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育”與“快網絡”的深度結合,使教育呈現新的形態。從2013年的試水到2014年的迅速升溫,再到2015年的競爭白熱化,互聯網教育幾乎成為近兩年加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
華泰證券行業研報顯示,互聯網教育增速已遠高于傳統教育。2015年我國互聯網教育全產業規模預計將達1192億元,并在未來兩年內保持21%的增速。據《互聯網教育行業深度報告》顯示,預計五年內,互聯網化的教育市場則將達到4000億元。
面對這塊價值千億“蛋糕”的誘惑,互聯網教育行業暗潮洶涌。縱觀市場,大致存在著三股較為成熟的力量:一是傳統機構出身轉戰線上平臺;二是有如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布局互聯網教育;三是遍地開花、品牌拔地而起的創業公司。教育市場格局在日趨白熱化的競爭態勢下或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群雄逐鹿之下,是否將誕生第一批互聯網教育的“獨角獸”,誰又將成為行業的“弄潮兒”?
懂教育不懂互聯網,傳統機構如何接招?
關鍵詞:轉型之痛
當傳統培訓機構與O2O教育電商的矛盾不斷升溫,教育培訓行業生態環境悄然發生演變,以新東方、學大教育為代表的不具備互聯網背景的傳統教育機構也逐步布局線上,在線上盈收和用戶增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早在2000年,新東方便投資5000萬推出新東方在線,正式涉足互聯網業務。而新東方發布的2015年財年Q3財報顯示,在線業務收入增長39%,注冊用戶增長超過200%。但從目前來看,盡管新東方對原有的在線業務進行了分拆,但其對于互聯網教育的理解并沒有跳出傳統業務的范疇,新東方收入多數仍來自線下。
教育專家分析認為,線下成熟的教育機構普遍具有深厚的渠道和內容優勢,但轉型存在極大考驗。首先,管理層思維轉變難度大。新東方在轉型過程中,諸多在教育一線拼搏數十年的區域性管理校長先后離職,而且諸多互聯網教育機構線上盈利模式不明顯,發展緩慢。其次,傳統教育機構在互聯網沖擊下,利潤每況愈下,存在資金缺口。新東方、學大教育等傳統教育機構的2014財報顯示,利潤銳減,甚至出現虧損。此外,傳統機構還面臨著線下拓展互博的局面以及不懂技術的窘境。
盡管從線下延伸至線上能夠打破其發展瓶頸,但由于缺乏互聯網基因,傳統機構要想成功轉型,最終還是需要解決產品設計和線上運營問題。而全面砍掉線下業務的尚德機構在2015年3月實現7840萬元的營收,超過赴美上市的正保遠程教育和新東方旗下的新東方在線,則為傳統教育機構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轉型范本。
懂互聯網不懂教育,流量贏家的平臺大戰
關鍵詞:投資并購
目前,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都紛紛通過資本運作等方式試水和布局互聯網教育,“流量贏家”們聲勢浩大的資金規模和技術力量都令人嘆為觀止。
阿里出手最早,以1億美金的額度領投了國內領先的在線英語培訓企業vipabc,且互聯網教育延續了其電商的一貫風格,最早在淘寶上推出“淘寶課程”、“淘寶同學”,后升級為“淘寶教育”,類似互聯網課程集市。百度在BAT三家中布局最廣,主要是從投資入手,投資的平臺有傳課網、滬江、智課網等。騰訊方面除了上線騰訊課堂、騰訊精品課,還開通支付功能,同時開放課程創建、用戶認證等功能。
互聯網巨頭無疑各具優勢,然而提供給入駐教育機構完善的一體化服務,以吸引更優質的內容,并靠優質教育產品留住用戶才是關鍵。說到底,互聯網教育的本質依然是教育。易觀智庫分析師王瓊表示,互聯網巨頭搶攤互聯網教育,數據和平臺是天然優勢。“但需要更加深刻領悟教育的本質和內涵,不然可能造成過于注重流量,而忽視教學產品的質量。”
艾媒咨詢CEO張毅認為,BAT競爭優勢在于具有數以億計的用戶基礎,可以通過大數據細分各種具有教育需求的用戶。“無論做產品還是做平臺,目前市場格局還沒有形成。具有線下教育資源的機構重心傾向產品,成功概率高。而互聯網企業挑戰在于教育領域的基因和沉淀,教育產品銷售的涉及環節和服務鏈條會更長。”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王伯魯則指出,雖然互聯網進入教育,由于不太看重O2O模式,這對于中小互聯網教育平臺是一個機會。值得注意的是,騰訊在攜手新東方教育推出“優答”之后,目前進入更深入的合作方式。據了解,騰訊戰略將投資新東方在線,以彌補雙方O2O短板問題。
懂教育又懂互聯網,后起之秀的機遇挑戰
關鍵詞:時間資本
據《私募通》研究報告披露,2015年至三季度互聯網教育領域已發生近百起融資事件,預計融資總額近10億美元,滬江、小站教育、猿題庫、一起作業網等多家創業公司均宣布獲得融資消息。同時具備一定教育和互聯網基礎的初創企業,以融合兩者之長的發展前景引發資本市場的關注。
事實上,瘋狂涌入的這股創業力量相比傳統教育機構和互聯網巨頭,深耕垂直領域很難做大,且發展周期長、融資難度大。行業評論人士認為,互聯網教育的馬太效應開始明顯:一方面資本大多青睞在行業中脫穎而出的教育平臺;另一方面,既無盈利模式又無資本背景的機構舉步維艱,大浪淘沙不可避免。“內生+外延”將成為互聯網教育創業發展主旋律。
作為互聯網教育領域中堅力量的代表,滬江頗具參考價值。成立于2001年的滬江在人才和技術上已有多年積累和經驗,旗下四大業務體系已突破語言類教育,外延至中小幼、語言、留學、職場、興趣等多個教育領域,其“平臺化”和“移動化”的戰略方向,從滬江更名去“網”可見一斑。從資金層面來看,自2009年起,滬江分別獲得涌金集團、上海文化基金領投和百度戰略三輪投資,而最新消息披露,其已完成D輪超10億融資,整體估值突破70億元,為同類型企業之最。A股上市也已進入日程。
據公開資料顯示,滬江注冊用戶超過9000萬,其中移動端用戶超過7000萬,付費學員300多萬。業界普遍認為,滬江已突破小眾量級開始呈現生態圈雛形,假以時日,將逐漸與同類企業拉開差距,或將在該領域發展成為首個重量級的“獨角獸”。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巨大需求的未被滿足以及技術對教育模式的重塑,催生了互聯網教育的蓬勃發展和創業機遇。分門別派,跑馬圈地,對于仍處發展初期的互聯網教育,市場雖火熱,但遠未到收割的階段,市場足夠大,走向也不會是壟斷。行業“三國殺”將仍是常態,機遇挑戰并存,合作與整合也值得期待。
雖然互聯網教育未來的細節無法準確描述,但不管形式如何,它必須圍繞教育的本質,用互聯網的思維實現教育的目標。寡頭未現,得用戶者得天下,行業之爭依然將圍繞生態構建、資源整合、移動入口等展開,如何從用戶選擇角度出發解決用戶痛點,并吸引資本青睞,或將決定誰會突圍脫穎而出,并最終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和巨無霸。
(來源:市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