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下屬,都這樣問領導問題
后臺留言:“領導每次布置工作都說不清楚,讓我心好累,完全不知道怎么辦。”
這是個好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看似不是你的問題,但最終還是需要你來解決。
怎么解決?三個字:問清楚。
職場新人最大的誤解,就是把領導布置任務當成“自上而下”的老師考學生,事實上,領導布置任務,是一個“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反復溝通過程。
職場中,70%的時間花在各種溝通(聽說讀寫)上,真正完成任務的時間不足30%,造成群體工作績效低的第一大原因就是“溝通不良”,而溝通不良的第一大殺手就是不會問問題。“Jimmy,你和工廠聯系一下,確認一下交貨日期,如果在月底之前不能完成的話,再和他們商量一下可替代方案。”“啊,可替代方案?什么標準?怎么替代,一頭霧水啊?”聽不懂他的要求怎么搞啊?問問題是門藝術,特別是問領導問題,我們有一個核心原則——既得到答案,又能讓領導考滿分。這一類題型適用于領導對業務比較熟,而自己又是兩眼一抹黑的情況。我們可以嘗試著用簡答題找到領導忽然介入日常任務的原因。 “領導,合同上的交貨期是下個月十號,如果提前的話,工廠可能要調整生產線,為什么一下子會這么急呢?”通常情況下,你會得到原因,而這個原因,將直接決定了“可替代方案”。如果是配合促銷活動,那就可以讓工廠先出一批貨;如果是預測原材料價格將上漲,可以把備料的工作前置……不過,你要做好思想準備:這個重要問題,卻不一定會有答案。職場上很多情況下,領導總是會把原因說得很“原則”,比如:“月底一定要交貨,而且要控制成本。”無法直接告訴你原因,可能是這件事太復雜,一兩句話說不清楚,可能這只是他的預感,可能是上面的意見,他自己搞不清狀況。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你要特別注意,那就是——領導在考察你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你越是想跟領導明確一些事情,他越是只會給出一些原則上的指導意見。這很可能是領導覺得你在供應鏈管理上的常規工作做得不錯,但如果要委以重任,那就要考察你的應變承壓能力。另一方面,他也許覺得,目前的供應鏈管理太過寬松,他想在這個方面壓一壓工廠,出點業績。好的,就算不知道原因,我們也可以祭出我們的第二大題型:一條好的選擇題,幾個選項往往緊扣著同一個考點,其中又有細微的差別。本題考點:有哪些影響貨期的因素,比如說交貨數量、交貨標準、成本,工藝等等,他們的變動將會產生哪些連鎖反應?這些都是領導說的,可替代方案的判斷因素。出題要點:我們的幾個選項就要緊緊圍繞這幾個點,展現他們的差別:“領導,想要提前交貨,也不是不可能。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入手。第一個是交貨可以分批次,這可能給工廠增加管理難度,我再想辦法和他們協商;第二個是原料的渠道可以調整,這個是長遠計劃,需要重新評估;第三個在XX工藝上,可以選擇難度較低的,這個就要調整產品標準;如果都不行,就只能硬壓了,對方很可能會提高報價……”這幾個可替代方案,分別對應了幾個生產環節,背后其實又對應著領導沒說的幾個“黑箱原因”。能把紛繁復雜的背景,簡化到最清晰、最準確的幾個選項,并指出每一個選擇背后的利弊,這才是職場上的“優等生”,你也就順利通過了領導的這次考察。好吧,能讓領導考察的人畢竟是少數,還是切回到“普通難度”模式。在接受領導任務時,最大的杯具還不是“領導的要求太含糊”,而是——領導以為你明白了,而且你也以為自己明白了!很多時候,我們心想,不就是確認貨期吧,卻沒有意識到領導任務中,最重要的“可替代方案”的要求,于是就進入這第三種情況。很快,你從工廠得到了一個噩耗,無法按期交貨。而且,工廠還表現出中國式供應鏈的一貫惡習——只有問題,沒有解決方案。在憤怒與抱怨之余,你忽然想到了任務書中的“可替代方案”,開始理解領導的先見之明——供應鏈可能出問題。晚了,你已經失去了事先和領導討論“可替代方案”的機會,現在直接告訴他這個結果,在領導眼里,你就是個不靠譜的下屬。亡羊補牢的唯一辦法就是先和供應鏈溝通,盡量能明確幾個可選擇的方案,節省與領導溝通時間。這時,我們同樣可以用上面的選擇題策略,但不同的是,因為在是執行過程中才發現了問題,那么這個選項就必須體現執行過程中的“半成品”——對方的反饋。所以,不如直接一點,祭出我們威力最高的第三大題型:判斷題雖然效率高,但風險也大,等于就是押寶。所以在和領導匯報之前,一定要全面摸清情況,并做好備選方案。