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思推出教育成長類節目《大師課》,助力家庭教育價值回歸
“我看到的每一個音符,都仿佛機器設備打印的那般規范,我明白父親把描畫那些符號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9月15日,《學而思大師課》(以下稱《大師課》)如約與觀眾見面,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回憶學琴往事以及動人的父子情。《大師課》是由學而思推出的一檔面向6-18歲青少年及家長的教育成長類節目,邀請來自各行業的大師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教育應該能幫助孩子找到真實的自己。”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云峰說,《大師課》希望能搭建一個大師與年輕一代對話的平臺,助力孩子的多元能力培養。
“大師”對話學生家長
第八期大師課的主講嘉賓是張永和,作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建筑大師,講臺上的張永和說話慢慢悠悠,條理清晰,顯得既親和又睿智。
與家長學生們互動時,他講到家庭教育對自己的影響。“我習慣自己學習,習慣自己做判斷,其實和幼年時的成長經歷很有關系。”張永和的父親是中國著名的第二代建筑大師張開濟,母親是輔仁大學家政系的高材生。父母雖然“散養”他們,但關鍵方面要求嚴格,比如不能放松英語學習。也因為從小打好了英語基礎,成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赴美留學生。
這樣的經歷分享是《大師課》給眾多家長老師的寶貴財富。來自沈陽的7歲女孩小萌每周會跟父親一起收看《大師課》。父親表示,觀看過程中,他思考了在孩子的成長和學業角逐的背后,父母應該充當的角色。父母不僅僅是孩子教育的投資者和付出者,還應該像《大師課》中嘉賓們的父母一樣,有格局、視野和眼光。
隨著中高考改革落地,成績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標桿,新一代學生的素質教育提上日程。根據睿藝發布的《2018年中國在線素質教育行業報告》(以下稱《報告》),2017年在線素質教育機構融資案例數占素質教育機構融資案例數的35%,素質教育已經勢在必行。
作為一檔在線教育類節目,《大師課》無論從內容呈現還是嘉賓選取,都給在線教育在素質教育的教學拓展提供了優質內容和形式范本。“學而思從創立之初,就希望幫助孩子激發興趣、培養習慣、塑造品格,這也是我們做《大師課》的初心。”學而思總校校長楊付光說。
節目模式是借助大師們的人生經歷,傳授知識的同時,用他們的態度和經歷來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們挖掘感興趣的領域,找到學習的樂趣和價值。
在素質教育方面,楊付光介紹,學而思推出了“六大能力”體系,分解為兩個維度——學習能力和思維模式。學習能力包括閱讀能力、溝通能力、探究能力;思維模式則包含抽象性思維、思辨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現在,學而思“六大能力”體系已全面融入到教學教研之中,課堂中的分組互動、教具實驗、口述講題等,都是其落地課堂的具體體現。
“孩子多樣化成長的需求空間是無限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教授指出:“教育的改變終將發生,沒有單一標準的知識學習需求。”學而思瞄準對學生多元能力的培養,采取個性化的培養模式,契合未來人才培養的方向。
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回歸本質的方式之一。《大師課》其中一期節目中,石大宇分享了他從兒時性格內向的“邊緣小孩”,一步步成長為四獲德國紅點獎的產品設計師的經歷。“家長、老師應該看見內向孩子的長處和光芒,挖掘他們的優勢。”石大宇向現場家長和孩子推薦了一本蘇珊·坎恩所著的《安靜,就是力量》一書。
學而思的這次探索,也是在素質教育的一次創新。在政策利好、市場洗牌的當下,素質教育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家長的重視,優秀的教育方式的嘗試對于素質教育效率和質量的提升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師們的現身說法也讓素質教育的實現有了更多可能性。
報告顯示,每年60%的家庭在孩子素質教育上投入費用超過1萬元以上。有專家表示,素質教育如何成為教育行業新剛需,教育培訓機構的素質化改革進程已經在路上。
“新新的孩子是一顆新新的種子,培育他們當然不可以是任何‘尖硬’的灌輸。學而思確實能給孩子和家長很多感悟。” ——梓淇媽媽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都應該給予孩子獲取知識的動力和能力。” ——安妮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