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去或者出去(UP OR OUT)知識企業中的一切都與學習相關,所以生存的第一要義就是學習和理解。懶于學習的人,實際是在選擇落后,實際是在選擇離開。——選自《共好資訊軍規.三十條生存法則》
用友大學田俊國校長說,搞培訓的,都是改變別人的人,自己首先要學會改變,我最好的課永遠是下一次。
由此可見,要想做好培訓,就必須學會不斷學習,學會如何更好地學習。只有?明確知道自己的學習風格,才能采取合理的學習策略來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想知道自己屬于哪種學習風格嗎??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測試自己的學習風格哦~
對于田校長的話,小弟深表認同,每天講的內容都一成不變,那何來改變他人?在互聯網時代,迭代這個詞頻繁出現,就是要求不斷改變。所以周一晚上在群里分享《BETTER-學習項目設計》課程內容后,很多以前聽過課的朋友都和我說:張老師精進了不少啊。除了常規的看書學習外,有5個對象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資源,幫助迭代優化我們的產品。
其他職能部門的人都會羨慕培訓部門的人,因為培訓人的外部交流機會遠遠高于其他部門。如果一個培訓人沒有加入5個微信群,那說明活躍度還不夠高(當然也不能說加入的群越多越好)。其實只要愿意學習,機會無處不在。
我自己也是一個向同行學習的受益者,國藥大學成立之初,我們曾經到招銀大學、騰訊學院、淘寶大學、聯想學院、用友大學、泰康學院、麥當勞大學等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大學學習,到現在國藥大學還保持著每個季度到一所企業大學學習的習慣;同時不斷參加各種論壇,向那些前輩學習。
當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思考4個問題:
問題1:行業有什么最新的實踐和方法?
培訓領域創新方法風起云涌,培訓人不能閉門造車,尤其是眾多企業大學在實踐中摸索出很多好的做法,有時候自己思考很久,可能和他人一交流就瞬間獲得解決方案。所以要經常關注業內的新實踐、新方法。
問題2:對方分享的是概念、知識,還是方法?
為什么當初我們選擇要直接到對方企業里去學習,一是因為在論壇上各專家分享的時間太短,二是可能很多時候分享的只是概念。現在其實我們都不缺概念,二是缺乏的實踐的方法論。所以在我給培訓圈進行分享時也盡量追求分享具體方法論的做法,這樣可能更便于對方學習。
問題3:對方方法論的成功是在什么背景下成功的?
須知,每種方法論的成功都是有其具體的背景和情境下,沒有兩家企業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在學習對方方法論時也應該考慮到對方成功的背景。具體包括其公司體制、人員規模、商業模式、員工構成等多個維度。如果在這種思考中把對方個性化的特質去掉,剩下的可能就是可以復制的內容了。
比如,前文提到過的好講師大賽,大量企業在開展。但是如果一家企業規模很小,在選拔和推廣內訓師時,就要考慮是否能夠采納這種大賽的模式。所以我們再借鑒他人方法時要考慮到適應情境,是否需要變通。
問題4:在我們企業哪些舉措可以使用?
如果學習他人的經驗只是到了感受層,到不了行動層面,那相當于白學習。所以當時我們參觀了麥當勞大學后,大家根據ORID(前文已提到過)的方法帶領團隊共同探討到底哪些舉措能夠應用到國藥大學。后來形成了每個模塊的具體行動舉措。
這里也建議大家不管學了什么知識,只有形成具體的舉措并踐行,才叫學到了,要勇于嘗試。我們看到各微信群里分享干貨的專家很多,只有把里面的干貨考慮到自己公司或課程中去才會真的發揮效能。目前很多傳統的培訓講師,從單一傳授式向引導式、體驗式在轉型。他們都是在不斷向同行學習的典范。培訓人是改變他人的人,首先需要不斷地改變自己。
我曾經寫文章《培訓經理,應該更多時間和業務部門在一起》,東方園林培訓負責人趙東賓老師說:他對下屬培訓經理的要求是,需要大量時間在業務那,不留辦公室。培訓的目的是支撐業務的發展,同時培訓人還要明白企業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春江水暖鴨先知,任正非要求要讓聽得見炮火的人來決策。就是因為業務一線人員每天都在經歷炮火,他們那有最新鮮的資源供我們學習。這里需要經常思考兩個問題:
問題1:業務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VACA時代,業務不得不時刻做出變化,互聯網+不斷沖擊各個行業和企業,所以很多企業都會推出相應的應對舉措,以求生存和發展。
他們經常會有新產品、新舉措、新模式推出,這些變化作為培訓人應該隨時了解,一是因為培訓人本身就應該懂業務,二是在他們推出這些新變化時,也恰好是培訓人可以發揮作用的時候。
問題2:業務最近有哪些優秀的實踐?
