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望牢固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圍繞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質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優化調整教育結構;進一步縮小教育資源配置的城鄉、區域、校際差距,繼續提高貧困家庭學生上重點大學的比例;進一步提升教學和研究水平,重視加強創業創新教育,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育更多管用實用的高技能人才、創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好關鍵支撐作用。李克強總理的批示,總體來看,與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相吻合,建議強調了“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促進教育公平;
優化教育結構體系;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芥末堆根據中國的教育狀況,以及近年來的教育政策,從以上幾個方面解讀總理批示。教育質量的提升,首先要做的就是保障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提起教育公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旨在促進教育公平的教育信息化,雖然到目前為止,中國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的教育資源與一線城市存在著極大的差距。但是,作為一個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被賦予重要使命的項目,“十三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建設依舊會是中國重點發展,以解決教育不公平問題的工作之一。1.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對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對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民辦學校學生免除學雜費標準按照中央確定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執行。
2.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從2016年起,中西部地區普通小學每生每年60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00元;東部地區普通小學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元。在此基礎上,對寄宿制學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標準增加公用經費補助,繼續落實好農村地區不足100人的規模較小學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和北方地區取暖費等政策;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殘疾學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標準補助公用經費。同時,取消對城市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中央獎補政策。1.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讓絕大多數適齡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國家將提供足夠的條件滿足需求,但這種“普及”不是義務,不帶有強制性。2.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近日,在教育部召開的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要堅定不移地把大力發展公辦園放在擴大資源的首要位置,從規劃、項目、用地、資金等各方面予以保障。把提高民辦園中普惠性幼兒園的比例作為調結構的重要內容,完善認定辦法,加大扶持力度;把小區配套幼兒園一律辦成公辦園或普惠性民辦園。農村每個鄉鎮至少建好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大村獨立辦園、小村聯合辦園或建分園,建立起以公辦園為主的農村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絡。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以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為主體進行轉型試點,高校學生培養將根據市場需求,采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直面地方和行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就業質量、創業能力。教育部印發的 《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指出,從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全體學生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高校要對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開設創業指導及實訓類課程。對已經開展創業實踐的學生,開展企業經營管理類培訓。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支持學生成立創新創業協會、創業俱樂部等社團,舉辦創新創業講座論壇。并設立創新創業獎學金,在現有相關評優評先項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在創新創業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在創業方面,教育部要求,高校要通過合作、轉讓、許可等方式,向高校畢業生創設的小微企業優先轉移科技成果。要通過學校自設、校外合作、風險投資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扶持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1.高考改革:從2017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新的高考方案,采取必修必考、選修選考的“3+3”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必考,再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中選擇3個科目,參加高考成績核算。同時把學生高中階段的過程性學習成就(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和統一高考成績一起納入到高校錄取標準之中,高校招生將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讓什么樣的孩子讀什么樣的大學。
2.教育教學改革:高中實行選課、走班教學。
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
分類管理: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部分教育法律修正草案,明確“對民辦學校實行分類管理,允許興辦營利性民辦學校”。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指出: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ppp模式:在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廣泛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企業根據國家規定和學校需求建設資源服務平臺,積極參與到教育信息化建設中來。
法律保障:加快教育法修訂,尤其是二審未通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案》,努力把教育改革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培訓
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新技術的使用能力,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于鄉村教師的培訓,也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最近幾年的“國培計劃”、“地培計劃”都是旨在提高教師的個人能力。2015年,“國培計劃”改革將農村及邊遠地區的教師列為重點培訓對象,就是為了在提升教育質量的同時,促進教育公平。顯然,“國培計劃”在2016年的教育工作中會占有一席之地。
提升教師工資
在教育部公布的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中期評估結果,其中,“教師隊伍建設專題評估報告”明確指出,對中小學教師將“改革績效工資政策,大幅度提升教師工資績效部分的比例”。并“依法保證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未來五年,國家相關部門將引導地方財政加大投入,向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實行工資傾斜政策。
企業如何參與國家教育工作
1.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例如科大訊飛,2015年,科大訊飛承建了青海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并先后與上海普陀區教育局、湖南衡陽市教育局、河南洛陽市教育局等多個地區教育部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智慧校園方案建設,例如全通教育幫助學校建設智慧校園平臺。
2.普及高中教育:在國家鼓勵民辦教育的政策之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包括中職)對于企業來說,可以興辦民辦高中,以及民辦中職院校。此外,企業也可以選擇和公辦學校合作辦學。例如深圳紅嶺中學,萬科與深圳中學合辦梅沙書院等。
3.普通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高校在轉型的過程中,將會采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這對于企業來說,即是一種很好的人才儲備和引進方式,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進校渠道和發展機會。另外,已經有一些高校承認部分課程在線學習的學分認定,這對于從事在線教育的企業來說,絕對是福音。此外,據了解,相關部門已經在研究制定統一的在線課程學分認定標準。
4.教師培訓:“國培計劃”將強化鄉村教師培訓機構的參與,擇優遴選鄉村教師培訓機構,采用周期招標與年度報審相結合的方式,對績效考評優良的單位實行2-3年周期招標制,同時還將實施年度末位淘汰。此外,教育部牽頭的教師引航工程,也是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進行,社會資本也可選擇在這方面進行投入。從事教師培訓的中國教師研修網已經在去年掛牌新三板。
5.高考改革和中學教改:選課走班制,將給從事翻轉課堂的企業帶來機遇。而對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視,將會給那些從事大數據應用,能夠記錄學生學習成長數據的企業提供進校的機會。此外,改革后的高中教育提倡中學開展大學先修課程,這對于從事在線教育(MOOC)的企業,提供了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