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中國互聯網進入新的資本寒冬周期,大局不景氣,在資本的涌動下,在線教育行業進入競爭加劇的洗牌期。
目前,在線教育行業已有三類玩家:
一類是以新東方、學大教育為主走向轉型的傳統教育機構;
一類為以多個細分領域切入的創業型企業;
再者是BAT等巨頭在其領域的布局,以“自身平臺+并購或投資”的模式呈現。
在巨頭與資本的環伺下,在線教育行業依舊掩飾不了“用戶遭冷”的尷尬。用戶在面對海量互聯網教育資源時,同質化的內容讓用戶選擇困難,無法滿足自身的學習需求。同時,在線課程(含有在線授課與視頻錄制)作為教育產品傳輸的模式之一,其中視頻錄制缺乏面對面的監管讓課程質量難以保障,效果不佳影響用戶體驗,而在線授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線下地域限制,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但仍然受到網絡環境以及人數的影響。不難發現互聯網免費產品泛濫,在線教育平臺打的“免費牌”也是爭奪用戶獲取流量的方式。在大量燒錢的背后掩蓋不了互聯網產品免費的觀念以及行業競爭的現狀。互聯網成為獲取免費信息的渠道,用戶對于線上教育產品,付費觀念薄弱,這也成為“變現難”因素之一。
在線教育目前處于摸索階段,“變現難”是整個行業問題,免費是培育用戶的手段。目前,在線教育存在的盈利模式,主要分為內容收費、會員收費、平臺傭金和廣告等模式,盈利模式堪憂是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但多數企業在變現問題上仍處于摸索階段。對于在線教育的“燎原之火”業內也有不同看法,向來比較低調并以“思過崖”自居十年的文新學堂董事長葉德文卻這樣認為這把“火”:“在線教育的‘火’代表了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今天‘火’的背后又存在著片面和偏離教育規律的問題,在線教育要想在未來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給自己降降溫,認真地考慮如何實現在線教育的變革,通過線下線上結合,組建‘教師、學生、家長、學管師’參與的教育整體、教學生態系統和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發揮在線教育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功能,真正滿足學生家長的教育需求。”
文新學堂創始人葉德文認為,在K12領域,純在線教育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在葉德文看來,互聯網只是工具,但是它是非常好的工具,它能極大的提高教師的教學服務效率,也能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家校之間的溝通效率和企業間的運營效率。
葉德文透露,很多同行都在等,等著別家摸索出來了他再復制。葉德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要極早下手?;ヂ摼W有非常重要的思維叫迭代思維,必須通過不停的迭代才會有更好的體驗出來。就像游泳一樣,你站在泳池邊上看別人游泳永遠都學不會,你要跳下去。但做O2O沒有上億的盤子是撐不起來的,涉及大量的資源,教師、教研等很多的資源。
在線教育盡管“討伐”聲驚天動地,但傳統教育毫發未損,而一些傳統教育機構也在推動在線教育的變革,在努力尋求與在線教育的互補。
K12在線教育領域異常熱鬧,但稍冷靜下來我們卻發現,絕大多數企業的產品依然是線下課程的復制,做線下課程的線上渠道,這一偏向互聯網技術的“線上運動”因重復線下課程,成為教育領域內實實在在的“贗品”,并未得到家長和考生的寵愛,市場狀態一如精湛的“十字繡”,有價無市。
K12在線教育產業規模的研究報告多次被媒體提及,可是至今似乎仍然沒有哪一家公司能夠從這一產業規模中取得階段性成果,有業內人士甚至感嘆:“活著”實屬不易!
目前大部分所謂在線教育只不過是打著互聯網這個旗號在做講、測、練,這些都不能作為革新教育的力量。理由是,盡管互聯網、云計算、智能終端等信息技術,在未來會越來越多地嵌入到人們的學習生活中,但如果僅是將傳統課程搬到網上,而忽略了教育與技術的結合,便不會給社會帶來增值,更會給教育改革帶來沒必要的難度。
K12在線教育需要變革,以學生為主體的在線教育服務平臺才是K12在線教育的未來。盡管線上線下結合成為當下行業人士看好的模式,但很多純粹的在線教育平臺并沒有真正與線下的教學相融合,由于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學生學習自主性不足,單一的以知識和技能為主的在線教學卻忽略了教學空間和課堂劇場效應,學生學習過程被淡化,失去教育規律的互聯網技術無法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并不能實現激勵與促進的功能,K12在線教育變革的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