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工智能社會”,未來教育會有什么改變?
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需要一個更加靈活的、能夠終身學習的、在學校系統之外強大而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還記得我們小時候,“深藍”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時,大家都說,在國際象棋上電腦下贏人類不難,但圍棋下法無窮無盡,電腦永遠不可能勝過人類……而僅僅一代人之后,人工智能“AlphaGo”就在網上挑戰了全世界的圍棋名將,戰無不勝。近日,升級版“Master”接連打敗中日高級棋手。人工智能,打破了又一項人類的專利。人工智能真的會超越人類嗎?它會像幾百年前紡織機令大量工人失業那樣,將我們從工作崗位上趕下來嗎?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全球有7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我們將何去何從?我們的孩子將來又會是什么樣的生活?未來教育,面向“人工智能社會”又將有什么改變?人工智能,簡稱AI,通過模擬人類的思維、意識和行為來完成復雜的工作。它的年齡并不長。1956年,以麥卡賽、明斯基、羅切斯特和申農等為首的年輕科學家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和探討用機器模擬智能的一系列有關問題,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這一術語,它標志著“人工智能”這門新興學科的正式誕生。到去年,這個技術才60歲。但就在去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里,人工智能被預測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代表,將在今后五年里,改變商業模式和勞動力市場。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資源將會像水和電一樣,由專門公司提供給全社會所有人使用——全社會產業都會經歷:現有產業+機器智能=新產業的大變革。“到2020年,全球將會有7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包括一些基礎白領和藍領技工等;另一方面,計算機、數學、建筑等領域能夠創造20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因此這中間將會產生500萬個工作缺口。我們目前視為核心的技能,有超過1/3到2020年都將改變。到2025年,科技變革達到新的臨界點(也就是奇點)。2025年,30%的公司審計工作將由人工智能完成;2026年,無人駕駛汽車將占美國汽車保有量的10%。看到這,很多人會說,2020年還早呢,而且,我怎么不覺得這個變化呢?2020,真的還早嗎?人工智能社會來臨,我們最終要回到未來的田園牧歌了,帶著我們從三百年工業化時代學來的全部知識技術,回到屬于個體勞動者的前工業時代。在未來,人類勞動者的產品需要像手工業時代一樣,人人不同,以差異化達到價值。在未來,工廠機器流水線留給機器人,人會以更加富有創造性的方式與流水線競爭。人的獨特性會體現出來:思考、創造、溝通、情感交流;人與人的依戀、歸屬感和協作精神;好奇、熱情、志同道合的驅動力。根本不是計算能力和文書處理能力,而是人的綜合感悟和對世界的想象力,才是人和機器人最大的差別和競爭力。現代社會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制度莫過于工廠化標準式教育,以及螺絲釘式的終身職位。然而這兩種方式都不再適合未來與人工智能競爭的后工業時代。維系這些方式,只會讓人類顯得越來越拙劣。比賽標準化考試和螺絲釘精神,人類是比不過面無表情的機器人的。而這失敗本身不是人的悲哀,這種比賽才是人的悲哀。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其實是一個非常晚出現的產品,一兩百年的時間,是完全適合于我們的工業體系的。工業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標準化。工廠把每一個人放到標準化的位置上,把每一個人訓練成一個螺絲釘,在大工業體系中獲得一個自己的位置。標準流水線生產,催生了標準化的教育體系。這種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一個能夠做題目的、能夠在標準化課堂里面上課、能在流水線上做螺絲釘的人。而這樣的人才將來前景是什么樣呢?我們培養出像機器人一樣的人,而這樣的人最終會被機器人所取代。仔細想一想,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甚至是有一點可怕的前景。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我們未來的教育需要和現在這樣標準化的教育系統不同,如果我們還持續著這種所有的學生坐著像機器人一樣上課和答題的教育系統的話,我們很難面對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我們要從需要什么樣的人,推回到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需要一個更加靈活的、能夠終身學習的、在學校系統之外強大而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統。當很多重復性、標準化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時候,那么我們的工作會從哪里來?很顯然,我們需要去重視那些重復性標準化的工作所不能夠覆蓋的領域。包括什么呢?包括創造性、情感交流、審美、藝術能力,還有我們的綜合理解能力、我們把很多碎片連成一個故事這樣的講述能力,我們的體驗。所有這些在我們看來非常不可靠的東西,其實往往是人類智能非常獨特的能力。