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O2O在中國迅速爆發,產生巨大泡沫的一年,2015年則是泡沫漸漸消除,市場走向明晰的一年。
在這一變化發生的過程中,O2O的玩法也呈現出了多種趨勢,如果要簡明地總結一下,那就是:經過大批死亡后,巨頭開始收割成果,補充自己的商業版圖。
品途商業評論針對這一年O2O的大事件進行了整理,希望能通過這些事件客觀地反映出2015年中國的O2O發展狀況。
沒有人能忘記,2015年的春節是從幾乎點碎了屏幕的搶紅包開始的,支付寶、微信、微博、百度等移動互聯網巨頭產品都斥巨額資金加入了這場直接燒錢的紅包游戲。盡管大家搶得歡天喜地,但他們的目的可不僅僅是為春節增添歡樂的氣氛,而是以此提升用戶活躍度,為移動支付打江山。
這場開年大戰的主角是阿里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紅包,除夕過后,各方鳴金收兵,并公布了戰績:除夕全天微信用戶紅包總發送量達到10.1億次,搖一搖互動量達到110億次,紅包峰值發送量為8.1億次/分鐘;
而支付寶的紅包收發總量達到2.4億次,參與人數達到6.83億人次,紅包總金額40億元,峰值為8.83億次/分鐘。
微信贏得紅包大戰的原因之一是,它作為社交工具,能更融洽地接入紅包的玩法,滿足了搶紅包的場景。但這并不意味著微信在支付方面的勝利,支付寶與微博的合作,使得它擁有更強的大事件營銷能力,支付寶占據的80%以上的市場份額不會輕易被顛覆。
2015年,所有人都意識到移動支付的重要性,作為O2O閉環的最后一環,所有人都想做大自己的移動支付份額。除了支付寶和微信,今年崛起比較迅速的還有百度錢包,通過百度外賣和常年的返現活動,百度錢包正在日漸壯大。
日前,騰訊官方宣布,2016年春節期間的微信紅包將更為任性——除夕前后5天的朋友圈廣告收入,將全部以現金形式給用戶發紅包。搶紅包時,用戶也將迎來更多元化的互動體驗。
二,來勢兇猛且漫長的死亡潮
2015年我們看到的諸如“XXXO2O裁員清人,或關門倒閉,或團隊解散”的新聞比2014年還要多,其慘烈程度頗為觸目驚心,簡直可以用“尸橫遍野”來形容。有文章甚至說,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館里,有投資機構的投資經理只要看到“O2O”字樣,都要忍不住搖頭,也有O2O某垂直領域的創業者為了好見投資人,而謊稱自己的項目是B2B。
品途商業評論曾在今年8月初發布了一份《O2O全行業死亡啟示錄》,不完全統計了截至上述文章發布前的O2O死亡名單,共209家創業公司,主要涉及了餐飲、房產、家居、金融、教育、醫療、美業、婚嫁、出行、汽車后市場、旅游、教育、社區、零售、運動健身等垂直領域,真是無一領域能夠幸免。
后半年O2O死亡潮仍在繼續蔓延,有媒體報道稱已超過了300家。
那么扎堆死亡的原因是有什么?概括起來說就是,同質化嚴重、燒錢模式造成資金鏈斷裂、自身盈利模式不清晰。
今年比較有代表性案例是社區001。2014年10月,當社區001獲得1億美元B輪融資時,估值高達20億人民幣,而經過今年的瘋狂補貼后,無錢可少的它又處在破產邊緣。
盛衰之況,讓人唏噓。
另外更受爭議的案例是順豐嘿客O2O實驗失敗更名為順豐家,雖然不能把它直接歸入死亡案例,但其實更能折射出O2O這股死亡潮。試想:連背靠資本大樹、有國內最強物流體系的大佬都做不成,創業公司想好好活著,容易嗎?
