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行業基本概況分析
在線教育,或稱遠程教育、在線學習,是指依托云計算、大數據挖掘、多媒體等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載體來進行學習與教學的一種跨時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與傳統教育相比,在線教育使知識獲取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教與學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和地點條件的限制,知識獲取渠道靈活與多樣化,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內容,滿足人們不同的學習需求。
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接受這種新型學習方式,在線教育將成為互聯網時代下教育行業發展的必要趨勢。目前,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細分領域:學前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留學教育、職業教育、語言教育、興趣教育以及綜合平臺。
傳統教育與在線教育的對比分析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預測2019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超3600億
在線教育并不僅僅局限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職業教育、興趣培養、早教用戶規模也不小,因此,在線教育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已達853億元。2015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到了2017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增長至2194億元。截止至2018年底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增長突破3000億元。預測2019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超3600億元,達到3670億元。
2014-2019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預測2019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突破2億人
近幾年,在技術、市場與政策的共同推進下,中國在線教育市場愈發活躍。2015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已達1.1億人。并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到了2017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超1.5億人。截止至2018年底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到1.79億人。預測2019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突破2億人,達到2.13億人。
2015-2019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教育信息化全面服務
根據在線教育的直接服務對象或其商業模式的不同,在線教育可以分為“教育信息化”和“互聯網教育”兩大領域。其中,“教育信息化”模式(也稱“ToB模式”)主要是直接服務于學校、教育培訓企業,產品為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內容資源、以及管理、營銷等服務,目前該模式下合作與經營方式較為成熟,具有較強盈利能力。
1、學校客戶是行業不容忽視的重要角色
教育在我國國家體系中處于重要位置,教育體系高度完備的組織性確立了我國龐大的教育體系。因此,學校是在線教育不容忽視的核心場景,其市場成為業務發展的重要切入口,是能夠觸及我國教育體系基礎的商業模式,更為穩定也更易盈利。截止至2017年我國全國各階段學校近50.14萬所,合計在校學生人數達2.69億人。
截止至2017年全國各階段學校數量及在校學生數量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教育信息化是國家政策及資金的重點支持領域
自2012年提出“三通兩平臺”建設的概念以來,政策頻出全面支持教育信息化和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教育部也將教育信息化寫入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提出政府在教育信息化支出費用不得低于教育經費的8%,而近年來教育信息化投入已經超過這一比例,達到10%左右。2015年教育信息化的財政投入已經達到2,500億元,相較于2010年增長了4倍以上。
3、ToB模式同時可為C端市場奠定基礎
教育關系到個人的前途與發展,在線教育用戶對于產品質量極為重視,消費決策慎重、理性,因此對于ToC模式面對用戶培養周期長、獲取難度高等問題。相比于直接切入個人消費市場,以機構端作為切入口為未來個人業務拓展打開空間更易成熟。一方面,學校和教師在學生和家長群體中享有較高的權威性和信任度,借助機構端渠道能夠降低獲取難度、接觸到更多客戶,為個人市場獲得空間,另一方面,切入學校這一核心環節能夠獲得用戶核心數據,更加了解用戶需求,為ToC模式的產品奠定基礎。
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發展不利因素分析
1、復合型人才缺乏。在線教育行業需要復合型人才,要熟悉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軟件工程、教育學等領域的專門知識,同時要對國內教育市場的情況、教育消費者的行為習慣較為熟悉。由于我國在線教育行業起步較晚,很多企業原來主要從事信息技術或互聯網相關業務,對于教育行業本身并不熟悉,因此目前市場上此類復合型人才較為稀缺,對行業的發展有著一定的不利影響。
2、知識產權保護尚待完善
教育信息化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產品加服務的集成,其中軟件的研究開發需要大量高級專業人才和大量資金投入,服務附加值高,但復制簡單。盡管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我國在軟件集成服務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工作尚待加強。
四大有利因素推動發展
1、產業政策全面支持在線教育行業發展。
2012年9月,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大力推進建設“三通兩平臺”。“三通”指“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臺”指“建設教育資源公告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
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互聯網企業與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促進教育公平。鼓勵學校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等方式,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探索教育新模式。”
2016年以來,教育部分別發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等政策,將推進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部2016年工作重點之一,并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
2、在線教育的資金投入不斷增長
教育是中國政府及民眾高度重視的領域,近年來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從2007年的8,280.21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34,204.00億元,占GDP的比重也不斷提高,從2007年的3.22%增長到2017年的4.14%。
隨著產業政策的推動,教育信息化投入資金預計未來將進一步增長。2012年,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各級政府在教育經費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經費,保障教育信息化擁有持續、穩定的政府財政投入,進一步為教育信息化行業規模的增長提供了有利支撐。2015年國家財政性教育信息化投入規模近2,500億元。
3、互聯網技術升級帶動在線教育行業發展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近幾年大量資本的投入,中國互聯網用戶與移動互聯網用戶在持續增長,2017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1.55億人,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1.2億。互聯網技術是在線教育發展的技術支撐,其規模增長及用戶滲透程度將不斷帶動在線教育的推廣和普及。未來互聯網教育用戶規模將繼續保持5%左右的快速增長率,而在線教育市場將以超過20%的增速發展。
4、在線教育模式的社會接受度不斷提高
從社會層面看,在線教育的模式目前接受度在不斷提高。一方面在線支付的滲透率不斷提高,2016年支付寶實名用戶已經高達4.5億人,在線支付習慣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另一方面,教育的關注度明顯提高,通過互聯網關注教育也成為一個主要途徑。隨著社會評價文化程度和互聯網發達程度的不斷提升,家庭對于在線教育的關注度提升也必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