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市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是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實事求是的改革,是堅持改革方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因地制宜的改革。要堅持協同推進,進一步加強省際之間、省內相關部門之間的改革協同,形成協調聯動、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
2018年以后,高考改革進入了由東部試點轉向中西部推廣的新階段。教育部指導八省市認真貫徹國務院文件精神,結合省情市情,因地制宜制訂改革方案。八省市充分考慮本地原有高考模式、基礎教育發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學科專業布局等因素,提出了“3+1+2”的選考科目方案,并在考試時間、錄取方式上進行了多種探索創新,是探索新高考選考模式的重要進展。
第三批進入新高考的省市比前兩批更多,尤其需要堅持協同推進,進一步加強省際之間、省內相關部門之間的改革協同,形成協調聯動、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雖然各省區市實行不同的高考模式不影響高校錄取,但高考模式也不宜過于多樣,最好能保持多數省區市的高考成績具有可比性。這次八省市同時推出的“3+1+2”選考科目方案,得到廣泛的認同,步調一致,便于新高考改革的整體推進。
等級賦分是一種介于原始分數和標準分數之間的計分方式,其思路和目標與標準分大致相同,即通過相應的技術處理,使得不同學科的成績具有相同的分布、難度和標準差,以達到不同科目在分數使用上的等效,最終能夠得到一個相對可比的總分。這次八省市的等級分均采用一分一段,能夠最大限度保證考生的成績具有良好的區分度,滿足高校人才選拔需要。這種等級分實際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標準分。盡管等級分存在一定局限,但在不同科目難度與成績無法相比的情況下,等級分成為較優的選擇。
高中需要直面和應對新高考改革命題:學生的發展如何指導,綜合素質評價如何實施,選擇強度不斷提高的課程體系如何建立,課程資源如何更新和創造,課程管理的持續如何重建,其艱巨性和復雜性是可以預見的。
高考綜合改革對高中而言,重要的是體現選擇性。在高中教育日趨普及,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來臨之后,大部分初中學生都能上高中,大部分高中學生甚至大部分青年都能上大學,現實生活已經要求高中教育擺脫精英教育模式的路徑依賴。高中必須有兩個變化,一是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到真正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二是高中課程結構由單一變為多樣,為學生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提供可能。高考綜合改革中的選課政策就是出于這個目的,試圖通過打破文理分科的界限,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通過適度選擇提升學生自主規劃、自主選擇學科和專業、自主選擇發展目標的意識和能力,從而讓高中教育在個性化和因材施教上能夠跨出堅實的一步。
從增加選擇的角度分析,目前的科目組合已經從過去文綜、理綜的2種組合增加到12種組合,選擇空間有了明顯增加。在目前多數省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任務仍然較重、不少高中學校班額普遍較大、師資難以在短期內有較明顯增加等客觀條件制約下,先邁出一步是既現實可行也積極穩妥的。
如同所有改革一樣,高考改革是一個不斷總結經驗、發展完善的過程,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宏觀政策落地。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宏觀政策必須適應地方實際情況,加以因地制宜調整,才能平穩落地。
由國務院確定的新高考要貫徹“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原則,基本價值是“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普通高校高考錄取的基本模式是“兩依據一參考”,即依據高考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成績,參考高中綜合素質評價而錄取。需要認識的是,高考制度首先是一種教育選拔制度。所謂科學選拔人才,首先要堅持擇優錄取,同時要破除唯分數論的弊端,使不同院校、學科專業招到最合適的人才。
第三批進入新高考的八省市充分考慮本地原有高考模式、基礎教育發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學科專業布局等因素,提出了“3+1+2”選考科目方案,在考試時間、錄取方式上進行了多種新的探索。從總體上看,“3+1+2”方案與先行試點省份的“3+3”方案在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理念上是一致的。選考科目組合的變化,將原先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6選3”改為先確定物理或歷史之中一門之后,在其余4門中選考2門。這一改變主要是為了突出物理、歷史兩個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大類人才選拔和培養中的基礎作用。
將物理、歷史作為首選科目,會給人以重新實行文理分科的錯覺。但這種做法的確可以突出物理、歷史學科在學科結構中的核心地位,滿足高校不同類型學科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基本要求。在理想的情況下,這本來應當通過高校和專業提出必考科目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在于,高校也有自身的“機會主義”問題,唯恐門檻過高會減少考生報考。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需要通過繼續擴大高校自主權,使高校更多地投入,在選科問題上更多地由高校自主。