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學院為什么不教管理?我概括為無能、無為、無知三個原因。
無能
在中國,首先是因為無能——商學院或者管理學院不懂管理。這聽起來諷刺,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實情。商學院在中國是新生事物,經濟學者往往近水樓臺先得月,成為了商學院的主宰。而來自西方的經濟學,傳統上是把組織看做一個黑匣子,不關心也不懂得其中的管理問題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創設幾十年來,只有一個研究組織的經濟學家獲獎,就是赫伯特?西蒙,可以作為經濟學者不關心管理的旁證。而時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黨委書記的陸正飛,在評價當時的院長張維迎引發的多起風波時,說北大和其他高校的管理學院,管理問題往往是各個院系中最多的,管理水平也總是落后的,可以作為經濟學者不懂得管理的旁證。
無為
當然,還有個原因,就是無為。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不為,可能是因為重學術、輕實用。美國的商學院,一直存在“經驗知識”與“學術知識”這兩條路線的斗爭。早期的商學院,被認為學術性不強,于是美國商學院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大力發展學術知識。現在的商學院,又被認為矯枉過正,脫離實際太遠。
然而,在終極問題上的不為,則更多是重市場、重實用造成的。
在2010年哈佛商學院第三屆年度領導力論壇上,我和哈佛商學院的拉凱什?庫拉納教授以及即將就任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院長的莎莉?布勞恩特教授同組交流,討論在商學院進行價值觀教育的問題。
布勞恩特說,關于商學院該怎么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還沒有過很好的研究;而她很懷疑是否能改變一個成年人的價值觀(我對她的說法的解讀:教價值觀不夠實用)。
庫拉納則說,很難在商學院傳授價值觀,因為學生會說我們是顧客,我們交錢上商學院不是來學這個的。回到開頭那個經理人的例子,為什么商學院不教她自我管理?因為學生很可能說,我們交錢上商學院不是為了學管理自己,而是為了學怎么管理別人的。
無知
在無能與無為之上,還有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對教育的本質和大學的功能的無知。
組織領域的學術大師詹姆斯?馬奇說,教育的本質有三個要素:一,對學習的信念。這是對知識的美感與優雅、受過訓練的智力和學術勝任力的信仰。二,對成人的追求。教育的追求就是讓兒童脫離幼稚,成為成人。三,樂觀主義精神。教育與其說是為了成功的結果,不如說是展現人性意志的人生歷程。
因此,馬奇說:大學只是偶爾是個市場,它更像是寺廟。高等教育是愿景而非算計,是獻身而非選擇。學生不是顧客,而是侍僧。教書不是工作,而是圣禮。研究不是投資,而是見證。請允許我接著馬奇的話加一句:歸根到底,工商管理碩士要培養的是碩士,而非碩鼠。
來源:劉瀾每日一講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