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這五點,再看一下K12題庫項目
有一道數學題,我有點算不過來。前幾天統計了一下,目前有十多款題庫類產品聲稱注冊用戶超千萬。查了下數據,根據國家統計數據,2014年全國有13.68億人口,小學、初中和高中生約2億人。題庫類產品的注冊量讓我一時半會算不過來。
所以我想,題庫是海,在海里是看不懂海的,只有上山去看一看。于是,咱不分析數據,不針對公司,咱們把枝干撈起來看下吧。對于題庫類項目而言,題從哪來這是個大問題。在國內“題海”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版權控制模糊,二是全部歸于一個總綱。我們腦補一個場景:老題到處都是,而當有新題出版后……哦哦,看官還是自己補吧。還別不服,的確有一種方法叫做:有本事你自己出題啊。不知道多少公司有條件真這么玩。我只能說,的確也有勤勤懇懇自己出題的公司。不過對于大多數而言,這太奢侈了。反正概率更大的情況是:創業項目面對全國市場,要么追求完整化,但真完整了就共同面對一個大題庫集合了。要么追求精細化,而精細化無非是精挑細選,那也就是大題庫的子集。所以這個賽道,在邏輯上,其實大多數也許就是在同一個大題庫的基礎上,變化各種姿勢。有練內功的,比如對題庫的結構、算法、技術上的升級;有外功的,比如掃題搜題識別閱卷等各種自動化;有服務老師端的,比如組卷、留作業、輔助管理;有把功夫使在學生端的,比如在線答疑、比如社區化、在線課程等等等等。有錢的內外兼修全面開花,沒錢的單向發力薄點切入,如此而已。當然,即便大家各有各的獨特內容,最終商業化的方法也許還是得這樣,只不過其中的教研戲份會更多一些。那是需要多多腦補的了。問題君說,既然作為大多數的“大家”都在一個題庫之下變換姿勢,那題庫又分什么好壞呢。答:剛才說的那是邏輯趨勢的模型。好比說豆油花生油菜籽油,那都是植物油,可以在“中國菜很多是用植物油油炒的”這方面去分析,但你要去飯館,得區分一下地溝油吧,100一桶的和10快錢一桶的味道不一樣是吧。1,或者盡可能完整,或者盡可能精細,二者必占其一,而且必須保證更新量。2,好題得多。什么是好題?難度恰好,不搞無聊的腦筋急轉彎。答案得巧,以常見選擇題為例,不僅題面設計得好,而且選擇支里錯誤的選項也得經過精細設計。當然,好題的標準,究竟是應試化的提分需求,還是探索性的素質需求,這就有待商榷了。3,內聯的結構化。按知識點、考點以及其他邏輯進行數據化組合,而不僅僅是一堆題目的集合,這真是教研的功夫。4,新題得多。學生看一眼就知道做過的題,這不是好題,在當前的題海戰術下,這樣的概率還是不小的。總之,做題的目的是一練,二是測,滿足后者其實要比滿足前者難很多。難怪最近吹起來一股風,叫做自適應測評,關于這個咱們姑且腦補一下吧。自適應這個詞越來越多,祝福所有做自適應測評的公司,其實大家普遍面臨一個共性問題,即:什么是真正的自適應,這個在國內沒有客觀標準。這是個麻煩事,一方面苦哈哈鉆研技術和教研的真正的自適應測評的公司;一方面是借著自適應概念紅紅火火的公司,市場對兩種項目的辨別力并不強。什么是真正的“自適應測評”,經高人指點,真正的自適應,三個特征是一個都不能少的:1,“知識圖譜”是基礎,即把優質的題目按知識點、考點進行有序的關聯。這一點幾乎所有“自適應”為特點的項目都能做到,只是質量的區別。2,難度參數是關鍵。簡單化的理解,所謂難度參數,是指每道題的難度多大,根據學生對錯題難度的判斷,有助于給學生推送相關的其他題目。每道題的難度參數,科學的方法是從學生做題的大數據中,以數理模型為方法計算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自適應的基礎。反之,如果這個參數是教師主觀賦值的,那“自適應推題”的判斷依據是有問題的。3,系統自身的自適應。其實也就是所謂的自動化降噪的問題,如何在學生普遍水平變化時,或者出現極端情況(作弊、瞎蒙正確、已做過此題等)時,系統能夠判別出來特殊情況并且進行自我調整。判斷一個項目是否真的是自適應算法,高人偷偷和我說,其實就看兩個點:其一,這個項目的題庫有沒有大量的初始做題數據;其二,團隊的構成里有沒有做相當數量的數理分析的人員,最好是IRT(項目反應理論)人員。如果團隊里除了工程師就是教研人員,那應該只能叫做自動化題庫了。這是繞不開的問題,繞不開!繞不開!繞不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所有題庫類的項目,無非是在學生端、教師端、家長端的應用場景發力。但學習本身是反人性的事兒,用戶使用一個工具,也就是兩個需求驅動的,或者是真的得到了好處,或者是節約了時間。而無數先烈表明,學生端可能會有動力,但不一定有時間(抄作業的除外)。教師端方向正確,驅動力不足。家長端看的是學生端的效果,學生都用不起來,何談效果?以上是被反復論證的事兒,不在本文重點。現在重點來了,如果解決不好“用戶為什么用你”這個問題,就會存在兩個麻煩:一是冷啟動后,流量的增量從哪來;二是流量來了以后,持續使用的驅動力在哪。前者是第一成本,后者是第二成本。除非有足夠的變現能力支撐前者的兩重成本,否則前面的路好難好難。四 、悲慘的說,大多數題庫類項目,其實是做流量生意總結一下,不同的題庫類項目,不論他們的產品形態如何,最終的賺錢邏輯不外乎幾個:1,直接對C端的衍生收費,例如答疑,或者導流到自建教學力量,或者腦洞一下成為線上的內容渠道商。答疑和自建教學力量,這好難好難,目前還只能放在觀察區里。2,直接對機構的收費,也就是做精準匹配做流量變現的活兒,你懂的。3,直接通過公立校,最后獲得流量繞回C端或者機構端。從這個模型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把題庫、教學、產品、服務等業務邏輯都剝去后,在盈利模式的角度去觀察發現,其實最終做的是流量的生意。回顧一下四和五,我們突然看到,題庫類項目的商業模型如果是流量生意的話,最終的模型在于:盈利=流量變現量—獲取成本—黏性維護的成本。這就是為什么題庫類項目看起來很美,做起來很苦的原因了。如果回歸教育本身,題庫類項目所涉及的,只是教育閉環里的練和測兩個環節,這兩個環節又缺乏用戶的自主性活力,所以很難永久支撐商業模式。所以大膽預測,未來的題庫類模式的出路應該是這樣的:1, 少數具有自教研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項目能夠直接靠題庫本身存活。2, 有的項目被產業基金并購成為自身鏈條中的一個流量環節和服務環節。3, 有的項目成為渠道,或者成為線上內容渠道,或者成為線下導流(為自己或者為第三方)導流的渠道。這里比較悲觀的預測但又比較樂觀的總結是那個老話題:在線教育,永遠是教育類項目;教育內容的本質才是關鍵之關鍵,否則不論短時間多么絢爛,如果不在教研本質上下功夫,最終只是個資本催起來的單純互聯網項目。作者:錢公子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鯨媒體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