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的教育,孕育不出“健全的”靈魂
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解放他的潛質、個性,和與生俱來的智慧,幫助他找到自己。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常能聽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嘆息與無奈。所謂人文精神,在我看來,是指人類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們常說的科學精神、體育精神、民主精神、愛國精神、社會公平與平等的精神、人道主義精神等等。這些精神確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嚴地活著,有利于人的幸福與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準則、特別是傳統的價值觀正遭遇到顛覆性的沖擊,諸多迷惘和困惑擺在社會和個人面前。面對物欲橫行與享樂盛行,我們卻手無寸鐵,無能為力,重建我們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對當代社會現實的重新構建,做到有所堅持,有所擔當。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說,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靈魂。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一個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識性的系統的學業,更重要的是擁有健全而有益于社會的必備的素質--這個素質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體到個人,它表現在追求、信念、道德、氣質和修養等各個方面。任何知識如果只有專業目標,沒有人類高尚的追求目標和文明準則,非但不能造福社會,往往還會助紂為虐,化為災難。反過來,自覺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則可以促使一個人心清目遠、富于責任、心靈充實、情感豐富而健康。當今中國的許多學校正在嘗試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人文教育:如開設人文講堂、建立各種藝術組織與文化中心、開展校內外濟困扶危的公益活動、招募志愿者參與社會實踐等等,旨在擴大學生的精神視野、關切社會難點、加強心靈修養與審美素養,同時深化校園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圍。這都是十分積極的現象。人文精神是人類創造的另一個太陽--照亮自己和照亮未來。我們需要通過教育,讓人文精神的光輝繼續照耀我們前進。文化是心靈里面的事,對孩子的教育不僅是課本、課文,很多文化是需要感受的,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需要想更多的辦法讓孩子從小心靈里就有文化的情感和情懷,這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目前我們的教育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視野非常窄。我對學生的期望是“摯愛真善美,關切天地人”,有一個更為寬廣的視野。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會采取實驗室的辦法,比如把一個項目放在一個空間里面,集中老師和學生共同來研究一個項目,一塊兒去做考察。在跟比如搞文化遺產的學生交流的時候,我可能把我對文學、對藝術的一些理解告訴他們。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解放他的潛質、個性,和與生俱來的智慧,幫助他找到自己。我記得有一次在英國一個大學里聽過一次課,一個很有名的教授上課的時候提出一個觀點來,和學生們辯論,最后辯論得很狼狽,完了以后,他哈哈大笑。我說你今天是不是有點狼狽,他說不。他說他們充分用了他們的智慧,把我辯倒了,我就成功了。作者:馮驥才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喜樂游學
轉載:教育改進社員村(ID:ceiiedu)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