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融資不斷的題庫答疑類產品,是怎么想賺錢的事的?
如果不是零零星星的新聞報道,相比一兩年前拿融資勢頭一時無兩的態勢,題庫答疑類產品們似乎變低調了很多。
題庫答疑類產品正走向何方?種種跡象表明,今年各家都繞不開商業化的考量和比拼,那么2016年過去后,牌桌上還將剩下幾家?因為平臺上有老師單小時收入超1.8萬元,“收入超網紅”字樣成為全網搜索熱點后,公立老師兼職在線輔導賺外快的做法也引來了地方教育局的注意。猿輔導急忙發表聲明呼吁優質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合理分配的辦法就是通過互聯網,這再次引發了關于公立老師薪酬的大討論。猿輔導火了。阿凡題也打算玩一把粉絲經濟吸引更多眼球。“3?15”當天,阿凡題宣布簽約“小鮮肉”代言人TFBOYS,號稱將推出TFBOYS定制版,無疑盯緊了中小學生用戶們。菁優網3月初掛牌新三板,打破了自己作為老牌題庫公司的“零融資記錄”,成為了第一家登陸公開資本市場的題庫公司,但在外界看來,和友商們相比,還是太過低調了。1月底,魔方格宣布獲得B輪融資,2B變現再下一城。自去年9月從百度正式分拆出去,作業幫團隊已經逐漸搬離百度總部,搬進了北京上地的一幢四層小樓。從大公司分拆出來后,審批流程驟減,這支近200號人的團隊節奏更快了。工作節奏加快的還有學霸君,去年8月份學霸君把部分研發和業務人員遷到了北京,無形中給激烈的題庫大戰添了把火,近期又曝出新一輪大幾千萬美元融資的信息,令外界更加好奇。增加曝光、進公立校、跑馬圈地、打磨產品、上線新功能、謀求融資……雖然看上去沒那么熱鬧了,但題庫答疑類產品仍在小步快跑著。關于題庫類產品,一個段子是,最早期,題庫類產品的公司的員工主要做兩件事,一件是“掃街”,到處搜集各種出版社、各地名校、各地中高考試,甚至友商的題目,這是為了填充和擴充題庫;在市面上常見的另一種,是貼膠布、揉搓紙張、用不同字體手寫題目,之后錄入系統,這是為了調試掃題、搜題的技術,提高拍照搜題的準確率,據說大家最早的搜題技術都是仿照的ABBY(一家俄羅斯技術公司)的識別技術。然后這兩件事又衍生出兩個現象,一個是市面上的題庫大同小異,用戶發現不少題目“你有我有他也有”;另一個現象是,一些媒體對不同APP掃題的準確率進行測評,發現平均是50%到60%。大概從2014年起,題庫類產品的融資集中發生,隨著團隊實力的增強(加大教研、技術人員的進入,加大與教輔機構的合作),題庫質量與搜題準確度都有了大大提升,尤其是識別技術上,一些公司在技術上取得突破,自主研發的技術大大超越了ABBY。之后,大家利用積累的海量用戶數據,開始做數據挖掘的事,最終目標是通過用戶搜題或做題、批改,分析出用戶短板,最后進行針對性薦題,從而提高用戶學習效率,由此提出了“自適應學習”的概念,目的是吸引到更多用戶(雖然后來有學者指出,題庫類公司缺少數據挖掘科學家,他們的自適應系統層級不夠高,這個爭議時間已經不短了)。跑馬圈地的過程中,伴隨著資本的狂歡,題庫類產品用戶量與融資額齊飛。當時有十多款題庫類產品聲稱注冊用戶超千萬。話說,根據國家統計數據,2014年全國有13.68億人口,其中小學、初中和高中生約2億人。假設10款題庫類產品每一款有1000萬學生用戶用,且用戶分別都是“死忠粉”不重復,那么大概有1億人在用,也就是說50%的學生都安裝了不同的題庫產品。假設只有1000萬學生是題庫類產品的活躍分子,這樣至少在20個學生里有1個人裝了10款題庫產品,真是越算越不清楚了……總之,玩家太多,市場太HIGH。