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及學生的學習時,我們總要談到學生的動機問題,無外乎學習動機強學生就積極,甚至有教育學理論稱:“不能激發學習動機難以取得好成績”。尤其涉及到K12階段的學生在線學習時,“網絡學習缺乏互動性,對學生的自制力挑戰太大”成為最大的難題。
不過,如果我們把學生的在線學習看作人類的活動,也就很容易尋找到答案。因為人類任何一項外在行為活動都可以以經濟學的角度進行求解。
互動百科里提到:“知識知識性資源具有共享性,同一知識可以被多個人同時占有和使用。并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會消耗它,只是利用它,在使用過程中還會產生新的知識。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在使用時還是一種積累和開發的過程,在重復使用過程中成本遞減,從而會帶來遞增的收益;傳統的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均是物質資源依賴型經濟,物質資源具有明顯的排它性特征:其使用價值在某一時刻只能被一個使用者所占有和使用,同時物質資源是稀缺的,使用時必須消耗它,隨著其使用量的增加,成本越來越高,最終導致生產者收益的遞減?!?/p>
在線教育作為“知識的獲得”過程,它完全可以按照知識經濟邊際效益遞增理論進行,現在大家的關注的“游戲學習方式”就是一種效益遞增,如完成一個學習任務給予積分或升級,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即時性“良好反饋”。通過正面的獎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通過獎勵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正如一位老師所總結“關注人的發展,突出人文性是新課程改革的新的變化。教師應把教研的重點放在如何‘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非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學生只有對自己的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p>
當然,這種積極情感的激發,僅僅讓一個學生單獨完成任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線下的老師要“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相互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師生交流渠道,創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同樣,線上教育也需要給學生一個相互學習、相互激勵的機會。目前E學大構建的個性化小組是集合學生、家長、老師的圈子,而滬江網、極客學院、Coursera則依托于討論社區來實現學生、老師的交流。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屬于運用知識、實踐知識的行為,這對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就不奇怪于MOOC平臺將學生在討論區的發言會占到學分的20%。
基于學習圈、社區化的師生線上交流平臺也暗合了互聯網的“共享”精神,早在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鋼通過第四屆中美互聯網論壇發言提到:“網絡已經成為人類共創信息與共享信息的平臺,人類在長期歷史間創造并承襲著的信息傳播模式,正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發生本質性改變?!?/p>
因此,對于在線教育平臺而言,與其為學生在價格上進行優惠甚至免費、讓家長協助監督以實現激發學生積極性的目的,不如為學生構建一個交流平臺,根據發言、學生互評等方式給予學生一定獎勵(如積分、等級)更能讓學生“愛上學習”。
(來源:多知網 作者:畢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