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也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當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相撞”時,總會閃現耀眼的火花。
那說到“互聯網+教育”這個熱詞,您可能一點兒也不陌生,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享”;《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也作出一系列部署和要求,以推動面向信息社會的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剛剛結束的兩會上,這也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那么,被不斷提及的“互聯網+教育”,到底會給教育,給每個人的教育生活,帶來哪些影響?一起來聽聽代表委員以及專家們的觀點吧。
“互聯網+”為教育帶來了哪些機遇,哪些利好?
縮小城鄉“鴻溝”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北城小學校長張淑琴提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能讓很多鄉村學校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提升,城鄉“鴻溝”進一步縮小。
共享優質學前教育資源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石門縣雁池鄉蘇市完小校長王懷軍認為,一方面,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可以共享資源,取長補短;另一方面,可以用“互聯網+學前教育”,共享優質資源,讓學前教育的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她說:“我們學校也有幼兒園,有一臺電腦和一個大屏幕,就是沒有好的幼兒老師,我們能通過游戲化視頻教學的手段,把外面的世界搬到大山里,讓山區小朋友也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讓教育更公平更有質量
全國政協委員、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王煜宇表示,國家大力扶持“互聯網+教育”的大環境下,是教育行業的良好發展契機,移動端游戲化教學視頻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也讓教育更公平更有質量。
是驅動教育發展的要素和動力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提到,當前,以“互聯網+”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技術革命,正在推動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邁向信息社會,它作為推動社會變革轉型的重要技術力量,也必將是驅動教育發展的要素和動力,必將對未來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消除貧困代際傳遞
全國政協委員、網易公司董事兼首席執行官丁磊將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問題作為他的提案之一,他呼吁,通過“AI+教育”等互聯網技術消除城鄉教育鴻溝、消除貧困代際傳遞。
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張生認為,“互聯網+教育”借助先進的教育理念、普適的信息技術手段,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助力打造學習型社會
北京教科院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所所長史楓認為,學習型社會是基于教育全面充分創新發展的一種社會形態,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大力推動和持續發展終身教育,必將助力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不斷實現新跨越。
“互聯網+”時代下教育也面臨著種種挑戰
“互聯網+教育”給每個人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而在推進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被關注。例如,“互聯網+教育”雖然可以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但由于法規政策建設滯后、準入標準缺失、辦學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互聯網+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仍面臨種種挑戰。
要注意到互聯網不能替代的部分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互聯網+教育”對推進教育公平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發展“互聯網+教育”還必須綜合考慮“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這兩方面的內容,“從教育主管部門到學校,互聯網在教學中還只是一種手段,在學校學習到的人際交往等其他方面的知識,這些是互聯網不能代替的。”
使用手機APP的未成年人保護還面臨嚴峻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谷振春提出,向學生推送不良內容干擾學生正常學習,把學生信息倒賣帶來人身安全隱患等,都是過度收集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帶來的嚴重危害。一些手機APP正在將“越界索權”的“爪子”伸向未成年人用戶。
需要對APP企業和受眾加大監管
全國人大代表,共青團安徽省委書記、黨組書記孔濤提出對手機APP按年齡分級限制。下載APP須實名認證,并按照年齡和拍照頭像嚴格進行認證,不同的APP根據內容劃分不同年齡等級,嚴禁不達等級的受眾下載使用;加大對APP企業的檢查頻率和質量,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加強執法力度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財經大學西部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黃東兵認為,“一刀切”的方式難擋教育與科技結合的趨勢,“禁,不是辦法”,關鍵在加強對學生網絡信息搜索、判斷能力的引導管理,同時完善監管、執法,加強前置審查管理與學習類APP內容審查審批,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加強相關執法力量、力度。
建議出臺專門“在線教育管理法”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胡衛建議,盡快出臺專門的在線教育法規政策,完善在線教育的辦學資質、準入制度,提升行業自我規范能力,加強教學底線管理,形成多部門治理合力,實現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期待嚴格監管在線教育企業
作業幫創始人、CEO侯建彬認為,在線教育盡管具有很強的“互聯網產業”屬性,但本質仍是“教育”。因此,在線教育企業必須遵循教育規律,遵守教育法規,承擔教育義務,履行教育責任。嚴格監管將會促使在線教育企業進一步從服務用戶出發,在師資、課程、產品、服務等層面“修煉內功”,以此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努力讓優質教育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