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3年和2014年見證了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的萌芽與爆發,推動著整個行業的高歌猛進,那么剛剛結束的2015年,卻因為資本市場的起伏不定而幾經轉折。一面是初創公司因盈利模式不夠明確而舉步維艱,如梯子網、老師來了、成長網等產品因資金鏈斷裂、發展方向出錯等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另一面成熟企業卻正通過巨額融資、自身布局、融資并購煥發出新的生機,像滬江網、網易云課堂、百度傳課卻在資本或巨頭的庇佑下實現飛速發展。
資本在徘徊,政策卻在前進。
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與此同時,與在線教育有關的新政頻頻出臺,為“互聯網+教育”的發展保駕護航。9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廣大師生在日常教學與學習過程中根據需要使用新技術和新產品,也鼓勵企業和社會機構根據師生需求積極投入研發。12月,最新修訂的《教育法》中把第66條修改為:“國家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更從基本法的層面上強調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在熱潮退卻、理性回歸的2015年,在線教育市場如何度過波折、尋求發展?下文將通過圖表形式,對過去一年中在線教育行業發生的大事件進行梳理和盤點。首先登場的是在線教育行業中的巨頭公司們,包括網易、BAT、新東方、好未來等企業在內的大公司,它們在用戶、流量上天然地占據了優勢,在教育領域也玩得風生水起。縱觀2015年,在巨頭公司中,網易在在線教育行業掀起的浪花是最多的,而且在多個細分領域都有所突破。在職業教育上,2月,網易云課堂上線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微專業,每門微專業都根據熱門工作崗位需求進行定制,用精煉的課程體系確保用戶能掌握某一崗位的技能??己送ㄟ^的學員,除了在招聘網站都會有額外展示外,還能獲得網易、丁香園、蘑菇街等企業的就業推薦,既完成了“學習—就業”的閉環,也給企業提供了一個類似“內推”的新平臺。微專業從社會、企業的需求出發定制課程,“從結果反推內容”,拓展了在線學習的下游,目前21門微專業,半年內銷售已經超過千萬,也對在線教育的營收模式做了有益探索。在高等教育上,網易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推出的中國大學MOOC,以建設頂尖中文慕課平臺為宗旨,在2015年發展很快。4月和6月,緊跟移動化浪潮,中國大學MOOC推出Android和iOS客戶端,而后增設討論區、引入SPOC(學校云服務)、上線職教頻道等的動作,則分別解決了傳統MOOC在互動性、完成率、實用性上的缺陷。年底入選蘋果商店中國區“年度精選”,也是對其這一年發展的肯定。在外語教學上,有道詞典除了上線新功能之外,用戶量突破五億大關,市場占有率不斷攀升。在公開課程上,網易公開課入圍WISE教育項目獎,這也是2015年度入圍產品中唯一一款中國產品。這家慣以低調形象示人的公司,在在線教育中的發展卻有些搶鏡。不同于其他巨頭常用“自有+投資”的戰略方式,網易更傾向于實干,用自有產品在每個垂直領域扎根生長,筑成堅固壁壘。作為在線教育行業最早的入局者之一,網易把教育產品放在戰略級的產品地位,通過一系列專注垂直的產品互補和促進,形成網易教育產品矩陣,使其既能承接用戶不同需求,也保證了不同產品間用戶的有效轉化,形成持久戰的姿態。12月,有消息透露,網易K12題庫產品“網易100分”也已經開始內測??梢灶A見,在2016年里,網易在在線教育的這盤棋,可能會下得更大。2015年,百度改變了從前以泛知識產品和核心教育產品兩大類產品的發展路徑,轉而以用戶年齡為分界點,主攻K12領域的學生用戶與18—30歲偏職業群體。