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在線教育,真的切中了用戶需求嗎?
目前,在線教育的發展,猶如脫弓之箭,一發不可收。BAT全面布局,創業公司爆發式的出現,都證明了這一切。其中K12領域成為了關注的重點。
然而,這一片看似繁榮景象的背后,卻是整個行業對“教育”概念理解的守舊。各企業努力尋求突破,卻又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觀念落后,導致市場切入點千篇一律,盲目跟風行為嚴重。融資、燒錢,尋求更多的資金支持,以此獲得更多的用戶流量,依舊是目前K12在線教育企業賴以生存的法寶。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在線教育投融事件126起,投融總額高達16.78億美元。其中K12領域44起,金額超過了8億美元,遠遠領先其他領域。企業以資本作為發展的基礎,無可厚非。但資本的運用,應當是如何讓更好的理念轉變成更好的產品,從而吸引、留住更多的用戶,進而轉換為更多的資本。而目前的資本運作,絕大部分用于各種補貼,博得更多的用戶流量——補貼老師進入平臺、補貼學生使用產品等。一旦資本耗盡,資金鏈斷裂,導致補貼降低或者取消,用戶將大幅流失,企業則面臨極大的困境。企業不能以簡單粗暴的金錢模式來換取用戶,在資本進入的初期,就應當將產品服務和用戶體驗相結合,贏得用戶的認可,從主動留住用戶,到與用戶間產生互動,讓用戶愿意繼續使用產品,甚至達到口碑營銷的效果。內容、平臺、工具,是目前國內K12在線教育切入的三個方向,學生、老師以此產生交互,為企業帶去盈利。但同時也造成了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加劇,企業盈利難的狀況。因此部分企業將三者融合,希望以綜合運作的模式,尋找新的盈利突破口。在上述發展的趨勢下,有企業將“直播”,這一新潮元素融入其中,并引起了輿論的關注,網絡上關于在線老師月入幾萬的新聞層出不窮。于是“K12+直播”的模式,成功打入市場。但不論切入點是什么,融入何種新的元素,目前的K12在線教育,只不過是將“學科學習”披上互聯網的外衣。隨著80后以家長的身份步入社會,他們擁有的教育觀念,對目前這種模式,必將產生沖擊。根據相關機構對2015年課外輔導市場的調查,在孩子參加的課外輔導班類型中,特長類學習以39.07%的占比居首,其次才是主科類學習占比36.32%。對于讓孩子參加課外輔導的目的,興趣培養以51.42%的占比居首,而排名第二的提高基礎只占24.41%。對于選擇課外輔導機構所考慮的因素,教師經驗以35.95%的占比居首,學習氛圍以17.27%排名第二。數據表明,年輕一代的家長對老一輩“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已經不再認同。首先,受自身教育、工作、生活等經歷的影響,他們更注重對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以獲得更多的技能,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因此在課后的時間,更多的家長是讓孩子走出去,而不是死讀書,更不是讓孩子在線重復學習一遍課堂內學過的課程,這反而加重了學習負擔,降低了學習效率,做無用功。其次,在線學習,無法辨別老師資歷的真假,無法直觀判斷一個老師的實力,也無法區分內容資源的好壞,更不能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而真正的學習及效果產出,需要一定的過程,讓這些元素進行融合,因此目前,大部分家長不會為在線教育輕易投入過多的金錢和時間。同時,還會考慮小孩通過各類終端學習時,注意力是否會真正集中,不被其他事物所影響。K12在線教育,不應當單純地以標準化產品去對待,不應當只是將學科學習,披上互聯網的外衣,而是應當結合家長觀念的轉變,市場和用戶的真正需求,另辟蹊徑,尋找更好的突破口,盡早搶占先機。K12階段,孩子們的興趣愛好、技能塑造以及家長對孩子綜合素質的追求,是一塊需要被關注卻一直被遺忘、擱淺的領域。企業應當拋開學科學習,以孩子們的剛需為突破口,讓他們獲得更好的體驗,更優質的教育,也許這才是K12在線教育的另一個出路。作者:馮振/習習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輔導圈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