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評課是中小學開展學科教研活動的常見形式。各級教研管理部門和各類學校教務部門都熱衷于開展聽評課活動,可是很多中小學一線教師卻不喜歡開課,也不樂于參加聽評課活動。可以說是“一頭熱,一頭冷”。學者們對這種現象有過不少論述,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專家或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的評課不能讓開課教師和參加聽評課活動的其他教師“心服口服”。開課教師和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表面上接受評課意見或建議,實際上內心并不認同,也就是“口服心不服”。這就導致聽評課活動流于形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和效果。那么,如何評課,才能讓開課教師和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心服口服”呢?結合中小學教師培訓和教研活動組織經驗,我們認為基于以下五個維度進行評課,能夠取得較好的成效。
基于校情生情學情進行評課
參加聽評課教研活動前,要對開課教師所在學校的情況、生源情況、學生學習情況等方面進行一定的了解,這是聽評課的基礎。開課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是在分析了學校情況、學生情況基礎上進行的。參加聽評課活動前可以通過網絡、知情者,大致了解一下即將聽課學校的情況和學生情況,在聽課過程中應該注意收集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表現(包括眼神、姿態、與教師的互動、練習完成情況等),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收獲和效果。在聽課結束后、評課開始前,開課教師通常還會對校情生情學情進行簡單的分析。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盡可能全面地掌握開課教師所在學校的校情生情學情。只有基于校情生情學情進行評課才能言之有據、言之成理,而不至于提出脫離校情生情學情的評課意見或建議。
基于教師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進行評課
評課的類型有很多種,有同事之間相互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鑒定或評判的評課,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作為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同一個區域或同一個學校同行之間的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研討評課。評課的對象是開課教師所開的課,而不是對開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做評判。基于這樣的認識,在評課過程中需要注意,要基于開課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進行評課。不管是常態課還是精心打磨的課,都是開課教師基于一定的教學設計思路而設計和實施的課,必然既有優點也有缺點。評課教師應該基于開課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進行評課,而不能脫離開課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另起爐灶,大談這節課如果自己來上,自己將怎么上。開課教師更希望的是評課教師基于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真誠地指出長處和不足,以便能夠更好地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只有這樣,開課教師才能夠通過聽評課活動獲得長足的進步。而其他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也才能基于剛剛親身經歷和體驗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對如何改進課堂教學進行深入反思。
基于不同教師角色定位進行評課
根據不同的分類依據,教師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和不同的角色定位。比如,按照教師成長階段的不同,開課教師可能是專家教師、名師、優秀教師、合格教師或剛入職教師。在聽評課過程中,要根據開課教師角色定位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評課,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評課的效果。比如,對于專家教師或名師,在評課過程中應該重點就專家教師或名師的課堂教學呈現出來的開課教師的教學特色或教學風格進行分析和研討,而不宜過多去評論開課教師的語言表達是否流利、板書是否工整、教態是否自然等教師教學基本功;而對于優秀教師,應該重點分析和討論開課教師課堂教育教學水平、對教材的處理、教學策略的應用等方面的能力;對于合格教師或剛入職教師,應該更多地從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教材的處理、教學目標的把握、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和分解、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板書的設計、課堂語言的表達、課堂秩序的管理、師生活動的組織等方面來評課。如果不考慮教師角色定位的不同,而采用統一的模式進行評課,評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將大打折扣。
基于具體的教研活動主題進行評課
應該說,每位教師在聽完同一節課后,都會有不同的思考,而且通常考慮的內容是有較大差別的。為了使問題更為聚焦,使聽評課的效果得到放大,相關的教研管理部門和學校教務部門通常會采取主題式的教研活動,為每一次的聽評課活動設置一定的主題。實踐證明,主題式教研活動對于激發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和動機有較大的作用,因而深受教研活動組織者的喜愛。每一次聽評課教研活動通常只有半天的時間,聽完一到兩節課后,還要進行評課,時間比較緊張。這種情況下,如果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不按照設置好的主題進行評課,而是你一言我一語,那么評課的觀點將很難聚焦,評課的深度將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某地為了解決中學化學實驗教學問題,專門設置了實驗教學問題診斷專題聽評課教研活動,在聽完一到兩節實驗教學常態課后,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就應該重點圍繞開課教師對具體實驗的認識和理解、實驗操作和演示水平、分組實驗組織能力、實驗教學功能的發揮等方面,對具體的課進行評析和研討,而不宜過多地去討論和評析與主題無關的內容。
基于具體的證據進行評課
教師在參加聽評課活動過程中要根據一定的目的詳細記錄具體的教學過程或教學細節,并在評課環節作為支撐自己觀點的證據。要努力做到每說一句話都有一定的依據或證據,不能信口開河、張冠李戴、自說自話。比如,要對一位專家教師或名師的教學特色或教學風格進行評析,就需要在聽課過程中記錄和掌握一系列的證據,并形成“證據鏈”,要足以支撐評課教師提出的觀點。如果評課過程中沒有基于具體的證據進行評課,那必然言之無物,開課教師和其他參與聽評課活動的教師會認為評課教師的評課過于隨意、敷衍,缺乏對開課教師勞動成果最起碼的尊重,有“外行看熱鬧”的嫌疑,必然無法讓開課教師和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心服口服”。
針對如何進行評課才能讓開課教師和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心服口服”,取得良好的教研活動效果,我們談了一些經驗和做法。當然,要使聽評課活動取得應有的效果,首先,要轉變教研活動組織者、開課教師和參加聽評課活動教師對聽評課活動的目的和意義的認識,不要把聽評課活動看成是對某一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的評判,而要把聽評課活動看成以某節課為載體,同行共同研討、共同促進的日常教研行為。其次,每一位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不論是專家還是普通教師,都要充分尊重開課教師的勞動成果,帶著一顆真誠的心,真心幫助開課教師共同診斷教學問題,引領開課教師和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能力,促進開課教師和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這些都是聽評課活動的應有之義。唯有如此,評課才能讓開課教師和參加聽評課活動的教師“心服口服”。
(來源:中國教育人博客 作者:風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