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還能熱多久?
近幾年,乘著政策之風、資本之勢,在線教育一路高歌猛進。從新東方、學大教育等傳統教育機構的全面布局,到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的業務拓展,再到其他資本大咖以及小規模創業資本的紛紛加入,在線教育市場在資本的熱捧下,進入“狂歡”時代。
在不少人眼里,有了資本助力,中國的在線教育必將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不過,并非所有人都認可這樣的說法,持“資本賺足吆喝、大玩圈錢游戲”觀點的人同樣不在少數。那么,資本到底是如何攪動在線教育市場的?到目前為止,在線教育市場是否已經探索出了成熟的盈利模式?還有,資本對在線教育市場的熱情能維持多久,在中國,成熟的在線教育又當如何,資本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帶著種種疑問,《新產經》記者專訪了著名教育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新產經》記者:從目前情況看,在線教育受到資本的關注程度如何?資本對在線教育的認知處于什么階段?熊丙奇:從總體上看,目前資本進入在線教育領域比較旺盛。不過,如今的在線教育更多是把線下教育搬到線上,進行在線補課以及學科教育、基礎教育等培訓。現在針對在線教育的投資很多,項目也處在蓬勃發展期,與此同時,在線教育的死亡率也很高,在過去大約兩年時間里,90%以上的在線教育都處在半死不活的狀態,真正發展良好的在線教育其實很少。可以說,資本對在線教育的認知還處在盲目階段,只是遇到投資不力的挫折后有點冷靜下來。不過,資本現在還在炒作在線教育題材,原因在于,一方面,“互聯網+”的概念讓投資方有點“急火攻心”,另一方面,最近幾年在線教育被賦予了很多聽上去令人心動的口號,比如,顛覆傳統教育、促進教育革新等。但事實上,在線教育根本就沒有顛覆傳統教育,反而在強化傳統教育。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仍然牢固的現實情況下,教育革新很難實現。《新產經》記者:對于在線教育這種特殊的教育方式而言,資本大量涌入帶來了怎樣的積極作用和不利影響?熊丙奇:資本進入在線教育領域,給在線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擴寬了教育資源的選擇范圍,也促進了在線教育項目的發展,給具有不同教育需求的消費者提供了差異性內容,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由于資本天生具有逐利性,尤其是快速擴大規模、快速收回成本的特征,使其違背了教育規律。“顛覆傳統教育”的口號吸引了大批資本進入在線教育領域,但實際上,目前所有的在線教育模式仍停留在老師講學生聽的階段,這種模式在本質上還是傳統教育,是灌輸式教育、說教式教育,有很大弊端。傳統教育更注重知識教育,而現代教育更期待交互式教育,希望學生擺脫教材、擺脫書本,讓學生有更多的自我體驗、觀察社會、融入生活。還有,現在炒得很火的在線教師輔導,其實并非創新,輔導內容多是應試教育的內容,本質上是網上老師補課,并沒有脫離線下補課會給學生增加負擔的現實。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線教育其實是在強化知識教育,尤其是在強化應試教育,忽視了教育的核心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意識到,第一,在線教育不可能顛覆傳統教育,只會是傳統教育的補充;第二,如果要發展在線教育,更應該多關注個性化教育、多元化教育,而不是簡單的補課、培訓,這樣不僅不符合中國教育的發展需求,反而可能引起新的教育問題。《新產經》記者:有觀點認為,K12、職業培訓、語言學習、高等教育是在線教育的重點發展領域,您是否同意這種看法?在您看來,哪些發展領域更有可能成為未來資本角逐的主戰場?熊丙奇:其實,現在所有受追捧的在線教育領域都是線下教育的翻版,也就是說,哪些線下教育領域火,相應的線上領域也會很火,線下教育和線上教育的受關注領域是一致的。比如,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很多機構的K12業務都是圍繞學科培訓來做,進軍在線K12的企業逐漸增多。從目前中國的情況來看,如果現有的教育評價制度不改,如果追求功利的教育機構不變,接下來可能會有兩方面的在線教育平臺更會引起關注,一個是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培訓,一個是技能培訓,簡而言之就是標準化培訓。所謂的K12就是基礎教育培訓,服務于應試教育目標。在職人員的成人教育培訓也可能會受到關注,該領域是為了培養技能,不需要師生之間的互動。如果國家的教育評價制度不變,今后這兩方面必然更受歡迎。《新產經》記者:有不少在線教育機構因為沒有探索出較為成熟的盈利模式而未獲得持續的投資,較為普遍的看法是,目前在線教育市場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盈利模式。