比如說,不是“交貨可以分批次,這可能給工廠增加管理難度,我想辦法和他們協商”,而是“我和工廠商量過了,月底之前可以先交三分之二的貨,但這會給工廠增加管理難度,增加3%的管理成本,我盡量讓他們消化一部分,正在協商,請領導指示,這樣做是否適合?”以上三種都是問領導問題的常規情況。設想是美好的,現實可能是殘酷的,下面的兩種非常規情況,就需要你有一度的變通能力了。在上面的三種情況下,我塑造了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領導者形象,并展現你與他最理想的互動場景。可惜啊,可惜,現實職場中,你很可能遇到的是第四種情況:領導自己也沒弄明白。并不是說這位領導沒有能力,很可能是他剛剛調到這個部門,正在熟悉情況,當然不可能給出明確的任務指令了。你需要多站在領導的角度想問題,讓領導進入你的思維方式也同樣重要。與新領導的首次溝通,就是一次絕佳的機會,能讓領導理解自己的工作方式。不能你“月底交貨”一句話,我就交貨啦?具體遇到的問題,還得請你解決。你要問的問題還是上面的那些問題,而且,因為是新領導,他更有可能接受你的方案,只要你說的有道理。但這種情況下,有三大禁忌:第一:“目標導向”思維仍然是正確的,不要因為是新領導,就試圖質疑“月底交貨”這個原因不明的指令;第二:他在提出任務的同時,非常希望你能與他互動,也就是多介紹情況。所以,我們前面的三大“問領導專用題型”仍然有效,但重點在于介紹情況,爭取領導同意,而非問問題。比如,談到工藝標準,不能簡單地講名詞,還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新領導明白不同工藝之間的差異。第三:你絕對不可以把他當成新人去介紹業務,而是把你的介紹包裝成問題,以請示的方式出現。當然,你寧可相信,領導之所以是領導,他們的學習能力是母庸置疑的,很可能幾句問話之后,他就大體把握了這個任務的基本情況。可是,某些時候,你會發現這四大題型全部用完了,你還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如果你不想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那最后一種情況,就值得你考慮了。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領導的任務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出于上面的壓力或者部門之間協調的需要,不得不辦。如何判斷這種情況呢?一個典型的特征是你的每一個問題,他都處于游離狀態,哪怕是最簡單的判斷題,他也是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應該說,這已經超出了我這篇文章提供的辦法論的范疇,只是因為怕誤導大家,簡單地提一下這種情況的應對之道:按規矩辦事,多請示匯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學會問問題,是職場溝通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而一個好問題,取決于你能否掌握“目標導向”的思維模式。在學校里,我們是“競技模式”,雖然體育競賽很殘酷,但問題是明確的,規則是清晰的,只要你心無雜念,就能考出好成績。到了職場,就變成了“叢林模式”,一切都可能是食物,一切都可能是陷阱。規則也是有的,在你還處于職場底層時,按規則辦事可以保護你的安全,但你想要進步,就要走出規則的保護傘,走進規則的模糊地帶。在這個模糊地帶里,唯一給你方向的,就是“結果導向”——目標是什么,如何實現。等你身處高層,再回過頭來看“領導要求太含糊”這件事,你會發現,這其實只是今后遇到的職場難題中,最簡單的一個。作者:李剛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轉載:HRBar(ID:hrbar-jianhua)
1. 優學云測評推出培訓機構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2. 優學云測評推出中小學校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
3. 優學云測評推出招生平臺流量提升方案
4. 優學云測評推出企業人才發展平臺解決方案——人才庫管理
5. 優學云測評幫助個性化教育成為現實
優學云測評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文所述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優學云測評立場。對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