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教育培訓行業紅海時期,中小機構應該采取何種生存發展戰略?
當資本市場的喧囂打破了教育行業長久以來的寧靜時,“馬太效應”、“剩者為王”成為頻頻為人們提及的字眼,K12教育培訓早已不再是當初那片純粹意義上的“藍海”,而是進入了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近兩年來,在K12教育領域內曾經掀起的“跑步和圈地運動”早已不見,學會縮拳頭做減法已經成為K12從業者心知肚明的選擇。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兩三年中,一些全國知名的輔導機構的收益開始大幅減少,中小型機構則更多以轉產或倒閉告終,甚至有個別中小機構有攜款而逃的案例。有報道稱,造成以上K12教培業不景氣甚至倒閉的原因,與近年來的房租暴漲、競爭激烈、生源不穩、教師資源稀缺、以降低教學質量及服務來維持低學費招生等問題有很大關系。近年來,競爭加劇、成本激增讓K12教育從業者感到乏力和迷茫,另外,K12教育常年不斷堆積的負面口碑也導致了很多機構難以支撐甚至“落荒而逃”的局面。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培訓機構在利欲熏心的市場中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教學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做法實際上卻越來越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和核心,市場原則的“出軌”讓作為終端客戶的家長越來越謹慎地面對這個行業,并變得越來越挑剔。談起K12教培業“舉步維艱”的問題,也有人認為,“競爭加劇和成本激增其實并非造成教培業‘有氣無力’的真正原因,課外輔導模式逐漸老化,原有模式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嚴重才是最核心的原因,K12教培業如何找到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模式和機制已迫在眉睫。”2、K12教育突圍:臨摹受傷、抱團難活,關鍵走差異化之路K12教育中小機構運營者不斷清醒:大機構有品牌、有資金、有規模、有實力,小機構如果尾隨大機構走同樣的路線,不僅競爭不過,而且還會遭遇頭破血流;這場中小型培訓機構與巨頭之間展開的市場爭奪戰,抱團不但不能對抗巨頭,而且還有被巨頭們吞掉的危險。事實證明,大機構有經驗有沉淀,但是應對市場變化的靈活度不足,小機構最大的優勢是小而美,個性化、特色的體驗模式實現起來迅速有效,口碑易擴散,效果體驗最易體現;然要實現以上生存和發展的籌碼,需走差異化的策略,甚至企業的經營模式都要進行巨大的改變。在部分細分領域,其競爭激烈程度與其他行業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先行者已經占據行業龍頭地位,如何與之競爭與共存,成為諸多實力與之尚有差距的中小教育機構必須直面的問題。根據營銷學的基本原則,處于次要地位的機構可采取兩種戰略:一是爭取市場領先地位,向競爭者挑戰,即“市場挑戰者”戰略;一是安于次要地位,在“共處”的狀態下求得盡可能多的收益,即市場跟隨者戰略。
很多機構的掌門人相當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商業模式是最優的,趕超行業前輩只是時間的問題。因此拒絕妥協。堅持挑戰成為諸多機構堅持的原則,他們或在呈遞投資人的商業計劃書中對競爭對手大加攻訐,或在發展戰略中旗幟鮮明地將若干年趕超行業領先品牌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作為中小教育機構,在挑戰趨勢確實存在困難時,審時度勢,把握市場追隨者的定位,不失為一種更為務實的策略。以下的幾種方式,是實踐當中總結出的集中可以考慮的模式:在綜合實力與領頭羊尚有差距的情況下,與之進行全方位的競爭顯然是有難度的,但從多方面去考慮,挖掘出若干可以與其相比拼甚至有所超越的亮點,卻是完全可能的。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發揮比較優勢,進而挖掘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在軍閥混戰的20世紀初,奉系的張作霖是一股難以忽視的勢力,盡管在逐鹿中原的過程當中,張作霖在與皖系、直系間的戰爭并未能占據上風,但一旦退居關外,張作霖便成為了不折不扣的“東北王”,盤踞一方,無論風云如何變幻,均可泰然處之。對于實力較佳但尚未達到“超一流”的教育機構,這種“畫地為牢”的手法,頗有可借鑒之處。在顧問的過程當中,武漢、沈陽、大連、成都等城市的不少教育機構均采取了類似戰略。雖然在全國范圍內,難以與總部位于京滬穗等幾個超大城市的行業巨頭相競爭,但卻可以通過在本區域的做深做透,成功狙擊這些巨頭在本地的擴張,將俗語所謂的“強龍難奈地頭蛇”的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近幾年,山寨成為中國商業文化當中最為流行的詞語之一,山寨手機、山寨電腦的大行其道形成了一道獨特景觀。拋卻知識產權的糾紛不提,其蘊含的道理也頗值得思考。精英人士們熱衷于三星、黑莓、蘋果等品牌機時,卻也有平民階層為山寨手機買單。對于那些有強烈接受教育的需求,但支付能力卻一般的學生及家長而言,情況其實有類似之處。在此情況下,發揮一點山寨精神,面向中低端市場,提供高端教育機構營銷的簡化版,未嘗不是一條可嘗試的途徑。至于效果如何,看看諸多在三線城市賺的盆滿缽溢的中小教育機構,便可略知一二了。無論異質化發展也好,畫地為牢也好,當大型機構跑馬圈地的沖擊之勢愈演愈烈時,與其進行正面沖突不可避免卻又力有不逮時,考慮與其進行資金品牌方面的合作,也應當納入到考慮的范圍中。也許有些教育機構會認為這已經不是一種跟隨策略,而是接受“招安”了,但也大可不必如當年的黑旋風李逵一般,怒目圓睜,大叫道“招甚鳥安”。事實上,正如當前倡導的“競合”理念一樣,以競爭合作并存求得生存和發展,亦是一種生存智慧的體現,況且,僅僅靠一己之力逐步擴張,開設自營分支機構,也已經很難滿足資本意志下擴張的需要。因此在各區域內選取已經形成一定影響力和口碑的中小教育機構,進行資本和品牌方面的合作,也是他們所樂于嘗試的,而此種合作也將有助于雙贏局面的形成。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朗培商學院(ID:cdlpjy)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