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在線教育領域,雖然火爆,然而并沒有規范的運營策略和方法,沒有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改革的方向,失敗者居多。作者認為,該領域存在有兩大誤區:即缺乏服務,缺乏家長剛需的內容。此外還存有兩大要害,分別是教師生產力低和售前效率不足。作者認為,真正成熟的在線教育,需要在戰略和戰術兩方面進行重新布局。
在線教育正成為中國互聯網的新焦點、新金礦。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在線教育領域融資總額高達驚人的44億元,融資幾千萬美元已經毫不稀奇。互聯網巨頭和創業者瘋狂涌入,平均每天有2.6個在線教育公司誕生,傳統教育機構也紛紛轉型。大家爭先恐后,生怕錯過這一波行情。
然而,事實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幾乎每天都有在線教育公司倒閉,比較著名的是龔海燕的梯子網、那好網。被互聯網陣營寄予厚望的“免費”大殺器,與事先張揚的宣傳相比也效果一般,遠遠談不上顛覆傳統教育模式,倒是補貼戰、口水戰、刷數據等風聲水起。
一般地,教育按年齡可以分為:幼兒教育(0-6歲)、K12教育(6-18歲)、大學教育(含研究生及留學等),職業和興趣教育(如成人英語)。本文重點談的領域,正是公認群體最廣泛、需求最多樣、市場最肥的肉—-K12一對一教育。
感覺目前在線教育的觀點太多了,市場很亂,并沒有像社交、電商、O2O那樣有一些行業公認的認知。是時候梳理一下了,在此我不昧淺陋,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觀點供業界商榷。
我的核心觀點是:當前在線教育存在兩大誤區,方向是兩大要害。
【誤區一:O2O只做信息交易,不做深服務】
現在行業最熱的詞就是O2O(線上到線下),其中“2”就是連接。即通過網絡流量快速獲取需求信息,然后轉化到線下交付(老師上課),整個過程通過免費甚至補貼來刺激,典型打法是YY力推的免費模式“100教育”。
但對在教育行業,這一點并不新鮮,只是當時獲取需求的核心方式不是通過網絡。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就很不以為然,“這路數20年前我們就用過了,當時就是靠免費講座+講課來吸引學生,再把其中一部分轉化為教室里付費的學生。但YY只有線上,沒有地面,學生轉化沒有著落點。”
當然,目前在線教育的一大進步是直接切入了交易環節。移動互聯網急劇去通道化、更碎片化,互聯網生意正大規模從信息走入交易。綜合來看,目前的主流模式較好地解決了信息交易。
那么,教育培訓究竟是不是像本地生活服務網絡化那么簡單呢?可否標準化復制呢?
所謂因材施教,基本上教育(尤其K12)是一個高度非標準化的行業,必須建立足夠的信任!即在線教育不只是一次信息連接和一次交易,還需要和用戶(學生和家長)有深度交流。尤其是一對一教育,單價極高且目標明確的一對一怎么可能不深度交流?
這就需要碰服務,構建一個線下有實體、線上近乎仿真的深度專業交互體系,通過服務建立完整的教育體驗。我很認同三好網創始人何強曾經說過的一段話:“體驗場景決定了學生的注意力程度,注意力是培養和構建知識流的基礎,而教育培訓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流的過程。”
因此我認為,單純靠流量優勢和免費打法還不足以真正沖擊K12一對一教育,市場現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誤區二:類Uber的LBS模式不是家長剛需】
在K12領域,另一個很火的玩法是LBS模式(基于位置的服務)。即通過定位學生的地理位置,選擇和推薦就近合適的老師,業內有時也稱之為類Uber模式。
Uber模式的本質是,用互聯網方式打破時間和空間不對等。同時通過移動和數據技術,將供給和需求達到了近乎實時的就近匹配(on demand)。但我為什么不看好這種模式?分兩個層面。
對賣家(老師)動力不足。不管傳統方式還是目前的O2O方式,一對一教育的每個老師在恒定時間的上課次數一樣,一樣得花時間在路上趕場,在傳統機構學生集中度還高點,如果上門服務則意味著轉場成本大增,單位時間服務效率大大降低,交付效率并沒有得到本質提升。簡單說,是有效供給不足、交付效率不高。
最核心的是,LBS并沒有解決用戶(學生和家長)的根本需求。學生和家長的目標很明確,找好老師快速提升成績。LBS只能在有限的區域范圍內為用戶推薦相對較好的老師,但是教育資源分布的極大不均衡性質決定了這一模式只能做到“修飾”的作用,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簡單地說,學生家長要找的不是最近的老師,而是最合適的好老師!從消費習慣上來說,家長更希望能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推薦針對性的老師和課程。這就要求平臺足夠大、有足夠的數據積累,更重要的是老師相對均衡地分布。
用戶的剛需不是快速、就近、便宜地滿足,而是針對性的、高質量地滿足。為了孩子上學中國家長不惜租房陪讀,花大量時間找老師、驅車幾十公里、多花點錢算什么啊!