現在人工智能并不能做到情緒識別、自我推動和情感交流。它在很多地方的識別不如一個直覺性很強的小孩子。人的這些能力并不是程序化的計算能力。我們需要從人工智能的發展去反推有哪些是我們人類最獨特的地方:綜合聯想、藝術創造、情感交流,這些是我們目前的教育系統里面并不重視的東西,會是未來整個市場上最需要的一些東西。所以我們會需要一個真正的人的教育機構,自我認知、藝術教育、創造力教育、綜合能力的教育。通識教育和情感教育,這些必須是很普遍的。未來的教育我們會需要什么呢?我們會需要每一個人給自己制定一套培養方案。這個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現在所有人都要從小學按照教學大綱、中學按照教學大綱、大學在一個非常小的領域里面按照教學大綱去學。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職業實際上每天都在更新換代的,每年都聽說一些新的職業,以前是完全不知道的。未來新的職業會越來越多,層出不窮,花樣繁多。一個人如果想進入一個職業,他可能需要的教育是來自很多領域,很多專業的。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應該完全有能力給自己制定一套培養方案,并且從各種渠道去尋求到自己的教育。他需要按照生涯發展的方向,從多個專業里選取自己相關的部分。非標準化時代,需要個性化教育。我們需要有教育選擇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定制自己所需要的學科教育。這涉及到對教育的理解。現在很多做新式教育的人都在做互聯網平臺,做非常棒的教育產品。在網上也能看到很多新式的教育視頻和教育軟件,但是其實我們需要回過頭來想一想,教育是什么?教育僅僅是公共福利嗎?現在教育、公立學校教育都是由財政提供的教育福利,但是這個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教育的質量會僅僅取決于財政支出,如果財政困難,那么我們可能整體的教育水平都要下降。這樣的話,整體的教育系統發展有一個約束上限。教育僅僅是一種產品嗎?當我們說教育是一種新的免費的互聯網的產品,我們忽略了一點是,其實我們從小到大都能得到很好的免費的教育產品,就是我們的課本。課本是全國一樣的教育產品。如果教育僅僅是產品的話,那么得到同樣課本的人應該都得到同樣的教學成果。但我們知道明顯不是這樣的,環境不好的小學和好的小學教學質量完全不一樣。未來的互聯網時代的產品其實也會這樣,同樣一個可復制的教學視頻,在不同的人看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教育僅僅是錢的投入嗎?很多地方花幾億建一個中學,這個大樓建得很好,但是我們早就聽說過這一句話,教育非大樓也,乃大師也。好的大樓就能夠保證好的教育嗎?有多媒體教育就可以嗎?不是。我們要回歸到教育更深層古老的本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教育其實是需要人的教育,用自己的智慧、內心和生命去做的一件事情。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其實恰恰不可能忽略掉教師的作用,而是把教師的作用突顯出來。所有人都能看到免費的內容,內容本身不是差異,這個時候誰能夠提供更好的教師服務,才是真正未來教育所需要的。小孩子如果只是看電子產品,其實是不能學習新東西的,無論語言還是數學。小孩子是通過跟母親的眼神互動、表情肢體互動,情感識別來學習新東西的。越是在一個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越是要把人的溫度加到教育里面來。所以,未來需要的是一個靈活的、人與人的教育生態系統。把剛才所說的幾條串起來,就會推出,未來很可能是一種新的、小規模的靈活作坊制的師徒制的復興。這可能是一種復興,也可能是在互聯網社群時代所能夠看到的科技帶來的改變。為什么會是小規模、作坊式、靈活式的教育呢?一個人需要定制化教育,他需要在這個地方學習文學,在另一個地方學習編程技術,在另一個地方學習美術設計,像這樣一種定制化的教育,不可能在一個學院里面完全都能得到,但是未來他可以在很多的工作室開設的課程里面得到這樣好的教育。未來很可能是每個人教育每個人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終身學習。在這條路上,我可能會找人學習一門知識,也會開堂講學收學生。我們或許真的能夠像孔子說的,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誰也并不比誰高,但是我們都可以作為學生、作為老師去學習新的東西,去教授新的東西。我們需要保持對自我的更新能力,才可以跟得上這個時代的發展,才可以把人與人的交流,人與人的溫度帶到教育中來。唯有這樣,才可能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創造出一些不一樣的、更綜合性的個體,一種能夠真正和人工智能相競爭的新的個體出來。像這樣靈活的教育模式,像這樣小規模的手工作坊式、私塾式的教育,在人類各個國家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上千年的時間。但是在大工業時代,由于有大工廠,我們要求每個人都變成螺絲釘。于是我們在最近兩百年創造出了我們現在的工業教育體系,就是讓每個人像螺絲釘一樣的坐在教室里面聽一樣的課程,答一樣的標準答案的教育體系。但現在,也許大工廠很快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來的產品價值在于人的價值,有豐富完整的個性和自由創意的心靈才是新時代的產品需要。所以,我們也許會見到人類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一個靈活時代的到來,人類從工廠重新邁入江湖。這個江湖時代我們會有許許多多有新型的教育機構,新型的教育模式,發展出新的教育生態系統。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校長邦
轉載:中教新媒(ID:zhjmedia)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