在K12領域,由百度知道孵化而出的產品作業幫在2015年動作不斷。這是百度針對中小學生的題庫應用,上線時曾被認為是“垂直教育版的百度貼吧”。隨著猿題庫、學霸君、一起作業網等同類應用的不斷上線,K12題庫應用市場呈現白熱化的競爭態勢。2015年2月,作業幫Android版上線語音搜題服務,作為當時第一家推出語音搜題功能的題庫應用,作業幫企圖以技術層面的創新殺出紅海。Q2財報發布后,百度宣布啟動“航母計劃”,旗下十余個優質項目將獲得獨立發展和對外融資的機會。8月,作業幫在百度外賣、91桌面后成為第三個獨立拆分融資的業務,新公司被命名為“小船出?!薄S蟹治鋈耸空J為,“小船”作業幫在脫離百度這艘巨輪后,或許能更加集中精力前行。同樣,K12領域的爭奪重點“高考用戶”也進入了百度的視線。4月,百度上線了針對高考用戶的題庫應用——覓題App,10月更名為百度高考App,更加明確了服務高考備考領域的自身定位。12月,百度重新調整了教育業務的布局,它在2016年的發展思路顯得更加清晰。一方面,新成立以百度傳課為重心的百度教育事業部,主要面向18-30歲的學習人群,包括大學生、職場用戶等,向綜合型大平臺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原有的百度文庫事業部,也將利用自身積累資源,通過百度高考和文庫優課(為教師提供教學資料檢索)兩款產品,專注K12領域。同期,百度傳課推出面向教學機構的“光合計劃”,為合作機構提供便利,降低優質內容產出成本。盡管百度早早布局在線教育,卻因為戰線拉得過長,反被繁雜的業務困擾。如今理清思路卷土重來,或許是在教育領域中實現“連接人與服務”使命的好時機。握有QQ、微信兩大社交產品的騰訊,在2015年,最亮眼的表現也體現在社交上。7月,QQ率先推出以校園號為載體的QQ智慧校園,并在五所高校展開試點,涵蓋學校的信息安全、學校管理、教務教學、校園生活四方面,方便老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還能根據學校要求定制相關接口,11月正式對外開放。10月,騰訊又以微信為基礎,發布騰訊智慧校園,旨在為各類學校提供的一體化互聯網智慧解決方案,共分為幼兒園版、中小學版、高校版三個版本。除了依靠本身產品的布局,騰訊還以投資的方式,彌補了自己在題庫和大熱的O2O領域的短板。QQ智慧校園和騰訊智慧校園這兩款產品同時接連發布,似乎已經能看出騰訊的野心。一旦核心教育產品不給力,就反其道而行之,從社交倒推到教育市場也未嘗不是一種方法。另外,雖然QQ智慧校園和騰訊智慧校園的側重點和基礎平臺各有不同,但均以校園用戶為重點,在發展上免不了會有所競爭。騰訊以互補性來解釋這個問題,但現在看來,是否會造成資源內耗還不一定,不過,這也符合騰訊一貫來“多條腿走路”的戰略(通過不同事業群間的相互競爭,再優勝劣汰)。但從目前看來,QQ和微信依然是騰訊想要“連接一切”的利器。雖然2015年,阿里在O2O、娛樂、傳媒、健康等行業中處處顯露“進擊”的姿態,但在在線教育行業中,阿里卻顯得有些“漫不經心”。淘寶教育是阿里在在線教育布局的唯一核心的自有產品,前身是淘寶同學。升級后的淘寶教育延續了阿里的電商基因,除了青白相間的頁面色調不同外,其他與淘寶網別無二致,課程數量、類別都比較豐富,而且,像聚劃算、秒殺等促銷方式也在淘寶教育上屢見不鮮。比較特殊的是,淘寶教育在9月上線了“鄉村云端計劃”,通過公益的在線直播課的方式,把城市里優質的教育資源與缺乏師資的農村進行對接,為品牌加了不少分。淘寶教育總監房卉林曾說過,“沒有交易就搞不活教育”,在阿里商業基因的感染下,淘寶教育也在向著商業化的方向前進。2015年,新東方在拓展新業務、新合作上,很忙碌。4月,新東方先是與國外在線教育巨頭Coursera開啟戰略合作;緊接著是戰略投資機器人教育平臺樂博樂博和成立新東方百學匯教育咨詢有限公司,這兩個項目也成為新東方的素質教育空間計劃中的重要組織部分;月末,新東方在線正式發布B2B業務品牌“新東方教育云”,全面整合旗下B2B業務,開啟品牌化之路。6月,新東方再次調整旗下業務布局,整合集團的國內項目管理中心、新東方在線的國內考試項目部和各個新東方學校的國內部,成立新的國內大學項目事業部;另外,新東方與ATA合資公司職尚教育旗下在線職業教育網站 “直上”也如期上線。