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隨后,上海、浙江分別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其他省市也開始在高考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11月8日,在2015明德教育論壇暨第十四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上,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就高考改革內容做了全面解讀,并闡述了高考改革對基礎教育的系統性影響。
張志勇介紹,在本次改革將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統籌規劃四大原則,最關鍵的是以人為本。此次高考改革首次在國家高考中把分數以外的因素納入到高校招生標準中,建立了三位一體的學業成就評價體系:把學生高中階段的過程性學習成就(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和統一高考成績一起納入到高校錄取標準之中。高校招生將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讓什么樣的孩子讀什么樣的大學。
本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到以下幾種變化:
第一、改革考試科目設置。新高考將采取必修必考、選修選考的“3+3”模式,打破了以往“考什么教什么”的傳統,取而代之的是,“學什么考什么”。傳統高考“語數外+文綜(理綜)”,在高中分文理科之后,除了語數外必修之外,學生要么學習“政史地”,要么學習“理化生”。而新的高考方案,為了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考生總成績將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選修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個科目中自主選擇。
第二、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學業水平考試范圍覆蓋國家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引導學生學習每門課程,避免嚴重偏科。學業水平考試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國家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組織實施。各地要合理安排課程進度和考試時間,一般是在每個科目學習完成后,即組織學業水平測試,考試成績直接記入高考總成績,不再參與國家統一高考。在特殊情況下,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同一科目參加兩次考試的機會。
第三、改革招生錄取制度。在新的招生制度中,不僅要看到冷冰冰的分,還要看到活生生的人,學生的學習過程將會被記錄下來,錄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高校招生將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高校要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研究提出對考生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要求(例如,報考計算機專業的考生,必須學習物理),以及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并提前向社會公布。
學業水平考試將會以高考制度作為基礎,分為合格考試和等級考試。合格考試即是指對學生高中學業的畢業水平要求,而等級考試則是學業水平在合格基礎上成績將會被納入到高考中的考試。過去選修課與高考沒有關系,學校可以不開,但新的考試招生制度下,等級考試需要考選修,不開選修課將無法應對未來的高考。
第四、規范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情況,將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尤其是高校自主招生)。學校需要給學生建立規范的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注重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嚴格程序,強化監督,確保公開透明,保證內容真實準確。
第五、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考試內容將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還需要改進評分方式,加強評卷管理,完善成績報告。加強國家教育考試機構、國家題庫和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
張志勇表示,在命題能力方面還有待提高,讓那些反復進行知識訓練的人考不了高分。
第六、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與普通高校相對分開,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不再用一張試卷參加高考,讓那些不準備考本科,報考職業學校的學生,從統一的高考里面分離出來,參加職業適應性測試,同時高中必修科目成績合格就可以進入高職院校(學生也可參加統一高考進入高職院校。)。讓那些準備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再陪讀、陪考,因為學不下去,又必須學習對于這些學生是一件十分殘酷的折磨,而分類考試就是讓不同的學生走不同的入學軌道。
第七、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綜合考慮生源數量及辦學條件、畢業生就業狀況等因素,完善國家招生計劃編制辦法,督促高校嚴格執行。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在東部地區高校安排專門招生名額面向中西部地區招生。部屬高校公開招生名額分配原則和辦法,合理確定分省招生計劃,嚴格控制屬地招生比例。2017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3年的6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
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繼續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部屬高校、省屬重點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額招收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優秀農村學生。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學生進入重點高校人數要明顯增加。
張志勇表示,改變招生計劃分配方式,說到底就是要保障教育公平。讓農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完全在一個分數進行競爭。目前,農村的孩子教育水平和條件較差,保障其入學方面有很大的困難,所以要改進招生計劃的分配方式。
第八、改進錄取方式。新的高考方案將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后填報志愿方式,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取消一本、二本)。改進投檔錄取模式,推進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取消一本、二本,淡化重點大學的概念,只是形式,其背后是為了取代學校為本的資源填報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專業優先,為一檔多投打開道路。
第九、減少和規范考試加分。大幅減少、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同樣具有保障教育公平的意義。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對于確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項目,合理設置加分分值。探索完善邊疆民族特困地區加分政策。地方性高考加分項目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并報教育部備案,原則上只適用于本省(區、市)所屬高校在本省(區、市)招生。
第十、完善和規范自主招收,自主招生的目的就是為了選拔出那些具有學科潛質的學生。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高考成績公布前進行。申請自主招生的學生需要參加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同時,高校不得采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模。
張志勇表示,按照國家規定高三需要開新課,包括畢業學期,把重點大學自主招生放到統一高考后,是為了維護普通高中正常的教學秩序,讓學生完成12年的基礎教育。
張志勇認為,本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復高考之后,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刻也是最困難的一次改革。最全面——涉及到考試制度,招生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最系統——涉及到整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改革;最深刻——逐步突破了分數論,一考定終生的傳統。同時,本次改革也開始給學生和高校更多雙向選擇的自主權。
(來源:芥末堆 作者:瓜子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