即使沒有新的變化,他們也可能會在原有的業務模式中積累更多的優秀實踐,這些時間可以迭代我們的學習資源庫,包括課件、案例等。比如國藥大學開發的課程定期會召集內訓師來針對業務上產生的新的優秀實踐來迭代課程。
一次完整的學習項目時間跨度往往有幾個月,在這幾個月里有大量的機會和學員在一起,項目成員需要定期進行復盤。在國藥大學時,每個培訓班結束后我們都會按照復盤的模式進行反思,找出其中的亮點和不足,然后進行迭代優化。
問題1:有哪些亮點與不足
項目亮點可以形成規律推而廣之,而關于其中的不足,可以挖掘其中原因,然后在以后類似項目中加以避免。本書中的很多方法論也是在復盤過程中總結提煉出的規律。
問題2:什么原因造成的?
不管是亮點和不足都需要尋找原因,是需求挖掘的問題、學習方案設計的問題、師資選擇的問題、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還是后期跟蹤落地中的問題。只有找到原因,才能為后期優化舉措提供依據。在復盤中我們發現很多時候培訓不能落地的原因還是在需求挖掘不準這方面更多一些。
問題3:下次應該如何做?
類似項目以后在原因上應該有哪些經驗教訓可以借鑒。一般復盤會形成三個方面的舉措,分別為:
Continue doing | 有哪些舉措是可以繼續推廣的 |
Start doing | 為了解決問題,需要采取哪些新的舉措 |
Stop doing | 哪些舉措沒有作用,以后避免采納的 |
教學相長,學員是我們學習資源的重要來源。所以在每一次和學員的接觸中,我們都可以聽到他們新的動向、新的經驗和新的建議。
問題一:學員貢獻了哪些案例?
在培訓中,一定要給學員研討、練習和發言環節,注意傾聽記錄他們自己在工作中的優秀案例,不管是成功的和失敗的。在前文也講到過,在學習項目中讓學員貢獻案例也是非常重要他推進學以致用的方法,所以不要浪費學員貢獻的案例,不斷迭代我們的課程或案例。
問題二:學員有什么好的建議?
課程或項目設計的再完美,都是要堅持以學員為中心,他們是受益者,也是落地的主體,所以他們對于課程和項目都會提出很多好的優化建議。往往學員才是老師,他們的建議是迭代優化的重要指南。
我在2011年就開始在微博上寫“培訓每日談”,現在看來當時寫的很多內容都比較稚嫩,不具備任何分享的價值,包括現在可能很多文章也不一定能夠給粉絲帶來價值。
但其實我剛開始寫文章的初衷,是能夠把每天自己在培訓實踐中的感受、心得、經驗或者說靈感快點總結記錄下來,以避免日后忘記,就這么溜走了。同時,我們自己在講課或者組織培訓時整個過程中也肯定會有感覺不順暢或需要改進的地方,也要盡快記錄下來以求改變。我一般是上課結束后,在去機場的路上就會思考一天課程下來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然后在飛機上快速的迭代課程。
最重要的是促進自己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升級、螺旋上升。所以,建議每個熱愛學習熱愛培訓的同仁能夠經常寫寫文章,經常看自己的產品可以如何做的更好,這是自我迭代優化的最好途徑。
來源:培訓每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