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物質方面,自由職業者最令人歆羨的是他們可以自由支配時間,更無需斡旋復雜的人際關系。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這個自由職業的前提是符合其個人興趣。那么,你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嗎?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快來測一測吧!
近日,在由《小康》雜志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發布的2015年“職業幸福感排行榜”中,自由職業者領先教師、政府官員、普通公務員首次成為最具幸福感的職業。而在2014年,自由職業者僅排在第四位。
縱觀“影響職業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收入、個人能力的體現、個人發展空間、人際關系、個人興趣、福利、工作為自己帶來的社會聲望、領導對自己的看法、職位高低以及單位實力,自由職業者此次榮登榜首既是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職業大環境影響,同時也說明社會對自由職業者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升。
玫瑰色夢想——讓錢和時間都“兩全其美”
幸福感的調查主觀因素過多,但是如果從“時間自由”和“收入滿意”兩個層面來評價,自由職業者占據明顯優勢。自由職業者從來不是“低端”的同義詞,隨著高學歷、強技能的人才辭去工作成為自由職業者,該群體的平均收入也十分可觀,據趕集網的報告顯示,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自由職業者平均稅前月收入已達到了8 312元人民幣,稅前月收入高于5 000元人民幣的O2O自由職業者更是占68%。
除了物質方面,自由職業者最令人歆羨的是他們可以自由支配時間,更無需斡旋復雜的人際關系。
相比疲于奔命,每天上緊了發條的固定職業者,自由職業者是無憂無慮的存在,他們仿佛是玫瑰色的夢想。而這種趨勢會帶給企業多重的影響,有人表示既然自由職業成為了最幸福的職業,那么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需要從物質、精神、文化、體制上滿足員工的需求,這樣才能留住員工。
然而一些人力資源從業者則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并非僅是人力資源部門要關注的問題,股東或老板們的決定和態度才是重點,要想在自由職業愈加具有吸引力的形勢下留住人才,高層領導者要能夠在不同時期進行多元的物質與精神投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能改變的很有限。
美國最大的自由職業者交易平臺Upwork和自由職業者聯盟的數據顯示,美國自由職業者人數約有5 370萬人,占美國勞動力人口的34%。其實自由職業的迅速崛起與企業人才離職率并沒有直接關系,就像馬云談員工離職的原因只有兩點最真實: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而歸根到底就是員工干的不爽,因此,即使自由職業浪潮席卷而來,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還在企業內部。
自由職業V.S.打卡上班
雖然很多人對幸福感排名感到過于主觀,但是仍具較高的參考價值。既然那么多調研對象認為自由職業者是最具幸福感的人群,那隱藏在“錢多、自由”背后的核心因素是哪些?企業挖掘了這些要點是不是也可以讓員工幸福指數爆棚呢?
自由職業者能夠“隨心所欲”的分配自己的時間,上個月出門旅游,這個月閉門讀書,下個月寫書撰稿……這的確是固定職業者望塵莫及的情景,他們每天要提早兩個小時起床,通勤四十分鐘,工作中要解決各種突發狀況,常常 “小心臟”會受不了,一年到頭,按時下班的天數寥寥無幾,工作與生活也常遇到失衡的現象,如果碰到不是自己喜愛的工作那就更是煎熬。不能不說自由職業的時間分配的確具有優勢,而隱藏在這一優勢背后的關鍵是人們對于自己精力的掌控力。
企業別成為精力吸血鬼!
是不是有時跟某些人交流過后,感覺身心俱疲,負能量滿格?他們其實就是你的精力吸血鬼(Energy Sucker),榨取你身上的精力,讓你感到疲憊不堪。而企業極容易成為員工的精力吸血鬼,身處一個數字化時代,管理精力而非是管理時間,才是高效能的基礎。
美國作家吉姆?洛爾和托尼?施瓦茨認為,人的一天中時間是固定的24小時,但是人的精力卻并非固定在某個數值上,精力有時低落,有時充沛。所以管理精力才是保持高效和重塑自我的關鍵。精力分為四個層面:身體層面、情感層面、思想層面以及精神層面,每個層面都保持平衡才可以防止精力損耗嚴重。
精力金字塔
在固定工作中,員工對精力掌握的力度明顯不如自由職業者,例如,員工有時要參與一個長達四小時的會議,而員工在開始的一個小時全神貫注,兩個小時的時候會出現開小差的情況,隨著時間越來越久,精力會逐漸會被耗空。該怎么辦?