當然,我們也看到一些O2O領域令人振奮的好消息:“XXXO2O項目融資XXX千萬/億美金”,說明在O2O大泡沫中也有穩扎穩打的理性派。
回顧2015年的O2O領域,這絕不是風平浪靜的一年。2014年劇烈的燒錢大戰開始漸漸退潮,與此同時又迎來了資本寒冬,出現了大量倒下的公司,而那些面臨資金壓力等威脅的公司,為了熬過寒冬,謀求長遠的發展,心懷各種滋味進行了合并。
滴滴&快的
2月14日,在這個浪漫的日子里,打車領域的冤家對頭滴滴與快的宣布合并,震驚了所有人,要知道前些日子雙方還在形象地解釋何為“你死我活”和“一山不容二虎”。
但來自資金和社會的壓力終于迫使他們都屈服了,2014年上半年,為了爭奪市場,雙方的補貼費用達到了24億元;越來越多的社會車輛加入運營,同時國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出臺,各地出租車司機的不滿情緒日漸高漲,使得他們都意識到,也許聯手是個不錯的辦法。
58同城&趕集網
4月17日,分類信息網站58同城和趕集網宣布合并為58趕集有限公司。合并后,58同城將持有趕集網43.2%的股份,兩家公司將保持雙方品牌獨立性,網站及團隊均繼續保持獨立發展與運營,趕集網CEO楊浩涌和58同城CEO姚勁波出任新公司的聯合CEO,并同時擔任聯席董事長。
11月25日,楊浩涌宣布卸任58趕集集團CEO一職,全心投入一家剛從集團分拆出去的獨立公司“瓜子二手車”。
美團&大眾點評
10月8日,互聯網界最大的新聞莫過于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并了。團購市場風行用補貼來吸引和留住用戶,這種玩法已經背離了商業追逐利潤的本質,但為了保持競爭力,美團和大眾點評誰都不敢結束這場燒錢大戰,唯一的做法就是通過合并來實現未來的盈利。
另一方面,百度糯米得到了百度的大力度投資后,開始在一線城市蠶食美團和大眾點評的成果,合并也是對1+1>2的一種希望和寄托。
11月10日,前大眾點評 CEO 張濤的一封郵件成為了投向湖心的石頭,郵件公布他將不再擔任新公司聯席CEO,轉任公司董事長,負責公司長期戰略規劃,而原美團CEO王興將任新公司CEO,不再擔任聯席董事長。
而從王興在給公司的內部郵件里又得知,新美大將會重新整合美團和大眾點評的所有資源,建立幾乎涵蓋新美大所有業務的結構,并更加突出他們各自的優勢,從而來應對來自市場各方的挑戰。
無論外界如何議論,就如張濤在宣布卸任的郵件里說的,互聯網人就要擁抱變化。
攜程&去哪兒
10月26日,攜程旅行網與百度達成一項股權置換交易,通過交易,百度用45%去哪兒網股權換攜程25%股權。
2014年全年,去哪兒網共虧損18.5億元,因此百度與攜程的這項合作既意外又合理,此前百度已經為糯米重注200億去對抗美團和大眾點評的聯手行動了,去哪兒網對于百度來說,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負擔。通過股權置換,讓攜程和去哪兒在OTA領域占據絕對優勢,這筆交易正是百度所需要的。
在與去哪兒合并之前,攜程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擴張,先后入股了同程旅游網、途牛旅游網和藝龍旅行網等公司,所以此次合并引起了一片爭議,輿論認為這是一家獨大,涉嫌壟斷行為。但是業內人士認為攜程去哪兒的合并“是不是壟斷,還要看雙方合并后是否會阻礙行業競爭”。
中國在線旅游市場越來越大,BAT都有自己的動作,盡管百度暫時領先一步,但并不代表一家獨大的格局已經形成。
四,傳統產業加速進軍O2O
在O2O模式席卷之下,傳統行業也按耐不住了,盡管從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有O2O的動向了,但是從未像今年這樣,有這么多的公司,投入這么大的營銷成本,把想法集中變為行動。
比如裝修這么傳統的行業,也在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開始了O2O的征程,齊家網、土巴兔、愛空間等專注于裝修的垂直互聯網公司紛紛跑馬圈地。
除了小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外,大型互聯網公司也開始在這個市場進行布局:小米投資愛空間,騰訊入股美家幫以及工長360,阿里與家裝e站結成戰略合作伙伴。
事實證明,裝修的互聯網化還不夠成功,裝修質量不能保證、結算價格與報價相差甚遠、投訴無門索賠困難等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
這也是2015年O2O的一個特征:O2O大潮全面涌進,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做好了準備。
五,關店與開店:一半是火,一半是水
2015年,傳統零售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很多實體零售品牌深陷關店潮,日子過得著實慘淡;與之相反,今年也出現了新一輪升級版的開店潮。
