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在線教育領域的融資記錄讓教育O2O市場又亢奮了起來。又有一種顛覆傳統教育的聲音出現了,貌似只要是“互聯網+”就真的可以掀起一個全新的教育時代。
純在線教育有點快,O2O教育是趨勢,但趨勢從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滿園春色關不住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如果操之過急也會歸于平庸。
一:基于LBS的技術定位,做周邊的培訓機構推薦。想法固然是不錯的,但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在于教育產品是個性的,服務是多元化的綜合的,不像在線旅游,消費體驗其實差異不大。而教學質量是教育用戶最為關心的,所以我們沒辦法說,就近找的教育機構就一定是教學質量最高的,家長也不會因為價格便宜而冒然決定孩子上哪所教育機構。教育產品作為一種服務到底還是要為效果負責的,而單方面的技術數據篩選,不足以成就一個模式的興起。
二:把老師從教育機構中剝離出來,采用P2P模式。如果從趨勢上來看,剝離教育機構中介,直接匹配老師和學生是一種最為有效的O2O模式。就像滴滴、快的架空出租車公司,直接連接司機和消費者一樣,這樣的思路是非常大膽和建設性的。但我們打出租其實匹配的消費者的等待時間和出租車司機的閑置時間,這種匹配本質上是優化資源配置,和占據利益方的出租車公司并無多大關聯。但教育機構并不是一無所用的出租車公司,教育機構能給老師提供資質審核和培訓提升(優秀的教師是稀缺資源,沒有一個標準和晉升服務肯定行不通),還能準確挖掘學生需求,匹配相應資源(教育機構的價格、場地、氛圍、測試對被動學習者而言是一個約束門檻,能夠提升學習效果)。如果干掉教育機構這一環的話,像打的一樣,學生提請求,老師搶單,很難保證能讓稀有的老師資源和泛泛的學生需求達成有效匹配,其本質上是對教學效果不負責的,屬于步子太快扯了蛋的O2O探索。
問題提出來了,那么有沒有解決辦法呢?在和教育O2O的相關創業者在交流時,大家一致認為,無論是在線教育還是教育O2O,都應用慢思維來做。
一:做+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教育行業的轉型升級還得基于傳統的教育機構本身,在原有基礎上做升級改造,更能把握住行業的內核,重線下體驗,線上做引流渠道。倘若旗手交給那些沒有教育經驗,只是因為懂點互聯網技術的創業者,整點LBS,做點社區就想著顛覆傳統是不太現實的。
所以,純線上平臺服務更多是補充,很難顛覆傳統。在線教育的主流業態是:工具、內容、服務,其實都是基于線下市場空缺而借助互聯網技術,垂直化、服務化發掘的方向,更多是對線下平臺的補充,雖然服務內容、平臺交易都是通過線上,但并不代表這就是對線下的顛覆。比如拍照答疑,看似學習過程是在線上,但問題從何而來,答疑能不能快速有效,跟線下還是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在線教育駕馭不住一個完整的教育服務消費體系。
二:做社群服務,完善教育過程。大部分教育機構把社區化當成一種O2O的圈養,目的是為了培養潛在消費者。這種思路是對的,但執行過程中往往線上線下是分離的,這就使得線上和線下的優勢很難有效結合。倘若把線上社群服務和線下培訓體驗二者融合起來,就會得到不一樣的收效。比如:做增值服務,配備線上老師,解答學生在線下服務時間之外的一些需求問題;做UGC內容社區,以實名制的社區作為平臺,建立閉合圈子生態,讓口碑真正產生價值;如此這般,形成一個線上免費+線上精品體驗的路徑,線上導流抬高價值(上門體驗測試等落于實處),線下增值提高質量(課程照顧輔導效果)。
有些行業,慢就是生產力,快會催生貪婪和恐懼。
(來源:艾瑞網 作者:開眼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