搬開攔路石,走向工作自由。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實行彈性辦公,無論是辦公場所還是辦公時間都交由員工掌握。據雷格斯調查顯示,79%的應聘者會優先考慮實行彈性辦公制的工作,并且74%的受訪者相信彈性辦公制能防止人才流失。員工應該像運動員一樣在儲備精力后安排工作,從而實現高效(High Performance)、健康(Health)、快樂(Happiness)的3P積極結果。
未來也許人人都是自由職業者
自由職業者的另一個優勢是從業者大多從事自己喜愛的領域或者能夠充分利用自己技術,無論是開家咖啡館、寫作、繪圖、翻譯、活動策劃……都有較高的主動意識。而在固定職位上,不可能每位員工都如此幸運在做自己的夢想中的工作。
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選擇兼職的原因——實現“愛好+賺錢+技術”三合一。前程無憂發布的“職場人兼職情況”調查報告中發現中國大約有四成人有同時從事兩份工作的經歷。
對于兼職,企業只堵不疏并非是個好方法,隨著兼職平臺和市場的擴大,兼職不再是大學生的專屬,企業無法阻止在職人士進入這個市場的腳步。有些企業擔憂員工兼職會影響本職工作,因此阻止員工充分利用空閑資源,而隨著科技的滲透,許多兼職對工作并沒有負面影響,例如嘀嗒拼車,開私家車的上班族可以在通勤路上搭乘有需求的乘客。
而一些兼職工作甚至能讓員工更具創新意識,減輕工作壓力,例如一些創意型設計工作,員工能夠將自己的技術充分利用,并且不會對本職工作產生過多的負面影響。
日進斗金并非看起來那么美
另外一個無法忽視的因素是收入,財務自由是驅動人們進入自由職業市場的原因之一。對于企業來說,員工的工資都極具競爭力,而員工則不那么認為。這是正常的,極少有企業要給員工加薪,員工急忙擺手說:“夠了,夠了,給的太多了?!?/p>
只要雇傭關系存在,薪水的問題就一直會成為企業要關注的方面。只要企業不是苛待員工,在員工工資中做手腳,薪資水平同行業持平(當然成為行業標桿更佳),具備多元化的福利形式,就不會讓員工因為薪水而怨聲載道。
然而自由職業者的收入不存在固定形式,有明顯的淡旺季,社會保險要自己去繳納,經濟的壓力比固定職業者更為明顯。一家企業中層管理者在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前存下了不少的積蓄,這筆錢作為財務緩沖,可以保障他三年的生活,以防沒有收入進賬。
他日若相逢,還識故人否?
以往,經常看到在職人員離職成為自由職業者。而最近,回流顯現也開始逐步顯現,就像離職員工回歸一樣,自由職業者又回到“打工”的狀態。一方面是自身無法有效進行自我管理,通常自由職業者需要更加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些人不適合這種模式,因此選擇放棄。另一方面是沒有做好迎接復雜市場的準備,市場技能缺乏、人際網絡不夠強大、技能水平不過硬……
一般出現這種情況的自由職業者,大多在離職的半年至一年左右時間會發現自己的困境。當他們回流時,人力資源管理者應該懷著歡迎的心態,他們經歷了更為復雜的挑戰,更了解自己本身適合什么,這個時候他們的求職更有針對性,并且離職意向大幅降低。并且,縮短了跟企業的磨合時間,比新員工更具競爭優勢。
由于創業浪潮的影響,一些技術能力強大的骨干員工離職去創業,并且吸引了一定的資金融入,但隨著盈利模式弊端的顯現,資金鏈斷掉后,不得已只能好聚好散。美國知名EA游戲公司的一些游戲開發工程師便是如此,當他們創業無果,希望回到老東家時,公司敞開大門歡迎他們的回歸,實際上在他們離開時,人力資源部門就表達了希望他們有朝一日能夠回來的意愿,為后期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對于那些離職成為自由從業者的員工而言,企業可以用異曲同工的方式妥善處理。
勞動力市場中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要求人力資源管理者能夠應需而變,其實每種新變化都是讓勞動力更加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從業者也正是在種種變化中升級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自由職業者成為最具幸福感的職業應該讓企業有所審視,甚至改變,下一年的“職業幸福感排行榜” 也許又有新的面孔出現,無論花落誰家,一定體現著職業環境的發展與進步。
來源:人力資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