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2016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在穩定總需求適度增長的同時,中央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改革的推行標志著中國經濟政策迎來重大轉折,未來它將影響到每個行業的發展乃至每家企業的經營。
企業培訓市場同樣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調整。總的來看,當前企業培訓市場發展較快,專業化服務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10年前后培訓市場一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長。但是近年來,企業培訓市場增速放緩,2015年大量培訓機構營業額不增反降。
雖然企業培訓需求一直很旺盛,但有效需求卻很有限,真正通過市場配置完成的培訓效果仍然差強人意,培訓產生的價值仍然得不到企業的充分重視。因此,企業培訓市場面臨的關鍵問題并不在與需求側,而在于供給側的結構調整。
需要指出的是,企業培訓供給側并非只是我們常說的乙方培訓供應商,從培訓價值鏈分析(如下圖),所有為培訓活動提供支持的利益相關方,均可視為供給側。因此企業培訓供給側,不僅包括外部的培訓供應商,還應包括企業人力資源和培訓部門。
要想探索培訓供給側的結構調整,先要對需求側進行分析。當前,隨著企業轉型的壓力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企業培訓需求側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其中以下三點是當前培訓市場新的變化趨勢:
外部環境:互聯網+培訓=社群學習
2015年最熱門的詞匯莫過于“互聯網+”,各行各業都開始了“互聯網+”的轉型。對于企業培訓行業來說,“互聯網+”也正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培訓行業的發展方向。當培訓遇上“互聯網+”之后,帶來的不僅是學習技術的變革,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培訓的方式,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互聯網+培訓”帶來的變化,“社群學習”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社群學習指由一群志同道合,持有共同的信念、價值、目標或愿景的學習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激發群體智慧,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模式。社群學模式體現了互聯網思維中讓用戶產生內容,讓用戶擁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歸屬感,從而極大的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我們會發現,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廣泛應用,各種專業學習社群紛紛涌現。即使在企業組織的正式培訓中,學員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建立一個微信群,訓前了解培訓安排,訓后強化輔導,加深情誼,可以預測,社群學習將成為將來的一種新常態,這種變化無形中也會給培訓供給側帶來諸多機遇與挑戰。
內部職能:企業培訓將向組織與人才發展轉型
當今,企業人才爭奪戰越來越劇烈,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和復雜多變的VUCA環境中,企業更需要加快人才發展和組織能力建設的步伐。企業真正需要的不是培訓本身,而是需要符合企業發展的人才。需要通過人才發展推動組織發展,實現戰略目標。培訓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
傳統的培訓管理是針對員工采用各種方式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和訓練;人才發展是綜合運用培訓與發展、組織發展和職業發展等手段來提升個人和組織效能。可見,傳統的培訓管理主要滿足員工成長需求,是偏向于執行層面的工作。而人才發展主要從組織需求出發,系統規劃人才發展戰略。傳統的培訓管理工作已很難滿足企業對人才培養的期待,推動培訓管理向人才發展轉型勢在必行。
培訓運營:知識共享更便捷,學習成本更低廉
專業知識傳播和組織經驗傳承是企業培訓的重要職能。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在線學習平臺的涌現和各種學習技術的革新,知識和經驗的共享已經變得非常便捷且高效,互聯網讓在線學習更具開放性、共享性、即時性、交互性和現場感。
在線學習平臺、學習工具讓任何想要學習知識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課程;而任何在某領域有一定特長的人,都可以通過在線開設課程,傳播知識,獲取收益。微信群分享讓知識和經驗交流更頻繁,更密切;社群小助手更是讓微信群輕松實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語音直播。
不僅是線上知識共享更便捷,線下活動組織也日益頻繁,各種論壇活動絡繹不絕。面向企業家的私董會、面向創業者的創客訓練營、各種專業社群組織的社群活動以及各種行業組織、媒體平臺組織的會議論壇,讓學習者擁有更多知識和經驗交流的機會。這些活動不僅專業性更強,而且成本更低,甚至大部分活動還是免費的。即使是傳統公開課,通過眾籌模式、體驗課模式讓原本定價數千元的課程,也只需花上幾百元,甚至更低的成本即可學習大量精品課程。