這里所說的“開店潮”其實是基于零售從業者對O2O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即移動互聯網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卻不可能完全取代實體店,而實體店的優勢是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
并且,零售從業者也開始意識到線上線下缺一不可,想要做好零售O2O必須整合內外部資源,使線上線下經營同步,并且盡可能使實體門店更好地體驗化、場景化。
以快時尚服裝品牌為例,2015年初優衣庫預計一年內在中國開店約100家、Zara計劃在中國新增60家店, H&M則計劃在中國開店80家。年底了,是檢驗它們成績的時候了。
還有就是電商或互聯網公司開起了實體店,比如聚美優品今年3月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開設第二家門店,并且還將在廣東、山東等地開店,比如唱吧進軍O2O后也在各地陸續開“麥頌KTV”實體店,比如天天果園也在北上廣深等地開設了數十家水果店。關于零售O2O,未來的趨勢是線上線下更完美的融合,傳統行業里懂互聯網的人才也會大受歡迎。
2014年或再早些時候,社區 O2O都一直有人在做,但很多人仍在質疑社區O2O到底有無必要,而今年隨著BAT、京東、58、蘇寧等巨頭的入局,并且結合它們所做的一些布局和所取得的階段性成績,我們也逐漸意識到社區O2O也可以很接地氣,未來將很可能勢不可擋。
看阿里。今年6月,阿里和螞蟻金服宣布成了“口碑”,雙方初期將各自注資30億元,布局餐廳、超市、醫療等線下業務。而今年雙12,支付寶口碑更是聯合包括3萬家超市便利店在內的30萬商家參與活動。今年11月,支付寶又跟國內著名的“一站式社區服務平臺”千丁達成戰略合作,開始深耕服務O2O領域?,F已推出支付寶收取物業費以及其他功能,未來雙方還將通過大數據對接,逐步開放停車、信用、社交、快遞和電商等方面的服務。
再看京東。其O2O戰略產品京東到家在今年3月正式啟動,目前已入駐全國12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武漢、重慶、成都、西安、寧波、廊坊等。
京東到家作為第三方平臺,已開通商超、水果生鮮、外賣美食、鮮花蛋糕、醫藥健康、家政、洗衣、按摩美業等8項服務,聚合城市內遍及大街小巷、能提供優質商品和服務的商家,利用眾包物流模式,完成3公里內消費者2小時內快速配送。京東O2O來勢洶洶,相信2016年社區O2O領域的競爭會更激烈。
在醫療健康O2O領域,BAT和京東等巨頭紛紛布局。
百度醫生密集簽約公立醫院,全面發力北上廣地區的醫療服務,希望通過自身移動互聯、搜索、大數據等強勁優勢,為患者、醫生、醫院實現高效精準對接,打造醫患雙選平臺,形成百度醫生三大閉環。騰訊基于微信端推出“智慧醫療”項目,在平臺上附加了預約掛號、醫患溝通、電子報告、支付賬單等功能。
今年7月,京東到家成立健康到家O2O業務,8月23日正式啟動運營。業務主要包括健康產品到家與健康服務到家兩大范疇,目前重點發展的是健康產品到家的業務,涵蓋了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藥妝、眼鏡與情趣用品六大類。承諾1小時內送藥上門。目前健康到家已覆蓋京東到家業務的12座城市。
10月末,阿里健康發布了“未來藥店合伙人計劃”,與百余家藥品零售企業共同分享了打通線上線下的B2C+O2O“未來藥店”模式,據透露,這種“未來藥店”模式可能將中國的幾十萬家實體藥店延展為“便利店”、便民體檢點甚至是社區中心。這直接挑戰了我國藥品零售業的現有格局,用互聯網嫁接多樣服務。
就這4家醫療健康O2O的模式來看,百度和阿里正在向整個醫療產業鏈上下游布局,而騰訊以社交切入來進行醫患關系的溝通,而京東主要是上門送藥等業務。就后兩家公司的實力來看,或許2016年也會開始布局醫療健康O2O的上下游。
經過玩家大量入局,瘋狂燒錢的階段,2015年,很多公司的日子也并不好過,上文中的“死亡潮”和“合并潮”很直觀地反映了這個領域的生存狀況。
目前還能存活下去的,要么是被資本市場看好,繼續有資金注入的公司;要么就是能被BAT的戰略投資看中,成為其生態圈中的一分子,無論你情愿或者不甘,為了生存就得遵從市場的法則。
從火焰到海水,殘酷的2015年讓整個行業清醒了不少,至少那份狂熱勁兒已經幾乎消失了。
O2O模式確實能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具有巨大的市場潛能,經過資本和市場的篩選,已經在細分領域落地的O2O項目未來將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來源:品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