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組織大都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那么,什么樣的組織能走前所未有的路,打前所未有的仗,下前所未有的決心,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讓我們來看一個最好的逆境領導力案例。
優學人才發展管理平臺(www.eyouxue.com)可以為您提供:01快速建立領導力標準; 02提供立體的領導力評估工具組合; 03配套反饋服務和豐富的發展資源;04在線實施領導力發展計劃。
長征是在挫折和苦難中尋找重生希望的歷史,是把走投無路的敗退轉為走向新勝利的歷史。對于今天的中國企業家來說,長征則是最好的逆境領導力案例。回顧長征的歷史,逆境領導力的核心在于以下五條:以舍為得、因勢利導、靈活機變、堅定信念、價值驅動。
逆境領導力之一:以舍為得
什么都想保住的人必然什么都保不住,在不利的環境下,為了維護全局的、長遠的利益,往往必須果斷地犧牲局部的、暫時的利益。逆境中的組織要想保全自己,就必須有敢于放棄、敢于收縮的勇氣。
毛澤東曾說:“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的原則??我們在敵人第五次‘圍剿’時期的蝕本正因為這一點。不愿意喪失一部分土地,結果喪失了全部土地。”第五次反“圍剿”時,國民黨50萬大軍6路進攻中央蘇區,李德提出的口號是“御敵于國門之外”,寸土必爭。最后的結果是70多個縣只剩下6個縣,中共中央被迫做出戰略轉移的決策。長征出發的時候,什么都不想丟,壇壇罐罐全部帶上,結果湘江一戰,損失慘重,壇壇罐罐也全部被打碎。湘江之戰用最血腥的方式證明了什么叫想保住一切的人什么也保不住。
戰爭的基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要積極消滅敵人,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保存自己就成為第一位的目標。在逆境中,活下來才是王道。在逆境來到的時候,關鍵是要理智地承認處于逆境的事實。當形勢的發展已經超出自己能控制的范圍,就必須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發展出一套撤退與收縮的戰略,不能因為感情難以割舍的因素而影響了理性的決策。
逆境領導力之二:因勢利導
沒有人能夠跟大勢對抗,高明的戰略家往往就高明在審時度勢、順勢而為上。“勢”是不同趨勢的組合,關鍵是在整體的逆勢之中找到有利之勢,將整體劣勢轉為局部優勢,從而取得逆勢之下的擴張動力。
被迫長征,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戰爭中遭受重大挫折的標志。但是就在同時,由于日本人入侵華北,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抗日呼聲空前高漲,一個新的大勢正在興起。長征出發時中共順勢而為,打出了“北上抗日”的旗號,從而給這支敗退的軍隊找到了生存和發展的理由。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評價說:“紅軍的西北長征,無疑是一場戰略撤退,但不能說是潰退,因為共產黨人認為,而且顯然也這么相信,他們是在向著抗日前線進發,而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進軍到戰略要地西北去,無疑是他們大轉移的第二個基本原因,他們正確地預見到這個地區對中、日、蘇的當前命運將起決定性作用。后來的歷史證明,他們強調這個意愿是完全對的,這種宣傳上的巧妙手法必須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戰略,在很大程度上,這是造成英勇長征得以勝利結束的原因。”
“以弱勝強,必因勢也。”關鍵取決于領導者是否具有洞察未來大勢的能力。在不利的大勢中找出潛在的有利之勢,才能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把逆境變成組織成長的最好機會。
逆境領導力之三:靈活機變
在整體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領導者必須有靈活變通的能力。保持戰略的柔性,保持組織的彈性,保持決策的靈活性與機變能力,一旦有突破的機會迅速投入強大力量,這是逆境中突圍的重要法則。
長征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調整計劃的過程。長征一開始是要到湘西會合賀龍、蕭克的二、六軍團,在湘西建立新的根據地。湘江之戰后蔣介石已判斷出紅軍下一步的行軍方向,并提前做出了部署。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提議紅軍放棄北上湘西,改為西進貴州,以遵義為中心建立新的根據地。然而紅軍到了遵義發現,這一地區并不適合建根據地。在劉伯承、聶榮臻的建議下,中央決定北渡長江,會合四方面軍,在川西北建立新的根據地。然而紅軍到了川西北后發現,這一地區也不適合建根據地。就在這時候,圍繞下一步的行動方向,中央與張國燾之間發生了“南下、北上”之爭,最終中央被迫單獨率領一三軍團北上。在北上的時候,紅軍依然不知道究竟要到哪里去。一直到哈達鋪,在國民黨的報紙上發現陜北有劉志丹的部隊,這才明確提出了“到陜北去”。
環境是戰略的最大變量。逆境突圍的路線,往往是形勢和環境塑造的結果,而不是事先設計出來的。人的理性總是有限的,沒有人從一開始就能看到結果,沒有人對形勢的理解從一開始就可以一步到位。領導者所能做的是適應環境的變化,在混亂中尋找機會,在動態中創造機會,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保持戰略的彈性,保持組織的柔性,從而在不斷的調整中找出屬于自己的突圍方向。
