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教育學家都在探討教育的本質,不管是在西方還是中國,其實都沒有一個正確的,或者說是一個完整的定論。”雖然沒有一個定論,但對于教育的本質是什么,俞敏洪有自己的理解:
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加上知識結構完整的人,同時還要加上旺盛的求知欲、創新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人格健全、知識結構完整、求知欲、創新能力、探索能力,在俞敏洪看來,這些才是教育的本質所在。從這個本質來看,俞敏洪認為,目前中國的教育只在做一部分,即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但在人格、求知欲、創新和探索能力的教育方面,中國的教育做的還相當不夠。
當被問及“中國的教育能否回歸他所理解的本質”,即重視培養健全的人格、求知欲、創新和探索能力時,俞敏洪思考了一會兒。他說,中國教育要回歸本質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
俞敏洪分析,首先,國家建立教育體系的依據是國家希望培養怎樣的國民。每個國家對國民的標準不一樣,教育體系也不一樣。而我們國家希望培養怎樣的國民,這一點還不明確,因此,對孩子的教育標準也是不明確的。
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以及被重視,讓俞敏洪感到非常欣喜。他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自由、平等、民主、文明、誠信等,是國民綜合素質的核心內容,這正是在逐漸確立一個培養國民的標準。
其次,從一個以分數為核心的教育體系,轉向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需要非常長久的時間。因為這涉及到社會的很多方面,比如誠信體系。俞敏洪認為誠信體系的建立對教育體系有非常重大的作用:首先,誠信就是教育的核心內容;其次,誠信體系的建立,能使對學生進行全面考察變成可能。
當下的“一考定終身”在俞敏洪看來是合理的。因為目前誠信體系并不完善,只有高考是不太容易作弊的,而任何包括推薦、平時成績、活動加分等,都屬于比較容易作弊的范圍。從這一點來看,教育部調整甚至取消大量高考加分項目的這一舉措,可以使學生之間的不公平競爭的差距縮小。
但是,面對未來,俞敏洪認為,中國需要以全面的綜合素質來考量一個孩子。
以綜合素質考量孩子,才能培養出有素質的國民。但俞敏洪坦言,目前中國還沒有真正的素質教育。
“坦率來說,中國沒有素質教育。目前,中國所謂的素質教育非常狹隘,指的就是會音樂、會體育、會繪畫,最終音樂、體育、繪畫都變成了考試內容。這樣的素質教育不叫素質教育。”俞敏洪認為,真正的素質教育要從兩個方面來說:
一方面,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學生對知識探究的好奇心和創新能力的建設。
另一方面,素質教育涉及到的是身心健康的教育,保證學生不管是第一名還是最后一名,都能保持面對學習、面對未來的熱情,以及敢于面對困難的精神。
“身心不健康,根本就不用再去談素質教育。”俞敏洪說。而中國當下的教育離俞敏洪所認為的真正的素質教育有多遠?
俞敏洪分析,一方面,想象力、思維能力、批判能力、好奇心以及創新能力,灌輸式教學方法給不了;另一方面,中國的教育體系在本質上只承認考試成績排名靠前的學生,這樣導致成績好的學生有心理壓力,成績差的學生也有心理壓力,便會引發學生的心理問題。
雖然在俞敏洪看來,中國沒有真正的素質教育。但是他從近幾年的教育改革中,看到了希望。
文理不分科,是俞敏洪比較認同的改革。他說,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分選測科目和必測科目。這樣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自己的興趣來選擇一些課程,這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他不希望由于這樣的一個政策引導,所有的學校就把文理科變成一個不管學生的興趣愛好,全面開課的狀況。本來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但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這樣就跟教育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馳了。
俞敏洪認可目前的高考制度改革,他認為其目標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向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轉移。此外,教育部已經開始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放在了高考的評分中,讓學生部分地從狹隘的分數中走出來,走向相對來說更加全面發展的方向。
“我能夠看到教育部在這方面的努力,對我們做教育的人來說,是一種欣慰。”俞敏洪說。
(來源:網易教育頻道 作者:靶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