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數”同行:大數據驅動大學變革
“人類正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時代走向DT(Data Technology)時代”。這場大數據革命強烈沖擊著整個高等教育系統,逐漸成為驅動大學變革與創新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從雅典的呂克昂到我國稷下學宮的創立,兩千多年來人類高等教育形態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經院式”,師生齊聚一堂,以教師為中心誦讀經典、傳播文化;另一種是“廣場式”,大庭廣眾之下,學者面向普羅大眾傳播新思想新觀念。隨著時間推移,互聯網與教育的跨界融合,教學活動從現場瞬間行為變成恒久的數據化行為,衍生出線上線下融合的雙重教育服務業態,帶來全新特征的育人空間。教育供給方式從傳統的“一所學校、一間教室、一位老師、一群學生”的教育服務形態向“一張網絡、一個終端、成千上萬學生、學校老師任挑選”的教育服務形態遷移。數據正在顛覆傳統的、線性的、自上而下的精英式決策模式,逐步向非線性的、去中心化的、自下而上的、發揮群體性智慧的決策模式轉型。大數據決策模式遵循“萬事萬物皆量化、數據轉變為信息、信息轉變為知識、知識涌現出智慧”的邏輯和流程,幫助大學管理者更加清晰地預測大學的未來和發展方向,更加準確地洞悉大學發展態勢,從而提高決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大學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對人員信息、教學活動、科研活動、資源配置、運行維護等數據進行可視化的統計與分析,深度挖掘數據中的隱藏信息,查找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行“精準的靶向治療”。借助大數據技術,畢業生就業跟蹤評價變得更加廣泛和有效,有助于大學評價自身教學質量并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及方案來適應社會需求。在傳統教育中,教師主要通過碎片化的表格信息和教學活動中的直接感知來了解學生。大數據時代,教師可憑借日常信息采集和數據的挖掘精準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基礎、需求、風格等信息,發現表象背后深層次問題。傳統教育中的教師主要依靠經驗與直覺進行教學決策。大數據時代,通過對教育活動中師生互動行為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反饋,教師可以篩選出影響學生表現力提高的因素,及時調整優化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相長。另一方面,大數據時代,教育評價從“經驗”走向“數據”,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成長情況;評價方式從“總結性評估”走向“過程性評價”,更加重視評價的診斷、激勵與改進功能;大數據促進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使得評價更加客觀和全面。在推進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樹立大數據思維意識,突破傳統的經驗式、粗放式、模糊化投入—評價方式,建立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精準化的投入及其評價體系,以大數據引領大學新一輪大變革、大發展。圍繞大學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制定校園大數據建設規劃,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營造“人人生產數據、人人共享數據、人人管理數據”的校園文化。同時注意統一數據標準。此外就是要實現共享應用。要打破數據壁壘,破解條塊分割,建立上下貫通、橫向協同的共享交換平臺,實現學校人、財、物等信息系統的數據交換和數據共享。大數據建設是一項有序的、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一套良好的運行機制,以確保建設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正規有序,實現數據無縫對接。大學要發揮人才學術優勢,加強大數據應用的科學研究,培養和造就一支會指揮、懂技術、善管理的大數據建設專業隊伍。此外,大學還要制定涉及個人隱私、商業秘密和政府保密數據采集使用和保護的相關規定,確保合法合規地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和應用數據。作者:熊思東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
轉載:中國教育信息化(ID:zgjyxxh)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