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正在逐漸滲透影響著各個行業,教育自然也無法逃脫這番改造。
這個領域向來充滿著我們美好的愿景,我們希望借助互聯網去中心化的屬性,使未來的教育逐漸由以教學者為中心,轉變為以用戶為導向的個性化學習;我們希望借助互聯網鏈接的屬性,讓全中國所有用著人教版教材的學生產生實時的互動,生成學生中間被仰望的KOL,同學中閃著光環兒的達人。
但是哥們兒,咱們暫且忘了這些大而美的愿景、不斷上漲的估值和從天上掉下來的資金吧,我們來聊聊在線教育和教育的本質。
學習效果是在線教育產品的關鍵影響因素
在線教育產品的核心在于對用戶使用習慣的重塑和對產品的依存度,而最終的影響因素是學習效果。在線教育產品在使用初期需要匹配用戶零散的使用時間,之后則要考慮如何讓用戶轉化為長時間使用者;同時在線教育產品需要想透徹一點,如何讓用戶從免費使用轉化為付費,甚至愿意為該服務付出更高的費用。
影響前面這兩點的最關鍵因素是學習效果,然而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又有很多,產品的好壞僅僅是其中一個因素。
教育的本質就是反人性的
學習本身就是件苦差事,教育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反人性的。熱愛學習考試內容的學生一定是少數,互聯網無法解決學生不學習的問題(甚至有可能讓學生更不愛學習),也無法改變學生不喜歡沒事兒做題的本性。在迫切追求提分和效率的教育中(應試考級類),被監督、被鞭策的機制是學生無法逃離的,同時學生也有被陪伴的需求。這也是為什么線下機構無法被顛覆的本質,因為很多學生還是需要被監督和陪伴才能保證學習的成效。
線上線下結合是未來教育的趨勢
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的區別十分明顯,在線教育獲取用戶成本相對較低,獲客相對容易,用戶留存比例和ARPU值也相對較低。在線教育確實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但是它也一定要依托人性才可以健康地發展。任何缺失監督和反饋機制的在線教育都像是缺條腿走路,而在教育這條賽道里,往往丟雙襪子,結果都不堪設想。
相比在線教育,線下教育獲取用戶成本更高更困難,一旦獲客留存比例以及ARPU值較高。高昂的獲客成本、場地、管理老師的成本和供給端的缺乏使得線下教育機構的規模化非常困難。
線上線下的融合是整個教育未來的大趨勢。不同的年齡階段會影響學習的偏好,比如幼教和小學階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將以線下為主導(輔導機構/親子課程),但是在初高中階段,以及成人階段,線上線下教育的區分將會越來越模糊。在線教育可以實現標準化教學,但是缺少人為監督和鞭策機制,而線下機構難以標準化商品化教學,所以兩者在未來會相互融合,相輔相成。
非剛需市場沒那么大
如果我們簡單把應試考級類的在線教育看做剛需,那么出于興趣和知識補充類的教育產品(譬如coursera)就是非剛需了。
如果用戶真心熱愛某個學科、技能或者是其他的可學習的能力,理論上講,他可以完全按在線上課的方式完成學習。但問題是這個市場有多大呢?有多少人會真心熱愛這些學科或者技能,愿意為其付出一定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并且完全自主地進行學習?
(來源:芥末堆 作者: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