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進課堂將怎樣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
移動學習是借助移動設備及其環境開展的學習,移動學習不是靜態的,而是發生在各個時空。“移動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教育教學規律,我們還未找到。”在日前舉行的“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教育教學創新應用研究”課題開題會上,課題指導委員會成員、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黃榮懷教授說。據悉,該課題由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立項開展。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教育教學規律有什么特點?黃榮懷分析,第一是符合教育教學的基本訴求,第二是廣大老師能遵循的,基本的通行做法,第三是諸如微課、合作學習、翻轉課堂之類的探索。課題專家組組長、首都師范大學數字化學習實驗室主任方海光副教授認為,以移動互聯網管理、互聯網進課堂、生活實景進課堂、創新教育進課堂為主要特征的創新課堂模式,逐漸成為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新趨勢。目前移動學習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教育教學應用的主要形式之一,移動學習目前的終端形態主要表現為手機、平板電腦和穿戴設備,內容形態主要表現為微課程和app,活動形態呈現翻轉化和互聯網化特征。怎么找到移動互聯網中的規律?黃榮懷認為,更多地需要靠一線教師們一點點的摸索和探索。互聯網對教育教學的影響目前還比較有限,“比如,pad教學,只要一人一個pad,就宣傳自己實現了智慧課堂,而缺乏基本的教師培訓、教師準備。”黃榮懷說,“互聯網對教育教學的影響,國外開展了近20年的研究,認為單純靠pad達不到目標,一定是老師指導下的pad教學。”“在教育教學中融入移動互聯網,是希望在課堂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這需要有平臺技術的支持,但更需要有老師的引導和指導。”課題專家組成員、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信息與技術中心主任馬濤說,課堂模式的轉變,背后是教師“教”的轉變,是學生“學”的轉變,而教師和學生轉變的背后是資源的轉變,資源轉變的背后是課程的轉變和評價方式的轉變。通過智能學習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提升,都能成才,是“互聯網+”教育的初衷。需要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共同研究,如何在課堂中呈現給學生帶來個性化提升的學科素養,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評估,掌握學生、了解學生。課題專家組成員、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副校長丁書林認為,當學生獲取資源的渠道改變之后,教育教學的改變,一定會伴隨著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學生使用移動終端設備,移動終端設備不僅僅是用來學習的,課堂中,學生也可以用它來上網、玩游戲。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發酵之后,怎么處理?”丁書林建議,不要把移動互聯網學習聚焦在語文、數學、英語等文科學習中,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同學科的學科素養如何得到發展,同樣需要值得研究。“電視出現之后,人們提出用電視教學,但是教育只是電視的附屬品,電視的主要屬性還是娛樂。同樣,電腦也是娛樂的,我們的移動終端是個富媒體,大家必須要有一個心理準備,移動終端主要是用來娛樂的,那么,還要不要把移動終端引入課堂?移動終端介入多少?”北京市石景山區教育信息中心副主任施為民說。施為民認為,現在很火的STEAM學習,多位老師同時講授同一門課,確實體現了課程的綜合能力,但有沒有考慮過學生學習時的壓力?上一分鐘還在語文閱讀,下一分鐘需要了解音樂背景,學生能否消化?專家組成員、北京市學前教育技術專業委員會執委會主任孔振英說,如何讓孩子從小就信任移動互聯的學習環境?教師如何教?幼兒如何學?應該多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是什么?幼兒的信息化素養是什么?孔振英希望,能有更多的理論研究為一線教師的探索奠定基礎。“當我第一次聽到原住民的說法時,我很震驚。”施為民說,“老師是信息化時代的移民,但孩子們都是信息化時代的原住民。在現有的環境下,老師們如何抱著昨天的思維和學生談學習?如何走出‘用現在的思維方式,傳道昨天的知識,培養明天的人’的怪圈?如果說學生是學習者,那么老師應該是學習服務的提供者。”施為民認為,不是教師發展不重要,而是對教師發展的要求更高了。移動互聯網對教師的挑戰體現在:首先,教師的職業發展必須加深,學生隨便一個問題都可以直接百度答案了,當學生向老師提問時,老師的感覺是站在懸崖邊上,一不留神答不上來就掉下去了。老師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其次,用原住民的思維與孩子溝通,用孩子的思維教孩子。教孩子思維方式。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副校長易建平介紹,曹楊二中在辦公系統和學生管理系統、選課走班系統等方面已經實現了信息化探索,但對于一線學校而言,目前最困惑的是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技術。“目前學校在學校管理方面,只要是先進的理念,都愿意接納,在教學中,也是基于傳統教學漸進,去除老師高度重復的工作。信息化技術在學校的運用中,哪些可以大力推進,哪些應該慎重,科學論證。這是我們困惑的。”易建平說。對此,方海光認為,移動學習包含兩層含義:移動學習是借助移動設備及其環境開展的學習,移動學習不是靜態的,而是發生在各個時空。移動互聯網在教育教學中有哪些應用?方海光認為,有五個方面:課堂教學,比如pad對選擇題、客觀題的即時反饋,讓老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真實掌握情況;建構化學習:基于以往經驗建構新的想法,比如STEAM學習;情景學習,比如利用電子設備拍照、記錄;機遇問題的學習和感知學習。“從班班通——交互白板——反饋型教室——探索型教室——協作型教室,移動互聯網正在逐步介入教育教學。”方海光說。對于一線教育教學的探索,黃懷榮認為:“雖然互聯網對教育教學的創新應用研究,需要花傳統備課的5-10倍時間才能做到,但一旦探索成功,就很有價值。”作者:曹殿波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ID:zhjmedia)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