綜觀整個過程,我們看到各家都在不斷變換姿勢,但最后大同小異,比如都表示在練技術武功的,包括對題庫的結構、算法、技術上的升級,還有提高掃題、搜題、識別閱卷技術的;比如練教研內功的,通過引入教研人員或者尋找兼職老師來解題答疑的;比如把功能從學生端延伸到老師端的,如幫助老師組卷、留作業、改作業;還有的有繼續深耕學生端,比如增加在線答疑、社區化、在線課程等等——漸漸地,已經從單個工具向產品矩陣或平臺發展了。在大家一起往前跑的時候,一些選手已經倒下了,只不過媒體已經很少提及——創業精神可貴,但現實卻很殘酷。哪些公司已經死了?一般而言,標準包括:(1)至少一年以上沒聽到融資信息,沒看到媒體報道的;(2)產品停止更新;(3)官網、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停止更新的;(4)工商部門的注冊記錄被注銷的;(5)辦公地址人去樓空的,或者不知道搬家搬到哪里的;(6)傳出大裁員新聞的……隨著一筆筆大額融資的公布,估值越來越高,資本越來越謹慎,而前期技術研發和營銷推廣錢燒得并不少,商業變現也提上了題庫類產品的日程——是的,除了產品做得足夠好,商業變現的快慢也將逐漸成為題庫答疑類產品清牌期的競爭指標。目前市面上的題庫答疑類產品能拍胸脯說自己完全盈利的看看有多少家?如果自己沒有能力獲得現金流,清牌期競爭更加慘烈,這成本可是直線上升的啊,從菁優網的招股書就可見一斑。通過追訪,我們發現,目前各家商業變現的途徑無非是2C和2B,其中絕大多數玩家均從2C做起,主要是引入老師答疑或在線課程的辦法,不過2C之路難走,據說充滿技術感的題庫類產品投個廣告,效果(引發的銷量增長)遠遠不如土的掉渣的步步高學習機。所以,還是2B帶來的收入效果更立竿見影。不難發現,有的產品在2B上已經嘗到甜頭(比如魔方格、菁優網)。在2B的模式中,和培訓機構合作是變現最易的,通過給機構提供測評產品,可以幫助機構進行招生營銷和課程推薦,輔導班還可以幫助推銷題庫產品的答疑服務,而整個教學場景中,題庫產品的服務也可以貫穿其中,這個過程雙方都存在服務購買和分潤的合作機會。可以預計,未來題庫答疑類產品對培訓機構的爭奪將會愈發激烈。優學云測評以測評為入口,為培訓機構打造線上招生入口,低成本拓展招生渠道。并通過海量的素質測評和學科測評,幫助培訓機構老師快速了解學生性格特點和知識掌握情況,協助老師為學生制訂個性化學習方案,快速提高學生成績。但是,和公立學校合作(賺政府采購的錢),短期內要形成規模并不容易,因為要打進公立校,公立校老師在校內教學過程中使用題庫產品是關鍵(不包括課后為賺外快在網上答疑),由于公立校老師的傳統教學習慣根深蒂固,不可避免涉及補貼,要不然就是打通與當地教育局的關系,其中復雜程度無須贅述。我們再從另一角度想,如果先把公立校老師引到題庫平臺上進行答疑或者開課,讓老師自發進行宣傳,老師自己的學生則很可能也被引到平臺上,進而平臺與老師進行收入分成。這種模式屬于2B2C(在這里,且把公立校老師作為小B,培訓機構和學校是大B),這又涉及到對公立老師的爭奪,勢必會涉及到補貼(不分成、錢全給老師也是補貼的一種方式)。另外還需注意的是公立老師身份尷尬的問題,從猿輔導的風波就可發現,能不能出去賺外快,這個問題現在依然非常敏感。因為2B不好做,所以很多題庫答疑產品上的老師傾向于培訓機構老師和大學生——其實也不難想象,對于一個線下培訓機構而言,看到不少自己的老師在某題庫答疑平臺上活躍,如果心態開放一點,不去捆綁限制老師,而是謀求與這些平臺的合作,也許有利可圖,這正中題庫答疑平臺的下懷。