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MOOC盈利僵局待破解
眼下國內MOOC發展迅速,各類平臺不斷涌現。然而目前國內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發展仍以高校為主,公益性占據主導地位。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要求加強高等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盡管政策已為MOOC開辟康莊大道,但盈利于MOOC仍是一條漫漫長路。2月19日,教育部發布今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通知要求加強高等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繼續建設800門左右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建立健全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主體和課程平臺的自我管理機制,落實課程建設、應用、引進和對外推廣的工作規范。就目前來看,國內MOOC的發展仍以高校為主導。2013年,清華大學正式加入edX,隨后于10月發布學堂在線,成為內地首個由高校主導的MOOC平臺。2014年,學堂在線獲得由紅點投資和高融資本共同投資的1500萬美元A輪融資。2015年,學堂在線再獲1760萬美元A+輪融資,清華控股旗下企業啟迪控股成為第二大股東。緊隨清華之后,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推出MOOC平臺好大學在線,并與百度展開合作。2015年初,北京大學與阿里巴巴共同推出MOOC平臺華文慕課,并于4月正式上線。此外,如過來人、網易等企業也推出了MOOC平臺,聯手各高校搶占市場。其中過來人于去年7月被中國高科以4500萬元控股。而在高校之外,教育培訓機構也看上了MOOC蛋糕。2015年4月,三大MOOC課程提供商之一Coursera宣布與新東方合作,將提供共計989門來自世界各地117所大學25個學科領域的全部課程,投放至新東方的高校MOOC平臺。2016年,MOOC被進一步提上了信息化工作日程。然而在政府大力提倡的同時,MOOC的盈利問題卻也不得不正視。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國內MOOC的公益性似乎成為了盈利邁不過去的一道坎。有業內人士表示,作為發展的主體,高校對于MOOC的盈利問題往往并不在意。“一方面是高校不缺錢,并不會依靠MOOC賺錢,另一方面高校的MOOC項目背后有政府力量支持。”作為促進高校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的手段,眾MOOC平臺推出時也往往打出了免費旗號。高校可以打情懷牌,但對企業而言顯然此路不通。作為探索盈利模式的先驅,Coursera的做法目前正被國內各MOOC平臺效仿。Coursera通過一項名為Signature Track即收費認證的方法實現盈利。在結業后,平臺通過各項資料對學習者進行認證,證明該學生已完成相應課程,成為求職的加分項。學生可以選擇免費學習課程,也可以選擇收費的Signature Track服務。同時,Coursera還試圖通過向企業提供學員的收費信息助其招聘。目前,Coursera已開始嘗試進一步推廣收費更為昂貴的專項課程。專項課程包含多門課程和項目和結業項目,相較于普通課程,專項課程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并且證書含金量也更高。Coursera的做法也為國內各MOOC平臺指明了方向。頂你學堂、學堂在線均推出了自己的收費證書服務和專項課程。去年11月,頂你學堂推出了國內首個MOOC學歷課程護理學,學員學成并通過考核后可獲得國家認可的專業學歷證書。此外,頂你學堂還為該課程學員配備了輔導員服務。而學堂在線則推出了學位課,其中部分課程需要收費認證。盡管MOOC盈利模式已初見端倪,然而一切的前提均建立在社會對證書的認可度上。若平臺不能保證證書的有效性,那么最終仍將淪為一紙空談。有相關從業者認為,MOOC證書需要建立一個標準的評價體系才能保證其含金量。“同一門學科,不同老師開的課可能就會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可能有人認為平時作業和考試應按不同比例加起來評分,有人認為能不能拿證書只要看最后考試能不能通過就行。”該人士表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要如何保證考試時學生不作弊,考試環節是誠信的?這些問題不解決,證書的作用可能就還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那么為什么還要花錢去認證呢?”然而體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呂森林表示:“MOOC商業化將是一個很慢的過程,因為目前主要是國家在推動,缺乏企業方面的驅動力。未來MOOC的盈利可能有兩種,一種為B2B,還有一種為B2B2C。”(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劉亞力、鄭藝佳)
1. 干貨 | 茶余飯后,看一個吃貨老師對K12在線教育的品頭論足
2. 觀點 | 教育的 to B or not to B
3. 思考 | “玩”與“學”,到底能否統一?
4. 觀點 | 在線教育二十年:從“教育+互聯網”到“互聯網+教育”
5. 評論 | “非好學校不上”是狹隘教育觀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