也是試探性的——果殼、網易都是與Coursera合作,投入不過寥寥幾人;多家高校加入edX平臺,這些國內頂級高校或許是品牌需要;清華用了30人團隊打造“學堂在線”投入不低……
(來源:搜狐教育 作者:K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