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結束了某傳統知名網校近10年的工作,開始在K12本地化直播培優創業,4年來,雖然沒有成為創業明星,但是儼然已經進化為打不死的小強。一個純粹草根的小公司,居然頑強地生存了4年,還略有盈利,必有生存之道。本文回憶創業以來,我總結出一些做K12在線教育的經驗,妄稱“鐵律”,供大家參考借鑒。
一、線下有需求,線上需求才成立
很多K12互聯網教育企業,以某個具體需求切入,無可厚非,但是在我狹隘的理解中,此需求一定具備“有付費習慣、有剛性需求、可形成消費密度”三個特點,不然很可能會陷入無盡的燒錢噩夢。
二、流量與市場的轉化
目前很多由互聯網轉到做在線教育的機構(包括BAT),多數以具體場景工具切入。在教學輔導機構眼中,流量就是市場,但是不同的流量,質量卻有著差異:
1、流量入口的轉化距離。HOLD住市場、流量,才是生存之本。家長幫、樂樂課堂、學霸君等均為流量入口,但是對轉化的距離卻有遠近。
2、流量的頻次。流量入口做到高頻,既考驗思路,又考驗運營,一鍵拍題等雖然屬于高頻工具,但是距離轉化比較遠,也缺少溫度。如果在流量產品的設計上,全力關注內容稀缺性、周期性、傳播性,一定可以完成流量入口產品的建設。互聯網的技術+對教育行業的理解,缺一不可。
3、流量的運營。流量的沉淀一定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按照不同的時間節點,不斷沉淀并喚醒用戶,這點比較難,但是很珍貴。辦法不唯一,但是需要挑戰智慧。
三、教研、教學、考試與招生的關系
作為互聯網教育(培訓)的運營機構,和線下機構一樣,會面對很多樸素的“悖論”,我個人的反思如下:
1、教研。培訓機構老師其實更多的是表演性教學。親其師、信其道,表演不好的機構妄談教學專業(與考試的緊密關聯程度),后果往往會很慘;
2、教學快樂是指學生的學習體驗,包括非學習快樂與學習快樂。經驗告訴我,越來越多的學生在乎教學中的快樂,僅有少部分學生依然在乎教學的專業性,實踐證明,最后成績優異的往往是后者。這其實是個奇葩的悖論,但事實如此。一味迎合需求,一味迎合人性的BUG,逆向淘汰儼然成為社會的主旋律?
3、考試成績好,機構招生未必好。你也許覺得這是悖論,但是事實即如此。滿大街都是機構培養出狀元的廣告,真假難辨,因此考試成績對招生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流量、教學快樂,關于考試成績,可以有一萬種解釋的方法。(盡管我不贊同這種行徑,但是這卻是當下機構的真實寫照)
四、關于轉化
互聯網教育的教務工作是轉化的核心,教務工作也是口碑的基石,換言之,口碑其實與教學的品質還是有著遙遠的距離,口碑是勢能,摧枯拉朽,泥沙俱下(希望你懂得)。
1、轉化的難度源于局部生態密度。局部生態密度大,轉化容易,例如,你們年級前10名有8個在此機構,后面的學生自然好轉化。反之,就算你教出個花,沒有前期這個密度,真的也是假的 (我有血淋淋的教訓);
2、學生的梯度可以設置2個,一個叫社會效益班,一個是經濟效益班。前者薈萃學生精英,后者創造經濟效益。沒有學生精英的機構,不可能成為有號召力的機構。這是術,不是道。
3、關于入學考試。入學考試與其說是生源過濾(分層)器,不如說是人性激發器。考過的,各種小驕傲,沒考過的,各種想辦法。總之,通過入學考試,既可以提高B格,還可以讓學生充分珍惜,有了珍惜,轉化自然容易。當然入學考試的前提是,有流量可供你篩選,制造稀缺。
五、關于K12在線教育的其他思考
1、要么方便、要么便宜,同樣也適用于互聯網教育,但是還要加一條,就是高品質,沒有品質的互聯網教學,沒有未來,尤其是K12。
2、適用于各種場景的產品,最有生命力的變現環節依然在2C,誰率先建造好下游2C變現終端,誰將成為行業的焦點;
3、有償在線輔導業務,是目前2C環節的唯一變現可能;
4、未來顛覆K12互聯網教育的人,很可能不是頂著各種光環的大佬,但一定有著教學背景,只有具備教學背景的人,才會體驗到K12各種細節中的艱辛與樂趣;
5、K12互聯網教學,本地化、碎片化依然存在,發展依然艱難,但是正因為難,才顯得彌足珍貴。
滿篇固執,歡迎拍磚。
(來源:阿呆老師 來源:芥末堆)文章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