除了以上三方面變化趨勢外,當前培訓市場需求側還呈現出轉型變革對人才培訓更重視、培訓部門專業化程度更高、培訓預算控制更嚴等特點。藉此我們可以根據以上變化趨勢對培訓供給側進行SWOT分析(如下圖):
總體看來,培訓供給側的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主要優勢表現為專業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已經得到部分客戶和用戶認可,并取得一定品牌效應;劣勢主要表現為缺少核心產品,產品整合營銷能力不足和內部運營成本上升。
在經濟下行壓力明顯的形勢下,企業培訓市場既面臨挑戰,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會。如何從供給側對企業培訓市場進行結構調整,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培育新主體:企業大學應提供人才發展解決方案
傳統培訓部門的職責是根據公司的總體戰略建立和完善培訓體系,制訂、組織、落實企業培訓計劃等,這樣的定位往往讓培訓部門限于培訓事務性角色。而近年來興起的企業大學建設熱潮,雖然讓培訓職能定位延伸到業務伙伴、變革推動和業績改善等角色,但真正能體現這些功能的企業大學鳳毛麟角,大部分企業大學看來很美,但其價值離預期相差甚遠,以致于這股熱潮在2015年有快速減退的趨勢。
問題出現在哪里呢?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企業大學往往獨立于人力資源部,雖然在職能上得到重視,但培訓的真實需求往往是由組織發展和人才發展的需求決定的,缺少人力資源整體規劃的企業大學只能在專業上精進,而往往容易游離于組織與業務發展之外。
因此,企業大學應該主動融入人力資源規劃體系,緊貼業務,為組織提供人才發展解決方案。將人才發展與組織效能對接,組織發展和人才標準建立和完善人才發展體系,促進人才評價與組織診斷,開展人才盤點與繼任規劃,實施人才培養與學習轉化。
目前,企業人才發展解決方案往往依托外部咨詢公司,但實踐表明,外部咨詢公司對企業發展的真實情況并不了解,成本也較高。而目前很多企業大學已經擁有人才、專業方面的優勢,最關鍵的是對企業有深入了解,制定和推動人才發展解決方案都有明顯優勢,這將是企業大學發展的下一步突破口。
加強有效供給:專業培訓機構應著力優質產品研發
目前國內企業培訓市場面臨的問題并非簡單的需求問題:一方面業務部門認為人才得不到有效培養,另一方面培訓部門認為培訓得不到有效支持;一方面國內培訓機構面臨困境,另一方面國外版權課程紛紛涌進;一方面通用管理課程價格再低也少有問津,另一方面企業總是抱怨花高價也難以找到合適的精品課程。
可以看出,企業培訓并不是缺少市場,而是我們給市場提供的產品結構不合理,專業的培訓機構應把精力、財力放到產品研發、師資隊伍建設和服務上,只有為客戶提供更多更適合的、高質量的產品,讓自己的品牌美譽度有個實實在在的提升,企業培訓市場上有更多樣、更豐富的培訓服務產品讓企業選擇,我國企業培訓市場才能獲得健康、持續發展。
哪些服務產品會受到企業青睞呢?一是緊貼業務提升技能的專業課程,這些課程個性化強、實用性高,最好是由培訓部門主導開發,也可由外部專業課程開發機構輔助開發;二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平臺,特別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引導技術的產品服務;三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品課程,這些課程要求內容結構嚴謹、案例經典豐富、現場互動效果強、訓前訓后支持力度大,需要專業團隊打磨開發,這將成為專業培訓供應商保持市場競爭的核心優勢。
創新運營模式:加快產業融合,構建學習生態圈
長期以來,培訓市場的運營模式比較簡單,內部管理機制比較落后,以致形成“小、散、亂、弱”的行業格局,即規模小、資源散、市場亂、產品弱。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需求側的個性化、專業化因素外,主要還是供給側的要素投入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缺乏專業人才、資源集中在個體、研發創新不足、市場投入不足、沒有資本介入等。
從當前行業發展態勢來看,互聯網將給企業培訓市場帶來新的機遇,并將驅動培訓運營模式創新,其顯著特點就是互聯網將加快產業融合,加強培訓價值鏈利益相關者的連接,形成價值共創共享的學習生態圈(如圖)。
在學習生態圈理念中,培訓市場應以企業用戶(學習者)為中心,加強學習管理者、直線經理、培訓供應商、平臺服務商和講師顧問之間的連接,通過用戶體驗、社群運營、整合營銷等方式,促進資源共享、需求開發和產品迭代,最終產生商業價值。
學習生態圈的構建不僅有利于增強產品與用戶的粘性,促進學習產品的迭代開發,提升學習者的體驗感、參與感;而且有利于培訓供給側的融合發展,促進產品供應、渠道建設、平臺服務的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
產品的整合營銷和用戶的社群運營將學習生態圈構建過程中的最大挑戰。目前培訓產品營銷主要采用傳統的關系營銷、郵件營銷、電話營銷等,而在互聯網時代,更強調產品的體驗營銷和口碑營銷,如何通過社會化媒體傳播、產品體驗設計、用戶粉絲經營開展整合營銷將是未來企業培訓供應商重要的競爭力。
2016年企業培訓市場面臨的壓力也許會更大,培訓行業或將開始新一輪的洗牌,資本市場業也開始關注企業級服務市場,跨界打劫未必不可能。無論是培訓供應商,還是企業培訓部門,唯有主動變革創新,才能融入發展潮流,創造真正的價值。
作者:熊俊彬(CSTD中國人才發展社群創始人)
來源 :學習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