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時代的誤區
1、利用互聯網上課就是互聯網教育 2、借助互聯網工具就是互聯網教育
3、做一款互聯網產品就是互聯網教育 4、有了互聯網思維就是互聯網教育
技術領先還得以教育為本
互聯網教育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其實說到底還是教育,這個沒有什么可爭議的。因為反過來作為用戶來講,對他來說,互聯網教育也好,教育也好,核心問題是要解決他的學習問題。我不管你是以什么形式告訴我,你只要讓我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能提分,或者說能學到東西,那么就OK。至于是在線還是線下,我覺得80%以上的家長都一樣,他根本不管,不管你是iPad學,電腦學,還是跟老師面對面學,只要你能讓我成績提高就行。所以,我一直認為,技術領先還得以教育為本。
技術能在教育領域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說技術的東西能夠讓用戶的體驗更好,或者讓他的學習的效果提升,那我就認為這個技術是有價值的。反之,不論你是用大數據也好,有這個功能也好,那個功能也好,我一掃就能看到答案也好,這些東西對學生來講沒有實際的效果。在線教育火熱的年代里,教育屬性往往容易被忽略,我們忽略了老師、家長、學生之間復雜的關系,學生學習的規律是什么,全國各地不同的教學體系如何解決,以及好的教育內容從哪兒來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問題,不能因為在線教育的興起就忽略教育的本質問題。
解構中小學在線教育的目標
那怎樣的技術才是最適宜教育領域的呢?用最笨的辦法來說就是解構中小學在線教育,解構一下在線教育領域我們的目標究竟是什么,因為對我們來說用戶的需求才是最終目的。所以我們把中小學在線用戶做一個細分之后發現,在線教育為什么難做,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難做,而不是因為它加上了互聯網因素而變的很難做。K12領域涉及到的用戶說白了就三個,一個是體制里面的老師,第二個是家長,第三個就是學生。
目前來看,80%線下教育抓的是家長和學生,這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梯子網,一起作業網,還是魔方格,他們的側重點都各有不同,有通過老師的,有通過學生的,但是他們都沒有去涉及家長。相反像學而思網校等這些傳統網校類,都是非常看重家長的,就是為家長服務,就是通過影響家長來實現最后的轉化,說白了是一個銷售導向的策略。事實證明,以學生為核心的產品目前沒有看到成功的盈利轉化模式,我們說的日活躍超千萬量APP一大堆,但是營收在哪兒?像學而思網校、新東方在線,他們注重對家長和學生的關注,因此他們能夠獲得收入,但在傳播力和口碑,甚至用戶的體驗方面就沒那么好了。
中國歷來的行情是,有家長的地方一定沒學生,有學生的地方一定沒家長;同樣,有老師的地方可能有學生,學生自愿陪老師玩兒老師也覺得挺好,那么同樣大家就在想老師和家長是不是能互通。這種想法太天真了,家長非常愿意和老師溝通,巴不得24小時讓我孩子跟著你,但是老師巴不得家長你天天別來煩我,也別來找我。所以全通能成功,校訊通能成功的原因,就是因為它不需要和家長溝通,我只要把信息發給你就行了。我告訴你今天下午沒事,明天收多少錢就行了。老師是蠻怕家長的,尤其一些家長來問你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
為什么大家看中體制內?說白了,在今天的中國,體制內依然是學生和家長最信任的渠道。學校老師說的一那肯定就是一,家長說的一就不一定,也可能是二,家長普遍對老師信任度很高。無數的在線機構希望進到學校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覺得這樣是最快影響學生家長的。但是反過來我們再看,家長和學生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關系,就是說如果我們把家長全搞定,學生也不一定會實現這個轉化。有的學生很倔強,家里都寵著孩子,大家都有自己的性格,尤其是年齡越大的孩子。初中以上孩子,家長一定會問孩子喜不喜歡,孩子如果說我不喜歡,那家長多半會猶豫一下。
老師和產品之間是什么關系呢——便。這個“便”你要拆開來理解,方便和利益,所以叫“便”。 那么學生和產品之間又是一個口碑的關系,如果我們開一個咖啡廳,我們很清楚我們的定位, 白領、大學生、談生意、做談判的,還有像我們這樣的。但是做K12,你不知道你要往哪條路上發力才是最正確的,所以這是我覺得非常復雜的一個東西。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切入口在哪里,談到這個問題,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考慮個人資源、環境,這是最基礎的。
視頻課程、游戲化教育利弊分析
剛剛講了很多關于課程體系的內容,那我們來說說視頻課程。視頻課程的一個特點是什么,就是知識點會比較成體系,而且能夠把你的標準精準地傳遞,A就是A,B就是B。這是它的優勢,而且成本比較低。那么第二類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游戲化,我個人是很反感游戲的,所謂的游戲化是為了加強孩子的學習體驗。但最可怕的是,目前所謂的游戲化學習,游戲不像游戲,學習不像學習,既沒有快樂的體驗,學習又四不像。我目前還不是很認可游戲化學習,如果游戲化真的能讓用戶的體驗提升,學習效果增加,OK,那我認可。但目前,我還沒有看到說哪一家能把游戲化學習體驗做得更好,現在更多的都是對這個理念的炒作。
O2O模式里線上線下平衡度問題的關鍵
第三個案例就是所謂的O2O,大家現在都在提線上和線下的結合,這個理論上OK,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它有很多問題。首先任何一家企業當它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它必然只用一個策略,很難用兩個手段。這樣的、一個局面就決定了線下給線上服務的時候,不太可能會有獨立的體系出現。那么這種所謂的O2O模式怎么去平衡這個度,究竟誰為主,線上線下怎么結合成課程體系,有很多大企業也很難調度。我覺得學而思是做的很好的,不得不佩服張邦鑫,我覺得最初學而思玩的就是線上線下的平衡性,線上線下還是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有三分之一可能還是從線下轉換過來的。
那么一家機構怎么做到全國個性化,多大的成本才能實現所謂真正的互動,你想做到互動,也要有能做的起互動的資本力量。除了互動之外還必須考慮什么樣的內容才會讓學生覺得有興趣。我不覺得游戲化就能讓學生有興趣,真正讓學生感興趣的還是學習內容,他要去學習,這個東西他想要。所以這三個方面我們一直都在試圖解決,但實際解決了多少現在還很難說。所以K12的在線教育我認為還是要回歸教育本質,學習的主體永遠是老師與學生,內容才是根本,互動還是為了更好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