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各階層教育畫像
曾經,“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是社會上流行的口號。教育是中國億萬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弟的一劑強心針。但是當整個社會的教育起點正快速提高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家庭卻選擇放棄上大學,甚至高中,不再相信“讀書改變命運”,此時教育還能做些什么?先說現象:當下中國,越來越多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放棄高中、大學,直接選擇技工學校,學門手藝和技術;5%的高收入家庭根本不玩“中國高考游戲”,也看不上國內質量越來越差的本科教育,這些家庭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選擇每年學費高達數十萬的國際學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歐美發達國家繼續接受最優質的教育;對教育最抓狂和焦慮的當屬城市中產階級家庭,他們的孩子輸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大學,他們的社會流動軌跡就將滑向底層。這就是中國社會當下,生動的階層教育畫像。曾經,“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是社會上流行的口號。教育是中國億萬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弟的一劑強心針。如今,“一畢業就失業”、“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等口號卻開始調侃教育——這個人們賴以改變命運的獨木橋。許多令人困惑的情況出現了:第一,整個社會教育的起點已經提高,即使付出很多時間,得到的也只不過是最基礎與必需的教育。受教育已不是提高個人檔次的問題,而是一個維持基本生活就必需持續卷入的問題。第二,教育不再是讓一個家庭脫貧致富的好事。對于許多家庭而言,大學乃至中小學學費無異于天文數字。一個人要升入好的學校,一個家族都會被拖入窘迫的泥潭。加之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城市生活成本日益趨高,即使大學畢業,對家庭的回報也沒有保障。第三,欠缺很高層次的教育,同樣可以獲得很高的社會地位。許多名人故事滿天飛,仿佛人人都可以不受高層次的教育,也可以有著可觀的金錢和較高的地位。再加上所謂的“土豪”、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斷涌現,使得“讀書無用論”有了生存的土壤。種種現象表明,教育促進社會成員的升遷性社會流動的功能減弱了,高層次的教育并不必然帶來好的收入和職業地位。 “教育改變命運”的口號不再像過去那么令人信服了。而中國的不同階層,對待教育的態度也有了截然不同的差別。一位兩個孩子均在外打工的家長說:“讀個初中就行了,讀多了也沒用的!”“以前村子里的人都認為我目光短淺,瞧不起我,現在,他們好多人反過來求著我,讓我兒子幫他們的孩子找工作。念大學又怎么樣,還不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可是現在,機會多的是,不是非要上大學。”一份中科院社會調查報告發現,中國家庭越貧窮越認同“讀書無用”:村莊貧困層認同度62.32%、農村中間層37.24%。 由此可見,認為“讀書無用論”再次泛濫的結論并不正確。中高層從未說過讀書無用,相反,他們更加瘋狂。且不提一線城市天價卻依舊供不應求的名校學區房,根據今年七月的一則新聞報道,一位80后上海媽媽為今年9月即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列了個學期清單,暑假開銷加課外學習的開銷達到32萬元。除了各種學習用品、家居用品和夏令營以外,總計20個課外興趣班。中產階級對教育的焦慮,從中國不斷高企的學區房價和愈發火熱的補習班便可一窺全貌。而一條新的道路越來越成為新中產階級的家庭標配,那就是讀私立學校和出國讀書。2016年6月10日,南京某私立學校的幼升小面試中,5086名孩子競爭216個名額,錄取比例破23:1。而其如此受歡迎的原因,與該校針對出國留學的教育方式有不容忽略的關系。孩子的教育問題集中反映了中產階級的焦慮情緒。中產階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繼續接力,向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躍遷,為此他們不惜重金,讓孩子去上各種輔導班,學習各種才藝和禮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中產階級的孩子,也許是學業壓力最大的一個群體,這源于他們父母內心深處巨大的不安全感:畢竟,與社會上層相比,他們的孩子輸不起。觀察當前的中國社會可以發現,社會階層固化趨勢顯現,向上流動機會依然存在,但日益趨于“小門縫高門檻”。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在于受教育機會和水平的差距日益擴大。這些教育差距主要是因地域差距造成的,但同時也有家庭社會經濟背景的因素,不同家庭背景為孩子提供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差距越來越大。具有較好社會經濟條件的家庭會為孩子選擇較好的教育。此外,家長在學校教育之外的投入也因家庭條件的不同而差距很大,家庭條件好的家庭可以為孩子找家教、選擇輔導班和進行各種才藝培訓。這些,都導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擁有不同的教育成就。“二代凝固”現象反映了今天的社會多元快進時期,社會差別產生了更大的遺傳性,上代的優勢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放大和強化而傳遞給下代,反之亦然。一方面,上代的優勢可以通過影響下代的教育水平,從而影響下代的地位獲得,即上代可以為子女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使他們在教育競爭中獲得優勢;另一方面,上代可以直接利用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為下代獲得較好的職位。有研究表明,社會就業競爭越激烈,社會資本運作的空間就越大。“拼爹”是對這一現象最形象的概括。由于高等教育的擴張,獲得大學文憑不再是件困難的事情,但大學文憑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能。對于某些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好的學生來說,大學文憑可能只具有象征性的功能,他們的就業不需要完全依靠這張文憑;而對于家庭社會背景差的學生來說,大學文憑則具有實在的工具性功能,是他們找工作的唯一資本。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低收入家庭子女向上流動受阻,父母對教育絕望。而中產階級,卻開始了地位焦慮和對教育的超預期投入。高收入家庭依然壓力重重,他們的子女將通過更多求學途徑,尋求在這個多變點時代保持自身的優勢,當然相對而言,他們的確比過去更容易成為人生贏家。事實上,這取決于大的社會結構,當一個社會是開放公正的,人們的地位獲得主要依靠其知識與能力,而不是其家庭背景和社會資本,教育所起的作用就會較大;反之,當一個社會的階層結構封閉固化,人們的地位獲得主要依靠先賦因素,依靠對上代優勢的“繼承”,教育所起的作用就很小。其次,取決于教育本身是否公平合理,教育機會與教育資源是否公平地向每個階層的人開放,教育中是否不帶有任何階級偏向。因為只有公平合理的教育才能促進合理的社會流動。此外,還要考慮教育發展的速度與規模同經濟發展之間的匹配性。這就是說,教育能否促進底層的升遷性社會流動,并不僅僅是由教育本身決定的,還受社會因素制約,而且歸根結底是社會結構起決定作用。學校的周邊情緒,來源于這樣的情景預期:當高收入階層不惜代價為子女提供最優質且稀缺的教育資源,這些出身背景相似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只和同樣社會地位的孩子社交,形成上層精英封閉的人際網絡;當低收入階層放棄更高層次教育這個階層流動孵化器,他們的孩子將世代難以擺脫藍領勞動力的命運;中產家庭多數孩子在普通大學畢業后將成為普通收入的低級白領,要么是城市貧困群體,要么繼續啃老......為了共同更美好的世界,這將是全社會都應該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作者:余秀蘭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半城(banchengdushu)
轉載:茄葩(ID:qiepawang)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