也就是說,有公信力的專業大平臺和基于數據的智能推薦系統才是真正的競爭力,Uber模式的實時隨機匹配不靠譜,LBS似乎很難真正滿足實際需求。
那么問題來了,K12一對一教育的真正出路到底是什么?破字當頭,立在其中。
【要害一:用“硬+軟+網”提升教師生產力】
現在整個K12一對一教育的最大問題是有效供給不足。行業處于賣方市場,而不是供給太多了。即優秀教師供不應求,數字化程度也不高。
怎么破?必須用互聯網思維解決。即一對一不必到線下去上課,通過網絡即可閉環的交付。這就是“硬件+軟件+互聯網”的鐵人三項賽!硬件復興、帶寬提速和軟件開發水平,完全提供了這種可能性。
以三好網為例,它開發了一款硬件叫好學寶,通過雙攝像頭來實現同步手寫演算和上課場景真實還原。經過大量試驗反饋,老師和學生能夠有效地沉浸入教學場景,排除非相關信息干擾,整體學習效率提升明顯。
在線授課意味著老師和學生不必花時間在趕路上,大大提高了供給的頻率。單單是“不出門”這件事兒就能夠產生像餓了么、58到家、河貍家等一批估值10億美金以上的公司,在線教育可以做的更徹底,老師學生可以都不出門,老師上課次數多了,賺錢自然多了。與此同時,距離問題解決以后還會導致增量市場的擴大。
【要害二:用“智能配課”提升售前效率】
K12一對一教育的另一大問題,是售前效率太低,即學生要花很多時間了解、比較,才能選擇合適的課程和老師。一旦突破這個轉化瓶頸,整個市場會取得很大的增長。
怎么破?還是互聯網搞法,靠大數據、靠推薦系統。平臺方需要做一個“智能配課”系統,多維度地快速探究學生的學習綜合狀況,科學快捷的制定個性化學習和教師匹配方案,從而將大量的售前時間通過機器較好解決。
本質上,這個“智能配課”系統其實是一個推薦引擎。以電商領域的亞馬遜、京東為例,推薦系統早已經成為核心競爭力,占據銷售額的比重不斷上漲。在線教育在選購階段本質上也是一種教育產品的電商,為什么不能突破?
但是,想做“智能配課”,就需要建模,需要涉及數據的積累、清洗和挖掘。這就需要重度垂直于教育行業和深厚的歷史數據積累。否則,就是無源之水。
在線教育,不是抓人眼球的噱頭和動輒讓人意外的經過層層裝修的“數據“,更不是簡單的信息對接和答案索引;在線教育不僅僅是索取答案,更重要的是通過深度對話幫助求學者構建“知識流”。
【結束語】
真正的在線教育一定要符合三大規律:教育規律、互聯網規律和市場規律。我的理解,教育規律就是必須有溫度,線上線下重度垂直、深度服務。市場規律就是讓教師上更多課賺更多錢少跑掉路,才能解放生產力。互聯網規律就是智能化,根據學生具體特點智能配課,提升售前效率。
電商發展的大脈絡可以作參考。馬云當年從B2B起家其實很苦逼,后來調整戰略走向C2C(淘寶)才起量,再次轉型到B2C(天貓)終于賺大錢,而京東卻直接切入了“重資產”的B2C模式,一路野蠻生長。 所以,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除非你是馬云那樣罕見的商業天才),一開始就要走正道。走對了就是金礦,走錯了就是火坑。
現在教育行業的線上和線下比例為1:9,俞敏洪認為3到5年內會達到4:6。市場空間是毫無問題的,關鍵看路和人。至少現在看K12教育,我認為+互聯網思路的“專業平臺智能配課”+重資產的“鐵人三項賽”組合更靠譜。一個是戰略,一個是戰術。
(來源:億歐網作者:王冠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