作為線下傳統培訓行業的巨頭企業,新東方在教育行業已經擁有20多年的經驗,被視為傳統教育培訓行業的領導者。雖然“新東方在線”網站推出時間已超過10年,“顛覆新東方”的口號更是被很多新產品喊了好多年,但新東方在2015年的重點仍然是轉型。無論是調整自身業務結構,還是在素質教育生態圈上的布局,抑或是通過合作投資等方式參與其他產品的發展,或多或少都流露出新東方想要脫離原有培訓機構刻板印象的印記。9月,俞敏洪在接受采訪時,給新東方的轉型只打了50分,連及格線都沒夠到??磥硇聳|方在“轉型”之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對標新東方,面向線下培訓的好未來(前身學而思)同樣面臨著轉型的問題,而它的對策,則是停不下來的投資和收購。根據筆者統計,在2015年中,好未來一共完成2筆全資收購和5筆投資,范圍涉及K12(高考派)、O2O(順順留學、輕輕家教)、外語教學(勵步英語)、兒童教育(小伴龍)、教師備課(學科網),基本上覆蓋了在線教育的熱門領域,投資總額已經達到億級。“讓學習更有效”是好未來的使命。在好未來CEO 張邦鑫看來,在線教育行業太過垂直和細分,單打獨斗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而投資能讓每個產品發揮最大的價值。讓好未來專注中小學即幼兒教育領域,把其他內容交給資本,好未來在2015年的發展也為行業提供了一種新思路。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巨頭公司們,已經在市場占據一方霸業之外,作為互聯網的新風口,創業公司也趁勢涌入,他們對用戶需求的理解、對產品形式的創新好對商業模式的探索所做的努力,為這個行業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上表以融資輪次為序收錄了2015年比較重要的21個融資案例,從中也可解碼在線教育市場的一些信息。在搜索、支付、社交三大入口被BAT三家瓜分之后,O2O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下一個關鍵點,圍繞著O2O,不僅有BAT撒網發力,VC們也都在此逐鹿爭雄,而在線教育市場也不例外。在上文21個案例中,涉及家教O2O的有9個案例,占據半壁江山,融資能力更是驚人。像輕輕家教,僅在2015上半年就獲得4筆資金,完成了3輪融資,一鼓作氣走到了C輪;請他教在兩個月內完成了總金額超過1億人民幣的兩次融資;騰訊投資的瘋狂老師也分別在5月和7月完成B輪和B+的投資;而跟誰學雖然只在3月完成A輪融資,但其5000萬美金的融資金額也刷新了由小米保持的A輪最高額4100萬美金的記錄。繼出行、外賣、購物等O2O領域大熱后,家教O2O在2015年集中爆發。2015年暑假,各大家教O2O平臺依靠燒錢補貼展開激戰,拼殺過后,一些平臺已經積累了客觀的用戶量和銷售,足以吸引下一輪投資者;而像“老師來了”這樣燒錢過度的平臺則被資本寒冬的流彈擊中,為在線教育行業又新增了一個死亡案例。資本市場對O2O的過渡寵愛,使很多產品并未想清楚發展方向。常見的家教O2O平臺,只扮演了師生間的“中介”角色,除了承擔教學任務,老師還需操心推廣、宣傳、招生等雜活,不免減少了對授課質量的重視程度,而對家教需求旺盛的學生主要集中于畢業班,時間寶貴,為了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好的提分效果,家長顯然更愿意信任學校授課的老師。在沒有核心競爭力,僅靠補貼拉攏用戶的情況下,一旦平臺停止補貼,老師和用戶就會很快流向其他同類平臺。與此同時,與補貼燒錢相生相伴的還有“刷單”行為,某些平臺為求在新一輪融資展現更好看的數據,對刷單行為聽之任之,致使“刷單”成為行業默認的潛規則。“敢問路在何方”困擾著很多家教O2O平臺。如何留下老師和用戶,培養用戶習慣,形成二次回購,成為它們急需解決,也是VC們最關注的問題。但如果家教O2O平臺的運營模式仍然停留在“中介”的角色上,那么在2016年,它的日子可能就沒這么好過了。滬江網D輪融資成功,躋身獨角獸行列的事件,讓國內在線教育行業集體“高潮”了一次,但這只是個案,“等錢來”才是這個行業的常態。