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天貓席卷了912億元的驚人銷售額,再一次讓我們領略了“互聯網+”加出來的消費動力和商業創新。在網絡時代的大潮下,互聯網教育正成為一種新的求知途徑。此前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就曾斷言,教育行業未來3-5年將會變為線上40%、線下60%的格局。
今年的雙十一,天貓席卷了912億元的驚人銷售額,再一次讓我們領略了“互聯網+”加出來的消費動力和商業創新。在網絡時代的大潮下,互聯網教育正成為一種新的求知途徑。此前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就曾斷言,教育行業未來3-5年將會變為線上40%、線下60%的格局。而根據《2013-2014中國互聯網教育趨勢報告》顯示,主要人群在移動端學習的使用率超過80%。至2014年年底,我國教育類APP總數量已超過 7萬個。
另據業內人士估測,2015年中國平均每天有7、8個有關移動教育的互聯網產品誕生。隨著互聯網教育類移動應用的井噴式爆發,大量產品涌入用戶視野,難免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互聯網教育絕非簡單的在線,也不僅僅是教育,當教育平臺競爭逐漸白熱化,到底誰才能搶得移動端互聯網教育的先機?
從行業規模來看,2015年預計在線教育總體產值1500億元左右,同比增速約30%。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總體規模近年維持在10000億元上下,復合增速在10%左右,與GDP增長相當。在線教育占傳統教育培訓行業比例仍然較低(15%左右),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傳統教育培訓行業中約有60%-70%的市場為K12教育培訓,職業教育占比20%左右;而在線教育1500億市場中,約有60%左右為職業教育;可見,職業教育在互聯網化發展過程中更為成熟,實際增長更為強勁。
B2B2C為典型商業路徑,內容商壁壘更深厚。經過近一兩年快速發展,互聯網+教育成為行業趨勢。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產品與商業模式并未十分成熟。尤其在K12領域,主流商業模式仍為典型B2B2C,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老師成為落地過程中必經路徑。公立學校仍為K12教育主戰場,目前能夠進入主課堂的產品包括:三通兩平臺相關硬件、教育信息化相關軟件等。未來在這一領域占領巨大用戶群、有望形成平臺效應的公司值得關注。另外,教輔等擁有第一線核心教育內容和研發能力的公司同樣擁有較深壁壘。在互聯網教育公司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的時候,傳統線下教育機構卻因線上拓展緩慢而頗受詬病。業內人士分析稱,老牌教育企業的優勢在線下,做線上就會分流,所以動力不足,最好是做互補的O2O。
垂直來看,早教產品呈現百花齊放,創新及與科技結合成為主要看點(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IP化)而K12相對壁壘更高,產品多樣化、渠道閉合、教育集團化發展趨勢明顯。K12教育領域經常被比作一個巨大的蛋糕。什么樣的教育產品最有可能啃下蛋糕中的最大一塊呢?業內人士分析稱,既能滿足剛需、又符合用戶人性的產品才有機會成為入口級產品;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發展最為迅猛,政策及落地快速、商業模式成熟成為主要催化劑。
經專業機構評估,中國的互聯網教育市場潛力巨大,預計2017年達到1980億元規模,2010-2015年間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3.1%,2015年,中國在線學習的用戶年增長率達到50%左右。
亂戰紛紛,誰能取勝?其實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產品本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而高品質的內容才是教育產品的核心。玩資本、玩流量僅能帶來短暫的繁榮,如何在移動端產品上確保內容的精品化、差異化和稀缺性,才是蜂擁而至雄心勃勃的入局者們需要正視的問題。
(來源: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