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人才培養關乎國家未來。在過去的五年里,我國各地區政府始終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努力推進教育現代化,深化教育改革開放。在政策支持、資本融入、技術創新等多方合力推進下,中國教育產業取得新突破,其萬億產能得以迅速釋放和裂變增長,并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
,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扶持兒童學前教育輔導計劃是所有報告中都提到的內容。數據顯示,2020年學前教育階段將因“全面二孩”政策新增適齡幼兒接近1100萬人左右。預計2021年,幼兒園缺口近11萬所,幼兒教師和保育員缺口超過300萬,學前教育經費供給量遠不能滿足未來需求。
幼教及相關服務產業龐大,但在過去的2017年,幼兒園虐童事件頻發,暴露了幼教行業諸多問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我國幼教產業面臨著普惠性資源不足、教師隊伍素質不高、保障機制不健全、保教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未來,政府將針對學前教育出臺系列措施,要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要在調研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符合我國實際的幼教規劃和重大舉措。
2018年將是“全面二胎”政策落地的第三年,逐漸釋放的人口與政策紅利,讓早幼教成為新風口,資本虎視眈眈,眾多玩家紛紛搶籌。除了威創股份、和晶科技等上市公司都積極涉水早幼教領域,新東方、好未來、創新工場、藍象資本等投資方也十分活躍,馬不停蹄的繼續布局。據有關媒體報道,截止2017年12月31日,2017年教育行業一共發生了500個投資案例,其中早幼教領域的投資案例為63個,占比約為13%。
按照年齡,早幼教領域可以再細分為三個賽段。第一個賽段集中在-1歲至2歲,目前市場被月子中心、電商和母嬰社區分割。第二個賽段集中在2-3歲,玩家主為早教機構以及學前托管機構,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標準化程度低,仍較混亂。第三個賽段集中在3-6歲,政府將積極引導和扶持民辦幼兒園,普惠性幼兒園將獲得國家補貼,高端的營利性幼兒園尚有運作空間。另外衍生賽道也值得關注,比如目前為教師提供內容類整體解決方案的產品還不是特別多。
可以預見,人口與政策的紅利在接下來的一年將繼續增加早幼教市場的熱度。已經入場的玩家應該思考如何積累起自己的行業壁壘與早期優勢,后入者要積極思考如何深挖各個細分賽道里更加垂直的機會,利用新科技、新理念賦能教育。
通過瀏覽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們可以發現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所有報告中都提到了“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些關鍵內容。據人社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795萬人,自2007年以來,全國畢業生人數按照5%的增長率逐年攀升,近十年間累計共有7371萬畢業生走出高校。據測算,2015年至2020年,職業學歷教育規模將從1430億元增加至1761億元,而職業非學歷教育規模將從3106億元擴大至 9859 億元,近萬億培訓市場正蓄勢待發。
除此之外,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職業教育同樣也被著重提到,規劃強調要加快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人才,加強現代服務業和社會管理服務人才培養,積極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具體看來,政府著重強調的職業教育有兩大重要發展趨勢。第一是“產教融合”,即未來要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增強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第二是“職業教育信息化”,即要加大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
職業教育切入口眾多,每一個細分賽道背后都隱藏著巨大需求缺口。我國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歷教育和職業非學歷教育,非學歷類職業教育包括考試培訓、技能培訓和企業培訓三大類。考試培訓又主要包括會計資格考試、公務員考試、醫考、建造師考試等等;技能培訓主要包括IT培訓、會計培訓,英語培訓等等。
得益于國家政策、市場剛性需求和互聯網技術這三大良好的市場外圍環境,以及80后90后有了充實自己的消費新主張以及為知識付費的價值觀念,可以預見,職業教育在未來將大展身手,迎來快速發展的“蜜月期”。
新高考是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另一高頻詞。報告中都提到要“推動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豐富學生課程體系”。當我們仔細品味政府所提倡的新高考模式,我們可以發現政府深化改革基礎教育的各個環節,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全面培養,要在教育中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個性潛能,而不是簡單的掌握知識。
可想而知,新高考模式下,基礎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經改變,純粹的應試教育正在一步步被取代。事實上,素質教育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是毋庸置疑的,2017年教育部門也在大力開展中小學素質教育督導評估和中小學校管理評價就是最好的信號彈。而《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為必修課程,則是從另一個角度提升素質教育在K12學生中的重要性。未來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80后、90后逐漸成為家長的主流群體,將會更加注重對子女綜合素質的培養。
素質教育細分的領域包括科學創新、營地、游學類、體育健康類、生活素養、藝術教育等領域。據有關媒體統計,2016年素質教育在教育細分領域中的融資數量為34起,但2017年就上升到49起。2017年參與素質教育課程研究的機構數量在快速擴張,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已出現逾一百所試點學校,可以預計未來西部三四線城市將會成為各方機構爭相搶奪的重點。
不過處于成長初期的素質教育現在發展還面臨許多問題。一方面,如果沒有應試需求,學生精力有限,家長不買單,素質教育的號角根本法吹響。另一方面,目前素質教育市場與K12、幼教市場尚有重合的地方,且獲客成本高、同質化嚴重,這也就意味著教育市場空間規模會大打折扣,投資風險會提升。
總結來說,現階段我國素質教育處于政策激勵、形勢向好、技術帶動、基礎薄弱的市場發展藍海期。政策的關注無疑會為處在素質教育領域內的玩家們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機會,雖然這一賽道的前景還未完全明朗,但畢竟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都將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過程,總之,素質教育的未來非常值得期待。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重點方向,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還都提到了“提高特殊教育發展水平、深化醫教協同以及推進醫學教育改革、以及完善產教融合推進機制、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構建雙一流大學”等要點。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預測和解讀,教育行業的未來也無法通過只言片語確定。但唯一可以確信的是,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教育改革的大環境將為教育企業帶來更多機遇與挑戰。這些政策釋放信號彈所涉及的各個細分賽道將迎來政策上的利好,新興企業或將因政府扶植整個產業風口而迎來機遇。
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需要思考如何讓教育行業百花齊放,如何保持教育各細分領域持續、健康發展,如何推動教育產業走向創新化、智能化、規模化、體系化,構建和諧共生的教育產業鏈等課題。而對于教育行業從業者來說,在看到報告時應該更多地圍繞上述政策理念調整自身的企業定位、發展方向或產品類型,只有這樣,才會有機會向行業風口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