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是一個看上去真的很完美的模式。需求在那里,不離不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滿足就行了唄。
一、進修
身在職場,不進修,那么可能就永遠跟升職加薪無望了。工作,其實是一件消耗的過程。每天做表格、Social、寫Email、算賬……總結經驗,確實是學習的一種,但時間久了,重復的次數多了,可能會出現一種被掏空的感覺。此時,進修必不可少。
企業的培訓優點和缺點可能是針對性太強,目的性太強,當然,帶薪上課感覺還是很不錯的。不過,例如如果你只是想進修自己的英語、日語、法語……那么,企業很難提供給你。所以,你需要系統性的進修。
二、技能
你是做研發的,但你可能對營銷很感興趣。你是做營銷的,但你覺得自己缺乏統計學的功底……這類技能培訓,因為與你的本職工作相關性并不太高,所以往往只能在業余時間來進行。
三、愛好
例如打鼓、插花、烹飪、烘培……愛好,其實也是有需求的。
但你時間太少了啊。反正我自己念在職研究生的時候,就覺得每個禮拜都很緊張,整個人累趴了,時間完全不夠用。所以,從以上兩個需求來看,在線教育所提供的“碎片化”學習方式,相對自由的時間安排,按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擊中痛點。
在線教育,現在其實是分為兩種。一種是收費教育,也就是商業教育;一種是免費教育,例如前幾年大受追捧的MOOC模式。
商業教育比較簡單,付費,上課,考試,拿證。這種模式過去是以語言教育為主,例如我們熟悉的新東方、英孚教育和劍橋等等。其中,新東方的在線教育據說最近狀況還可以,不過,從收入來看它還是以面授為主的。而英孚和劍橋的在線教育越來越大。從我自己的體會來看,我上過英孚2次了,都沒能完成我的課程,最終只能作罷。
現在一些大學,例如香港大學的終身學習教育模式中,有部分研究生學位課程、科目也都提供在線學習的功能——不過主要還是針對本地。對于這些大學提供的成人教育來說,它不僅是時間可以自由靈活,提供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是為大學和學習者節省成本。
包括大學在內,它們還提供免費教育,例如MOOC這樣的,我最近看到的數字是說輟學率達到了75-96%。這個不難想象,我在MOOC的幾個網站都曾經注冊過,嘗試過好多次申請課程,最后,都忘記去上課了。而之前的例如網易等也都在提供免費教育的服務。
雖然她談的是MOOC的模式,但基本上在線教育都遵循這個模式來運轉的。相對來說,付費的動力是高于免費的。我沒有做過研究,并不清楚這個動力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到底多少。
從我自己的體會來看,付費不付費并不是個問題,在線教育雖然號稱可以自由靈活地學習,但一旦開始學習,我就不應該中斷。但由于我不是在課堂上,我并沒有真正的被“監督和促進”的感受,我可以隨時暫停。
真實發生的事情是,我確實是經常被打斷,隨時暫停學習,去做其他的事情。然后,我可能就遺忘學習的事情了。等我再看到網頁或者再打開APP時,可能已經是第二天了。
所以你看在線教育最大的障礙之一是:自身意識。
它需要學習者無比強大的渴望與自我督促。
另外一個最大的障礙是:社會效應。
它包括同伴的效力,與老師的交流以及最后那個,社會認可的外在動力。前面有一位朋友雖然只有一句話,但這個確實非常重要:你學完了之后,你的公司、朋友以及其他人是否認可你的學習成果呢?別說你的學習只是為了自我滿足,真正只是為了自我滿足的學習其實很少,大部分的人學習的動力還是來自于社會的認可。
缺乏這個外在動力,學習者就很難堅持到底。這當然也是MOOC的輟學率那么高的緣故。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交流。從我自己的體會來看,盡管研究生過程中,整個世界忙得連風都刮不進來,但課堂內外與同學與老師的交流,這樣的體驗是我無法從在線教育中獲得的。
這也是我能堅持周末不睡懶覺大清早開一個小時的車去上課的原因。除了學習知識,與同學們和老師們的聚會也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你看,當我們已經在工作時,學習也成了社交生活的重要來源了。
所以,盡管在線教育看似完美,但事實上現在的模式都不能解決學習者的“動力”這個痛點。
來源:經理人分享日志 大白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