您如何看待在線教育市場之“熱”和盈利模式匱乏之“冷”之間的矛盾?熊丙奇:大致來看,在線教育要實現盈利,有的是直接收取聽課費;有的是做平臺,實現名師入駐,通過名師集聚人氣,再收取平臺費;有的是賺取廣告費;有的是收取贊助費。相比之下,做平臺盈利較多,因為在線教師可以自己上線、自己上課,類似網上聊天。而通過做資源來盈利通常賺不了多少錢,因為自己墊錢、自己做產品、自己銷售,難度很大。確實,在線教育要實現盈利仍面臨很多困難,以K12教育為例,在網上賣課方面,不是有很多家長愿意讓孩子在網上選課,這會牽扯到學生學習習慣、網上授課質量等一系列問題,所以單純在網上賣課很少賺到錢。現在在線教育的具體經營情況和資本的熱情是不匹配的,實際上到現在為止,相當數量的在線教育企業根本就沒有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中國的在線教育還沒有探索出較為成熟的盈利模式。而這并不影響資本進入的熱情,因為現在資本進入在線教育,會先把相關概念股炒熱,然后資本進入圈錢,實現套利后再跑掉。也就是說,目前資本進入在線教育大多以炒作為主,沒有真正關注在線教育的實質,資本進入在線教育市場之“熱”和盈利模式匱乏之“冷”之間的矛盾,歸根到底是資本的圈錢游戲在作怪。《新產經》記者:隨著“互聯網+”不斷深耕在線教育市場,資本對在線教育的熱情還能維持多久?另外,有觀點認為,在線教育必將迎來寡頭時代,也有觀點認為,由于中國的在線教育市場足夠大,未來在線教育不會走向寡頭時代。您更傾向于哪一種觀點?熊丙奇:了解了資本“熱捧”在線教育的本質,就不難明白,資本的熱情不會一直持續下去,最多可能是兩三年的時間,資本一旦賺夠了錢肯定會跑掉。
而且,中國的在線教育市場,不會有市場的重新劃分和整合,也不會有寡頭出現,未來可能形成不同類型在線教育機構并存的局面,有的在線教育機構在線上和線下整合方面具有優勢,有的則是在平臺方面更具競爭力。《新產經》記者:在中國,成熟的、理性的在線教育應該是怎樣的?資本應該發揮什么作用?熊丙奇:在我看來,有更多的社會力量關注教育、投入教育,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把教育作為炒作的概念,這對教育的發展以及在線教育行業來說,都將是悲劇。我國很多教育培訓機構,在短暫的風光之后陷入困境,就因為把教育培訓當作暴利行業。但如果認真核算教育培訓的收支,就會發現,暴利是難以持續的,有的教育培訓機構在短期開幾十上百個門店,這不是把辦學當成辦工廠嗎?一個成熟的在線教育市場,首先不能偏離教育思維。以教育思維去理解和發展在線教育,才能發揮在線教育的積極價值,和其他教育形式、活動共同組成完善學生的更好的教育。在線教育應為整體教育改革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切不可違背教育規律,賦予其不能承擔的功能。如果出現這種結果,在線教育投資者、從業者,以及對在線教育充滿期待的人士,都可能付出代價。在線教育要發展,還必須擺脫功利教育。但現在,有多少學習者不是以功利的心態在對待在線教育,包括在線教育的提供者,是不是也以功利的心態發展在線教育,這是需要摒棄的。雖然現在資本正在玩圈錢游戲,但是想要長期辦教育,也是可以的,這就需要把教育當做事業長期經營,只有在師資、課程、教學中長期探索、努力耕耘,形成特色,才能持續、健康發展。這和經營、和賺錢并不矛盾,在線教育可以賺錢,但是更多是提供高品質的資源共享。商業性的在線教育機構,其線上教育首先要為線下教育服務;第二,應該建立一個資源共享平臺,通過平臺收取線上服務費用;第三,提供個性化的培訓服務,在不同細分領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與此同時,國家公益機構、公益基金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例如,大學可以建立自己的在線教育平臺,學生可以共享但是需要上交一定費用,這個費用不會太高。這實際上是學生通過網絡接受教育,實現公益性共享,而非營利性。還有,國家為了促進教育公平,應該建立在線教育名師資源,向不發達地區、教育基礎薄弱地區的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即走公益路線。這些構想離不開資金支持,尤其是政府資金支持和社會公益機構介入,可見,從整個教育發展的角度看,資金和在線教育的互動,不能以圈錢為目的,在中國,在線教育的未來發展需要在資本的協助下,走上公益之路。在線教育方興未艾,要讓其健康發展,必須有明確的規范,有關部門應有未雨綢繆的意識,盡早對在線教育發展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不能讓管理、規范一直落后于現實,結果導致在線教育在商業與公益、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模糊地帶,以及瘋狂的概念炒作中野蠻發展,等到出了一系列嚴重問題之后再進行治理。制度也是生產力,好的制度能培育、促進新興事物的健康發展,我國在線教育目前亟須好的制度設計。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新產經》2016年第5期
轉載:茄葩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