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學生將學習什么樣的知識?
隨著新世界的到來,加上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將代替人類從事目前大部分工作這種趨勢的明朗化,教育家們也在反問:學生將學習什么樣的知識?有時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科幻世界中:太空旅行成為新型商業產業;汽車制造商爭相制造機器人汽車;人體穿戴植入式芯片以及3D打印的身體器官,幾乎所有國家都涌現出科技中心以及加速站。隨著這種新世界的到來,加上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將代替人類從事目前大部分工作這種趨勢的明朗化,教育家們也在反問:學生將學習什么樣的知識?近月,Lowe’s推送出一批機器人銷售助理,日本Henn-na酒店宣布啟用機器人員工,舊金山加州大學Mission Bay醫院展示了一個能進行藥物運輸的機器人隊伍。機器人汽車、公交車、輪船、噴氣機將在地球上傳送更多的人或者更大體積的貨物。除了從事手工勞動以及服務工作外,人工智能還能運用到新聞媒體、財務分析、法律研究以及任何涉及到數據、模型識別或者重復性智能分析的工作中。人工智能還涉及到自主學習領域,并且取得了重大發現: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剛剛推出一臺機器人,這臺機器人能通過觀看YouTube視頻學習做飯;生物科技的領頭羊Berg醫藥公司目前正在人體實驗借助人工智能研發的抗癌藥物。鑒于機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所遵循的摩爾定律,這些技術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傳播速度應該比在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中的傳播速度要快。盡管,在技術時代,學生學習STEM技能理所當然,但人們對于社交技巧和情感技能的學習也不容忽視,這點非常重要,原因如下:我們很容易想到未來擁有專業技能的人將最容易找到工作,但對于那些非專業技術人員來說,亦有可能。這是因為機器正在取代人類從事技術性工作,與此同時,要求高水平社交技能的工作崗位正急速增加。在過去的15年里,非盈利機構的工作崗位(主要是醫療保健和教育)急劇增加,而其它機構的崗位數量有所下降。就2010年來說,非盈利機構是美國第三大就業渠道,僅次于制造業和零售業。隨著機器人在制造業和零售業的應用,非盈利機構可能成為美國第三大從業機構(如果算上全職志愿者,非盈利機構在2003年前就是第一大從業機構)。全球非營利機構也一直大幅度增長。我們最弱勢的公民:老人、病人、孩童以及那些遭受嚴重社會挑戰的人和邊緣人,他們需要由那些能夠發現他們的需求并給予回應的人陪伴,這些人最富有同理心和同情心。就目前來說,機器人很難復制這些技能,世界各地也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開設同理心這門課。管理一個醫院、一所學校、一個非盈利機構或者受災區也需要非常高超的社交技能。領導和員工都必須在有著迫切競爭需求的多元化團隊中工作,在資源貧乏的環境中解決艱難挑戰。年輕人學習這些技巧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少年時代真正的嘗試解決團隊中的社交問題。這能教給他們創新力、原創力、創造力、團隊合作能力、領導力以及其它一些創業技能或管理技巧。在處理更為復雜的國家或者全球層面問題時,這些社交技巧顯得更為重要。當想到如今面臨的重要挑戰:饑餓、疾病、不公、貧窮、戰爭、暴力時,我們自然而然的想到運用技術方法去迎接這些挑戰。借助技術,我們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撰寫落實新型醫療解決方案,監控追蹤暴力團體,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尋求教育和商業機會。然而,技術僅僅能解決部分問題。當我們運用技術方法抑制西非的埃博拉病毒以及美國爆發的麻疹疫情的傳播時,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挑戰也妨礙或延緩了技術產生的效果。并且對于貧困社區,盡管我們可能有最好的農業技術解決方法,但是,如果那些地區充斥著暴力或腐敗,那就沒有人愿意投資建設初期所需要的基礎設備。某些社會挑戰能持續數代人,特別是那些參雜著多年的暴力和不平等問題。過去,那些掌握著卓越的人道主義技巧的人都成功地解決了這類社會問題:納爾遜?曼德拉、穆罕默德?尤納斯、圣雄甘地、馬丁?路德?金,他們幾乎沒有使用任何技能就開展了全球范圍內的歷史性變革。正是他們對人類和人類社會體系的深刻了解,以及自身性格和品格使他們能以非暴力的手段領導世界朝正義與和平方向走去。隨著全球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化,我們必須同步地完善個人性格、增加個人魅力、加強品格修養、提高領導能力。這些技能比專業技能更難學習,但我們可以通過角色示范、榜樣指導以及在提倡、保護、鼓勵這些技能的環境中工作的方法學習這些技能。閱讀領袖自傳、在社會中實踐、學習哲學倫理學對學習這些技能也有都幫助。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會不會具備人類社會技能,這個問題比較有趣。一些研究人員正在設計能展現出具有同理心和看護功能(如幫助老年人)的機器人。他們有的認為通過短時間內優化復雜變量、制定最佳方案,人工智能將比人類更擅長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例如,一旦機器人汽車上線,通過消除人為錯誤,道路死亡人數將大大減少。然而有時候,我們會遇到沒有最佳解決方案的挑戰。也許選擇運用人工智能或者社會技能都有好處或壞處,又或者我們很難評估任何選擇結果所造成的后果。當人類面臨像這樣困難的決策時,哲學家Ruth Chang認為我們可以不再運用邏輯思維。相反,我們所做的任何決定都是選擇了我是誰,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這就是我們塑造性格的過程。當面臨非邏輯的情況時,人工智能能知道它是誰,它想成為什么樣的機器嗎?或者它的系統默認為隨機選擇?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圖靈測試。但就目前而言,我們的性格使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類,并且在指引我們走向不確定的世界起到重要作用。作者:Darlene Damm
文章選自:Darlene Damm《Educating Humans in an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中國教育信息化在線
轉載:中教新媒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