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培訓這個行業,本質上和咨詢行業一樣,有如下的三個特征:
靠服務賣錢;
規模經濟性差;
標準化程度低。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教育培訓行業,就是一個人力密集型的行業,小規模的公司靠服務質量可以活得很爽,一旦規模擴大,利潤就會不斷降低,直到虧損。大家幾乎都知道,要想解決規模經濟性問題,標準化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傳統教育培訓企業開始組織老師們做“教研”,搞出一堆所謂的“標準化課件”或者“標準化教案”,試圖以此來實現標準化服務,并且降低老師的培養成本。但是事實證明,這一切是徒勞的。這種做法到最后幾乎都會進入一個死局,就是老師們幾乎不會接受已經做好的標準化課件和教案,因為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理解比那要深刻得多,或者自己應該在教學的時候結合自己的風格來設計課件內容。
教育產品到底如何進行標準化?這個問題我自己在做朗播網的過程中也思考了無比多次,雖然我不確定我想的一定是對的,但至少在創業實踐中,我們已經反復驗證了其中的一些結論。我把標準化分成了三種不同的類型。
需求標準化
需求標準化是指用戶對產品產生需求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標準化過程,這應該是所有做產品的人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如果用戶從需求層面就已經有了標準化模型,那么規模化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行業都能做到需求標準化的,這和行業本身的發展有關。所以我總說,需求標準化是建立在產業標準化基礎之上的,而產業標準化是一個行業發展若干年才能形成的。我們可以看一下汽車行業,從汽車產生到今天,已經有接近 200 年的歷史,而在這段時間里,汽車行業本身已經被模塊化和標準化得非常好,所以,當用戶在涉及到跟汽車相關的各種需求時,幾乎都是標準化的。在互聯網時代,需求標準化帶來的是我們可以為用戶提供標準化的搜索產品,比如汽車之家,以及標準化的服務,比如 O2O 洗車。類似的需求標準化的行業還有機票,酒店,所以才會產生昨天剛剛合并的攜程和去哪兒這種中間頁模式。很顯然,教育行業并沒有實現標準化,甚至很多方面距離產業標準化還很遠。在行業中,可能只有 K12 的行業標準化是走得最快的,因為教育部門一直努力地在做這個事情,所以,中小學的家教 O2O 沒準兒是最可能實現的一個需求標準化產品。
行為標準化
行為標準化主要是針對服務提供者來說的。如果服務行業的人能夠實現行為標準化,那就意味著服務提供者的培養成本可控,那么,我們就可以大規模地培養從業人員,當然,這樣培養的從業人員也會有水平差異,但是至少在通用規范上會是一致的。行為標準化比較典型的行業是醫療行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醫學體系下的醫生都有一致的診療行為規范,而他們的個體差異,大多數是體現在問題決策和判斷上。在行為標準化模型下,醫生也會有創新,但這一定是一種精英行為,他們會提出新的治療方法或者規范,實際上是對過去方法的迭代。而教育行業顯然是還不能達到行為標準化的程度的,因為教學過程對老師的依賴過重,不像現代醫學體系中,診療系統和治療系統已經可以獨立于醫生的決策判斷過程存在,所以,給老師做“標準化課件”這件事兒沒有用的原因就很顯然了,缺乏系統支持的時候,我們是無法實現教學者的行為標準化的。
內容標準化
內容標準化是標準化模型中最基礎的一個環節,也是行業標準化發展進程中的起點。如果要把需求標準化、行為標準化和內容標準化做一個排序,需求標準化應該是標準化的“最高水平”,而內容標準化則應該是前兩者的基礎。教育行業實際上在體制內已經實現了一部分內容標準化,比如中小學的教材,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等等,都是內容標準化的產物。換句話說,體制內教育以教育知識點為基礎,做出了知識傳遞的標準化模型。老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講的內容、重點、難點、知識結構都已經被明確下來,老師只需要根據這些內容進行課程組織就可以完成教學過程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管理部門并沒有給老師做出“標準化課件”來,也不會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過多行為約束,因此,老師的授課過程,其實是沒法進行標準化培訓的。
而在體制外的培訓中,內容標準化則做得并不好,即便是行業內的引領型企業(Leading Company)也并沒有在這部分做到極致。這似乎也給了創業者一些機會,可以在內容標準化上多做一些嘗試。從朗播自己的角度來說,我們實際上已經用了幾年時間在構建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模型,我們沒有從“知識點”的角度做標準化模型,而是從“能力點”的角度進行了模型建構,這樣可以避開語言學習中知識切片相互交叉的問題,能夠更準確地描述出一個英語學習者的能力狀態,并結合能力狀態給予相應的指導和訓練。說簡單點,我們希望讓語言學習,盡快達到醫療行業的水平,我們想做的,是一個“語言學習的醫院”。
標準化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概念,但是對于真正致力于推動行業進步的人來說,它應該是一條通向彼岸的路徑。
(來源:多知網 作者:杜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