從上表可見,在這些重要融資案例中,有3/4還處于A、B兩輪早期投資中,進入C、D輪的都只有3個產品。不僅是表格中的數據,根據互聯網教育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互聯網在線教育發展現狀分析》顯示,超過一半的在線教育公司尚未獲得融資或者還在等下一輪融資的到來。在已經獲得融資的公司中,天使輪和Pre A輪占了一半份額;從天使輪、Pre A輪、A輪按次序到D輪,占比逐漸減少,尤其是C、D輪融資的總和占比和B輪差不多,融資雙方的活躍度都有所降低。當創業公司開始尋求B輪以后的融資時,一方面VC對創業公司提出了更多關于營收和商業模式的要求;另一方面,創業公司們開的價碼越來越高,當他們還無法證明自己的創收能力時,VC們也不得不謹慎行事。在線教育行業仍處于早期階段,領跑的成熟公司還是少數。在線外教英語學習平臺VIPABC的母公司TutorGroup宣布獲得2億美金C輪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金。在關注國內在線教育產品的發展現狀之外,海外產品的發展也值得我們注意。2月,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推出教育子品牌Blueprint,其中包含了在線學習、個人培訓和證書認證等各個環節。Facebook的疆域或許并不止于社交媒體。4月,老牌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以收購在線學習平臺 Lynda和與EF Education(英孚教育)合作的方式,正式進軍在線教育。LinkedIn從職場需求切入在線教育,目的性和實用性都很強,很可能將成為在線教育中的一匹黑馬。8月—10月,MOOC三大供應商之一的Coursera在專注高等教育的路上一往直前,獲得4950萬美金C輪融資,另有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投資私人有限公司投資的金額尚未公布。當MOOC在被唱衰和資本寒冬的言論中飽受質疑之時,Coursera的融資無疑讓MOOC看到了希望。11月,專注于提供編程教育服務的Udacity和在線外教英語學習平臺VIPABC的母公司TutorGroup分別獲得1.05億美元的D輪融資和2億美金C輪融資,估值都已經超過10億,兩個教育領域的新獨角獸幾乎同時誕生,也讓在線教育行業為之振奮。在線教育的出現,無可否認地影響了教育行業的發展,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5年在線教育年度數據在線教育篇》顯示,2015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到1192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大關,K12領域依然是教育行業的必爭之地,而家教O2O也出現了爆發的態勢。但前兩年常說的“顛覆”一詞,在2015年出現的頻次卻沒那么高了。確實,在這個周期長、投資多、回報慢的教育行業,想要“顛覆”并不容易。4月,全通教育曾以467.57元(除權前)創A股最高價,也被熱錢捧上了天,但經不住股市震蕩,仍是跌回一年前。政策的紅利與資本的冷淡相交織,讓2015年的教育行業在前進同時也有所降溫,逐漸回歸教育內容本身。無論是調整戰略的百度,還是專注垂直的網易,抑或是新晉獨角獸Udacity,除了銷量、用戶數以外,內容已經成為他們最為關心的焦點。畢竟,在在線教育發展的早期階段,優質的教學內容(外延至師資力量等教學生產者)是稀缺內容,它們才是用戶教學效果的最大保障。但假以時日,等教學資源走向平衡,教育內容趨于標準化之時,稀缺資源就會往教育資源的上下游進行延伸,上游至學習動機,下游至就業工作,乃至連接整個教育活動閉環的服務,都可能成為在線教育最具競爭力的因素。那時的教育行業會是怎樣一幅場景,我們無從而知,但我們對在線教育的未來滿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