逆境領導力之四:堅定信念
從最坎坷的經歷中尋找積極的意義、從最嚴峻的考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是優秀領導的重要品質。越是在逆境之中,領導者越沒有沮喪的權利;越是處于充滿負面信息的環境中,領導者越要給予組織以充分的信心。
長征快到達陜北的時候,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僅剩下了7千余人,按照周恩來的話,紅軍已經被拖的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子。未來也是不確定的,沒有人知道還有什么在等待紅軍。但是毛澤東在登上六盤山后,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詞: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在這首詞中,你看不到絲毫的沮喪和迷茫,相反你能感覺到的是興奮、信念、樂觀、豪邁和必勝的信念。這就是領導者,在別人沮喪和迷茫的時候,他能用自己的內心之火,重新點燃人們的信念之光。
沒有絕望的形勢,只有絕望的人。那些將組織從崩潰的邊緣拉回來的領導,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恢復了組織的士氣,在逆境中每個人往往不得不經歷心理上的大逆轉。逆境中領導藝術的核心就是在人們的心靈中重新激起對戰斗的渴望,對戰爭勝利的信心。而這一切的前提,在于領導者本身必須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
逆境領導力之五:價值驅動
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應該強化團隊的凝聚力。而真正能夠超越生死與利害的,是組織的價值追求。只靠利益凝聚的團隊只能是雇傭軍,形不成歷經苦難而牢不可破的戰斗力量。在逆境中,共同的價值追求所形成的凝聚力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更加清晰。
可以想象,兩萬五千里長征,如果是一支軍閥的軍隊,也許早就已經散掉了。紅軍是支讓很多人無法理解的軍隊,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裝備極差,每天面臨著死亡,卻歷經苦難而不潰散。為什么?因為這確實是一支有信仰、有理念的軍隊。在共產黨的政治教育下,戰士知道自己是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就是紅軍中的士兵,可以爬雪山過草地,可以不畏生死。價值驅動充分激發出人在精神層面的力量。在物質極其匱乏的情況下,價值信仰成了凝聚團隊的核心。
班固在《漢書》里面說過這樣一句話:“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紅軍這樣的隊伍,可以失敗,但永遠可以死而復生、散而復聚,可以卷土重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長征其實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長征為中共選出了毛澤東這樣的領袖,并為毛澤東打造出了一支鐵的隊伍。剩下來的都是精英,從此再也沒有什么力量能把他們分開。這樣的苦難都經歷了,還有什么樣的苦難不能經受呢?經過長征的每個人從此都有了天命的感覺,長征在中共歷史上因此也有了神圣的意義。
偉大的組織往往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在逆境中優秀的領導者可以最大程度調動和發揮自身和團隊的潛能。最苛刻的環境反而會逼出組織內在的生存活力,逼著組織升級自己的競爭優勢,殺出一條血路,從而將對手擊敗。這樣的組織,就可以走前所未有的路,打前所未有的仗,下前所未有的決心,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從而為組織打下走向卓越的根基。
為了培養企業所需的高管人才,并且形成一套成熟的運營機制,優學人才發展管理平臺為您提供:
01快速建立領導力標準
從商業目標出發,借助專業的建模技術,我們幫助企業建立關鍵崗位領導模型、領導梯隊系列模型。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包括:
1)領導梯隊勝任力建模技術
2)基于績優人員評估數據的模型定制
3)歷經驗證的經典領導力模型
02提供立體的領導力評估工具組合
從動機、特質、行為、效能層面衡量領導力,提供立體的、多維度的準確認知。
1)工作動機測評
2 )?高層領導力測評
3 ) 管理人員綜合測評
4 )?領導效能評估
03配套反饋服務和豐富的發展資源
開展評估結果反饋服務,發掘改進動力,引導領導者明確現狀與目標的差距,豐富的發展資源有效輔助領導者的改進之旅。
1)團隊報告解讀服務
2)一對一評估結果輔導
3)針對每一條領導力素質的發展資源,包括反思問題,行動建議,榜樣學習,推薦閱讀
04在線實施領導力發展計劃
領導者及其上級共同制定發展目標,擬定發展任務,在線追蹤發展進度,實時互動反饋,保障上級主管參與度和發展計劃執行。
來源:商業評論雜志
作者:宮玉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BiMBA商學院副院長,東方戰略與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