另外,還有一種2B2C的模式,就是尋找代理(比如一些教輔機構或神通廣大的個人代理),幫助售賣題庫答疑類學習卡等,與代理進行收入分成,但顯然,這種模式目前也不是主流(看看菁優網的招股書就知道了)。題庫答疑類產品的格局和發展趨勢如何?有幾家公司給了我們答復:猿題庫強調,個性化教育將成為主流,而在線教育將拉平各地區間的教育資源鴻溝,無疑,題庫答疑類產品就是代表之一。張凱磊則稱,在K12領域里,該有的入口已經逐漸打開了,當更多的技術涌入這個領域,全面改變效果的時候,就看家長的投入。侯建彬認為,拍題領域,是一個贏者通吃的格局。技術及資源的持續積累,會在體驗和規模上甩對手越來越多的距離,從2015年中開始,這個趨勢已經比較明顯。拍題之后的教育價值及服務部分,整個行業都在探索,在教育價值及商業變線上,2016年一定會有公司跑出來;但無論怎么跑,拍題造就的場景和數據,都是核心和關鍵。“中國創業跟風太嚴重,實際魔方格的題庫我們做了6年,踩了很多坑,不要覺得很簡單,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坑太多。 ”楊成夫表示,今年年底圍繞測評,題庫大一類產品可能會面臨一次洗牌,專注把測評做好的企業在未來一定會分得一杯羹。在鯨媒體看來,題庫答疑類產品的第二輪洗牌已經開始。有意思的是,如果對照互聯網領域從去年起如火如荼的合并大戲——滴滴VS快的、美團VS大眾點評、58同城VS趕集網、攜程VS去哪兒、世紀佳緣VS百合網、美麗說VS蘑菇街,在線教育居然還沒有出現一起同一細分領域賽道的合并整合案例!我們認為第一個案例很有可能在題庫答疑類產品之間產生,這同業大玩家合并有可能提高效率、在細分領域做到壟斷。另外,我們判斷,題庫答疑類產品和K12領域其他業態的選手通過股權關系進行跨界整合也是有可能的,因為題庫類產品的流量和海量數據對于戰略合作伙伴而言,價值也是不言而喻的。誰與誰聯姻,誰與誰死磕,誰與誰被淘汰。我們靜觀其變。最后,不如回顧一下此前鯨媒體《從互聯網巨頭合并詳解,到教育圈夢幻猜想》系列文章中的一些判斷,供以后事態發展做參考:(一)合并能夠達成,合并雙方大都有以下特點中的幾個:1 細分市場的兩大玩家處于嚴重燒錢、惡性競爭的境地。2 老二長年位居第二名,覬覦第一名而不得,長年虧損。3 所處細分市場瓶頸已現,舊市場外圍的新市場上出現新的發展機會,亟需停戰創造發展和平環境。4 其中一方(多是被并購的一方,日后不占主導地位的一方)創始團隊有套現動力。5 并購雙方有共同的投資人,或者至少有一方擁有強勢的投資人,或謀求并購主導地位的一方有非常強勢的leader。6 雙方融資輪數較多,估值較高,又遇上資本市場轉冷,融資遇阻,“抱團取暖”成為靠譜的方式。7 歷史證明,聯席CEO就是個過渡性的產物,早晚要分出主導者,在談合并時及合并后,淡出的一方主動或被動做好了心理準備和出路安排。1 各自已經是各細分領域的大玩家,謀求橫向或縱向擴張業務。2 跨界聯姻的雙方在業務上有可以整合、合作的空間。4 聯姻雙方首要謀求的不是錢,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和變化。5 聯姻雙方有共同的投資人或者熟識的機構進行撮合。6 雙方均有市值/估值管理的需求,依靠合作的想象力提升市值/估值。作者:明鳴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鯨媒體
文章有刪改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