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互聯網+”的智慧校園
過去的高校信息化建設,更多地著眼于高校內部各個傳統環節的優化、改良與革新,其解決的問題往往是基于邊界清晰的“校園”這一概念之上的,網絡也更多地以一種工具的形式加入其中。而當整個高校的流程、模式、形態都發生重大變化時,問題則上升到更高的層面,我們所面臨的可能并非是各種校園業務的大大小小的修補,而是如何從外部去審視、破解、顛覆和重塑傳統的大學校園,使其與互聯網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實現高等教育底層結構的“升華”。這樣一種新型大學校園的愿景,用如今流行的標簽作為注解,則或許可被稱為“互聯網+”校園。1、以“數據技術”為核心,形成智慧校園的新數據形態“互聯網+”的一個核心特征,是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向DT(Data Technology,數據技術)的快速跨越。IT與DT之間的差異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是體現在人們的思維層面。IT時代“信息”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權力”,以方便“施者”控制和管理外部世界。DT時代,數據將更充分流動與透明,在數據的利用過程中也更注重責任和體驗,更加注重利他和激發,包括“施者”、“受者”在內每一個人的活力。從IT到DT,這一轉變對于高等教育而言有其深遠的意義。眾所周知,經過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期,各高校基本都已建成了各類基于公共數據庫的信息化系統,教師、學生、科研工作者都在這些平臺上生成、獲取、儲存各類個人數據,這些數據也為個人的教學、科研、學習、生活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支撐。而在“互聯網+”校園中,數據則不僅僅是為個別人所用,也不僅僅是在某個單個的系統或平臺中被生成、應用,更多地將用于為每一個個體提供校園生活方方面面的個性化服務。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校園中,每一個個體的數據對于他人而言都是有價值的,數據在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將釋放更多的潛力,并最終激發整體的活力。從IT到DT,體現在高校信息化建設層面還意味著從以教和管為中心走向以學為中心。以教和管為中心最鮮明的特征即以各類系統應用為核心,校園用戶的學習、工作、生活都圍繞著系統來開展,其形式依系統而定,其結果是教學、科研、服務等使用場景被人為地固化,各類系統越來越龐大繁復卻又被牢牢集成在一起,導致用戶需要去主動適應系統,并且很難便捷地從系統中獲取目標服務,數據的利用長期處于低能或低效狀態。而以學為中心,則更強調學習者的核心地位,強調人與系統的個性化交互,強調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各類校園應用以不同的傳達形式動態地、碎片化地、按需地提供給用戶,數據以高能或高效狀態持續被用戶所利用。2、以“云網端”為核心,形成“智慧校園”的新技術形態要實現從IT到DT的數據形態的轉變,需要加強“云”、“網”、“端”三者的建設和融合,整體推進新技術形態的建立。“云”是指云計算、大數據,它既為“互聯網+”提供了內容、數據的存儲空間,又提供了針對內容和數據的計算、服務能力,并基于數據構建了能夠更加反映真實狀態的整體模型。“網”是指互聯網、物聯網等網絡的關聯、延伸、拓展,也可以理解為是“云”與“端”之間的渠道,它使得人人、人物、物物的廣泛連接、交互成為可能。“端”即指各類終端,既包括傳統的桌面設備,也包括以智能于機、平板電腦為主要代表的移動設備、智能穿戴設備等。此外,端也指這些設備中的具體應用,如,各類APP等。端使得信息、數據能夠因時因地通過不同的“觸于”實現與用戶的觸及、激活,使用戶在不同的情景中能夠獲得個性化的服務。3、以“實時協同分工網絡”為核心,形成智慧校園的新組織形態在過去,校園成為高校與外界區隔的邊界,各類信息技術在校園這一范圍內得以運用,而學習、科研、生活則受制于信息技術的影響,使得三者之間呈現為“校園>信息技術>生活”的狀態。在“互聯網+”校園中,借助網絡技術,學習、科研、生活已不再受到校園這一物理邊界的制約,依托于互聯網的信息技術也延伸至校園之外,與學習、科研、生活緊密疊加,從而呈現出一種新型的大學校園時空格局。實時協同的分工網絡這一新型組織形態使得上述跨時空的新型大學校園的運作成為可能,它改變了“工業經濟”時代的典型線性控制特征,使得分工更加高效、整體規模和容量更大、社會化參與程度更高。我們可以將“互聯網+”校園視為一個參與者規模龐大,含有元數節點,類似于人腦的分工網絡,在這樣的網絡中分工協作所產生成果的質量、效率屆時也將以指數級的方式獲得增長。4、加速高校的“開放化”,形成智慧校園的新關系形態借助互聯網的有機融入,“互聯網+”校園中包括教學平臺在內的各類信息化應用將從連接走向融合,信息和數據不再是以網絡連接的方式進行傳輸,而是在和云端充分融合后,實現自由的交互,并在流動和分享的過程中更充分地發揮其價值。這意味著課程和教學資源固有的結構和邊界被打破,將不再局限于某個班級,也不再局限于大學校園內部,而是向外界延伸和開放。課程和教學資源分享的人群越廣,則其體現的價值越大。通過互聯網,個體間的學習被連接起來,學習者可以根據個人興趣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分享學習體會和經驗,并在與其它學習者的溝通、交流、協作中實現更有效的學習。作者:吳曼瑜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江蘇教育信息化(ID:JSE_EDU)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